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寫道:“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效地閱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撇開流利閱讀的技能而要求學生掌握知識,那就只能使學生變得遲鈍。”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作為一門藝術性和工具性相結(jié)合的科目,課內(nèi)閱讀必不可少,但真正的源泉來自于課外。課外閱讀是對課內(nèi)閱讀的拓展和延伸,如何有效地進行拓展閱讀,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認識:
選擇合理的閱讀材料
有效進行拓展閱讀的前提是讓學生感興趣。選擇合理的閱讀材料就尤為重要,拓展閱讀材料應該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fā),盡可能地選擇與課內(nèi)文章主題相近的、能讓學生讀懂的文章,教師要適時給予閱讀指導。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單元主題是“快樂的夏天”,本單元有五篇關于夏天的文章:《古詩兩首》《荷葉圓圓》《夏夜多美》《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在學完這幾篇文章后,筆者幫孩子們選擇了同一主題的四篇文章:《荷塘晚會》《夏天的雨》《夏天在哪里》《夏夜多美》。這幾篇文章與課內(nèi)閱讀文章相比,內(nèi)容相近,寫法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孩子們可以對比讀,從文本內(nèi)部的閱讀拓展到文本外部,學生的學習從較被動轉(zhuǎn)化為較主動,認知從較單一、淺顯提升為較系統(tǒng)、深刻 ,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與課內(nèi)、課外它們的同類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比較,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分析、歸納的過程中,由表及里地準確把握住它們的本質(zhì)特征,加速對知識的消化、遷移、運用,由點到線、由淺入深地構建知識、方法體系,達到觸類旁通、事半功倍、將薄書讀厚的效果,真正體現(xiàn)“用教材教”“用課文學語文”。
選擇合適的閱讀時間
拓展閱讀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學生主體原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合理利用時間。
課前閱讀,了解、感知課文 課前讓孩子閱讀與課文有關的文章或者寫作背景等,能讓孩子們對所學的課文有初步的認識,甚至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時,讓學生提前了解作者季羨林在德國生活過11年的經(jīng)歷,能讓學生們更好、更準確地體會文中作者的感情。
課中閱讀,以文代文 語文教學應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整合,注重將課外的學習資源納入課堂,讓學生超越課堂與教材的局限,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感受閱讀的樂趣。如在教學第九冊《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可選取為汶川地震而作的《生死不離》,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選用故事或話語作為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口。
課后閱讀,課內(nèi)帶到課外 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所以,學完課本內(nèi)容并不代表學習的結(jié)束,而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在學完文本后,可以開展主題閱讀,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與文本有關的課外知識,從而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單元主題是“走遍千山萬水”,學習完本單元《古詩詞三首》《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七月的天山》幾篇課文后,可以選擇《漓江游》《巫峽賞霧》《三峽之秋》《黃果樹瀑布》《煙臺的?!返任恼逻M行拓展閱讀。再如,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帶著學生走近魯迅;學習《貓》時,帶著學生走近老舍先生;學習《慈母情深》時,帶學生走近梁曉聲……
讓課外閱讀根植于課本,既很好地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將閱讀教學與學生的課外閱讀連接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開拓與創(chuàng)新,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盡量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閱讀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并鼓勵學生之間進行閱讀心得交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提高拓展閱讀的能力。
例如,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作為主導者踴躍參加,可以將所讀內(nèi)容進行生動復述、演講,也可以將自己的閱讀內(nèi)容改編成話劇或小品進行表演,教師則從旁給予指導。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自主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拓展其閱讀能力,培養(yǎng)其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其拓展閱讀的熱情,促進其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薇.淺談小學語文拓展閱讀[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2,(06).
[2] 王曉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拓展延伸的必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3(14).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