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內高中階段開設出國預備和國際課程的學校雖然已經(jīng)超過千所,但每年仍有數(shù)以萬計的中學生選擇出國讀高中。選擇去國外讀高中的孩子,如果僅僅為了將來申請國外本科時能更加如魚得水,不至于中途被淘汰出局,這個年齡段是最合適的。
低齡留學的殘酷現(xiàn)實
目前有不少家長為了提早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正統(tǒng)的國外教育,毅然讓孩子們加入了低齡留學大軍,而在這一階段選擇國際教育體系的目的更多的是為孩子選擇了一種真正的非主流成長道路,家長必須慎之又慎。80后的“后奧運時代”出生的子女,有些已經(jīng)到了上學的年紀。相對于傳統(tǒng)的70后,作為獨生子女一代的80后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更快,性格更獨立自主,相應的在子女教育道路的選擇上也帶有鮮明的“闖勁兒”,對傳統(tǒng)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更加強烈。當他們發(fā)現(xiàn)個人很難改變大的教育環(huán)境之時,有些家庭選擇走了一條小眾的道路。另一方面,前幾年興起的赴港生子、赴美生子浪潮誕生的幾批孩子都已經(jīng)到了上學年紀,持有香港身份或美國護照的他們,多數(shù)會選擇上國際學校。這種種因素引發(fā)了當下的國際學校熱。實際上國際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并沒有高下之分,每個家庭需要弄清楚的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才能稱得上“好的教育”,筆者個人比較認同"“適合孩子的即最好的教育”的觀點。選擇子女成長道路切忌攀比和盲目跟風。
選擇國際學?!吧鳌弊之旑^
很多對國際教育陌生的家長可能會認為在“幼升小”階段選擇一所國際學校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其實這個過程并不簡單。首先,中國在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帶來了2008、2009年的生育高峰,這一生育潮帶來的效應甚至延續(xù)到現(xiàn)在,這使得這部分孩子的基數(shù)較大,國際學校服務國際移動家庭的性質,決定了其生源流動性的特點,國際小學的招生有著嚴格的人數(shù)限制,只有等到有空余生源名額才會招新的插班生,國際小學的高年級階段是入學競爭最為激烈的,按照現(xiàn)在的錄取數(shù)據(jù)來看競爭程度已經(jīng)漸趨白熱化,而且將會一年比一年競爭激烈,提交申請但無法進入國際小學就讀的孩子不在少數(shù)。因此,申請國際小學提早“占坑”最為關鍵。國家對于擇校風的重拳出擊,已解決教育資源不平等進程的加快,也使得一些原來目標進入公辦小學的家庭轉向選擇個性化民辦教育。很多家長認為,與其面對小學擇校、初中擇校、高中擇校的三次糾結和付出,不如索性選擇K-12學校就讀更省心。高考英語的改革,也從另一個側面將國際學校擇校推向了新的高潮,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科目不再是絕對重點,孩子容易形成“不考就不想學”的慣性思維,可對于多數(shù)家長來說,哪怕確認要走中高考道路,對于子女的外語學習也不可能因為英語在考試體系中的淡化而放棄。一部分給孩子選擇語言培訓機構的家長,在課外培訓英語班的效果、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而另一部分給孩子選擇國際學校的家長,則單純的希望通過國際學校強化孩子的語言能力,但是現(xiàn)實告訴我們,沒有長期扎實的英語基礎,期望在高年級再轉進英文授課的體系,適應另外一種學習方法是很困難的。
國際教育好比公交車,我們只能看到它的起點和方向,但是無法預測旅途中的經(jīng)歷,必須慎重選擇。和傳統(tǒng)教育相比,它有條件讓每位“乘客”保持舒適和優(yōu)雅。但“公交車”座位有限,如果真的沒“座位”了,筆者建議大家不要強行擠進來,“站”到終點有些得不償失。為什么現(xiàn)在不少家長會給孩子盲目選擇國際學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家長對國際學校的定位不清。
“三大關鍵詞”定位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在明確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摒棄"“葉公好龍”的誤區(qū),僅憑幾節(jié)外教英語課就算國際教育嗎?組織學生出國游學就算國際教育嗎?2014年百度國際學校論壇上,百度提供了搜索用戶對于“國際學?!边M行相關檢索習慣的大數(shù)據(jù)。對國際學校相關素材進行搜索的用戶中,“課程設置”的搜索量穩(wěn)居第一、遙遙領先于第二熱度的關鍵詞“學費”和第三關鍵詞“生源”。由此可見,新興的國際教育家庭日趨理性和專業(yè)化。高大上概念和大面積廣告投放對國際教育家庭決策的影響力明顯下降了很多。孩子的學習內容回歸為新派家長關注和決策的核心內容。國際教育首先是有專屬課程體系和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比如IB教育,全世界146個國家的青少年都是有40多年形成的統(tǒng)一教學大綱和評估方式的。
盡管IB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世界的領導者,但是很負責任的說承辦IB課程項目學校沒有貴族學校定位。世界范圍內的貴族學校,首先必須是采用全封閉寄宿制,定位是錄取上層社會子弟和特殊背景家庭的子女,提供嚴格和特殊的教育。中國的國際學校定位和貴族學校實際一點兒也不沾邊,它的主要作用是服務國際移動家庭。全球3600多所IB課程學校,足以保障此類人群子女遷往世界任何一個大都市都可以實現(xiàn)學業(yè)的連貫性。國際通行定義的國際學校是僅錄取外籍學生的,我國香港地區(qū)的國際學校卻多數(shù)采取中外監(jiān)收政策。大陸地區(qū)少數(shù)本土民辦國際課程學校采取的也是中外監(jiān)收模式,在華使館、商社服務的外籍人士子女,移居海外申請在途的大陸家庭子女都是主要生源。外派到中國工作的外籍人士嚴格說最多算中產(chǎn)階級,“貴族”應該沒有做外派雇員的,走讀制國際小學的本地家庭少見豪門子弟,多為殷實的知識階層。
如果家長為孩子選擇國際學校的教育,只是將其作為跟周圍朋友炫耀的資本:那這樣的動機無疑是最愚蠢的動機,對孩子的未來發(fā)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國際學校并不帶有貴族學校性質。很多國內的寄宿制私立學校,反而因為全國范圍內招生,采用全封閉寄宿制,大校園,在校內提供很多高端的生活方式訓練,可以定位為中國的貴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