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意識是一名語文教師重要的專業(yè)標識,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初中語文課程標準》里,“語文素養(yǎng)”這個概念比較引人注目。然而,無論是能力還是修養(yǎng),都難以用語言表達、傳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修養(yǎng),就要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語文意識是語文素養(yǎng)培育的“抓手”“階梯”,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和途徑。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首先教師自身要具有敏銳的語文意識。然而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仍存在語文味不濃,教師語文意識缺失等現(xiàn)象,這就需要喚醒語文教師沉睡的語文意識,讓語文老師用語文的眼睛、耳朵和心靈引導學生去品味真正屬于語文的味道。
缺乏語文意識的語文課堂
過分偏重人文教育,脫離語文文本 筆者近期深入實踐基地校進行課堂觀摩時,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教師教學《小雁鵝》一課,在名為“拓展閱讀談感悟”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出示給學生兩則材料:一個是“令人憂心的近年動物滅絕記載相關數(shù)據(jù)”,一個是“被人類需要的有益于人類的六類動物名稱、分類及功用”。然后,課堂上利用很多時間,圍繞這兩則材料給出的大量專業(yè)數(shù)據(jù),開始討論生態(tài)環(huán)保、愛護動物等話題,少有語言學習與訓練,脫離文本,脫離語文,最終語文課上成了生物課、思品課。
偏重于語言的理解,忽視語言的運用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理解語言,還有運用語言的重任。然而當前的語文課堂,一些教師似乎更多關注的只是引導學生理解人文內容本身。
同為《小雁鵝》一課,某教師這樣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知識與能力目標是熟讀文章,掌握生字、新詞,并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是對勞倫茲行為背后高尚的精神境界的感悟與學習;教學難點是帶領學生對《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這部書有一定的理解與把握。 通過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一個詞“理解”不難看出,這節(jié)課的教學側重更多的是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在于人文內容本身,而不是語言運用。
語文教學過程過于功利化、形式化 在一次教師集體備課時,某教師提到學生不會寫作文,尤其是學生寫議論文時論據(jù)不充分,無材料可寫。針對這一問題,這位教師想出的解決辦法是,在下一次關于“環(huán)保類的話題作文訓練”前,首先為學生搜集一些比較好的環(huán)保方面的材料,讓學生積累、背誦。對于材料里面的一些較為科學專業(yè)、晦澀難懂的術語,學生只能硬性記憶,以備考試之需。
隨著新課程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一些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在于語言運用,但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或其他主觀原因,導致語文教學過于形式化。如,某教師教授《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課時,在讓學生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并理解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的同時,的確關注了學生編寫閱讀提綱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這種“關注”,僅限于討論,并沒有真正落實到寫作訓練上。
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語文意識
回歸語文文本,將人文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過程中 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人文學科,語文教師應將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過程中。以李曉奎老師教授的《木蘭詩》為例,其中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給木蘭寫頒獎詞。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真正理解文本,知道木蘭的事跡與精神,才能在此基礎上更好地運用語言,寫出貼切的頒獎詞。可見,教師在教學設計上的巧思,并沒有滿足于單純教學生去理解文本,而是運用恰切的訓練,將人文情懷的教育感化滲透于學習正確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
加強語言、寫作訓練,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言意兼得” 如何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言意兼得”?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寫作訓練獲得。如上文提到的要求,學生寫關于“花木蘭的頒獎詞”;又如于永正老師曾上《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時,設計的三個練習:朗讀,寫批注,寫信(要求每個學生都動筆寫,把課文改成給高爾基的一封信),把其他老師認為“課文太淺,沒什么好講的”一課上得別出心裁,精彩紛呈,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語言能力的目的。
少點功利與形式,把語言學習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有人說,語文教學是慢的藝術。言下之意,就是提醒我們,要注意經營好語文獨有的文化詩意和情感陶冶,多一點長遠的眼光,少一點急功近利。對于資源,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情境合理地開發(fā),有選擇地適度運用,使之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于語言學習與訓練,不能僅限于形式上的討論,更要真正落到實處。
有人說,不同的教師教的內容也大相徑庭。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并通過“語文意識”這一“階梯”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真正學出語文的味道來。
參考文獻
[1]朱瑛.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語文意識(上)[J].遼寧教育,2009(10)
[2]李曉奎.語文教學要抓住語言的“韁繩”[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14(02):18—20.
[3]魏本亞.一生不變的追求:做學生喜歡的老師[J].語文教學通訊·C刊,2012(03):14—16.
[4]王崧舟.好課三味[J].語文教學通訊·C刊,2004(10):17.
(作者單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qū)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