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山大學研究生周文華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有著更強烈的傾訴欲望,當傾訴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容易產生厭學、暴力和抑郁等問題,甚至可能出現(xiàn)自殺傾向。周文華希望解決這個問題,于是發(fā)起了藍信封書信項目。
從模式設計來看,這是一個留守兒童成長陪伴的長期項目,通過大學生志愿者與留守兒童的一對一書信交流,讓留守兒童在無法經常與父母交流的情況下,找到情感傾訴的對象。
項目從滿足留守兒童傾訴需求出發(fā),通過大學生志愿者與留守兒童一對一書信來往的方式,為留守兒童搭建長期的朋輩心靈交流平臺。
書信項目服務的留守兒童來自湖南漢壽和廣東河源的13所中學,絕大多數(shù)是初中生。而項目志愿者幾乎來自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華南農業(yè)大學這4所位于廣州的大學。每年有400~500名大學生服務相同數(shù)量留守兒童。由于寫信是長期項目,所以志愿者的粘性和持續(xù)度都可以做得很好。
不管是留守兒童還是志愿者,都有著明顯的地域標簽和人物特征。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能通過具體個案的成長變化來追蹤和評估項目成效。藍信封花三年時間回訪孩子,出版《中國留守兒童書信訪談錄》,忠實還原留守兒童成長歷程。此外,他們和中山大學心理系及社會工作系合作,于2015年陸續(xù)出臺兩份研究評估報告。這是藍信封的競爭優(yōu)勢之一,因為目前國內不少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公益項目,尤其是初中年齡段的面向心理陪伴方向,關于項目成效評價的研究報告較為稀少。
但需要指出的是,項目方并沒有完善的渠道直接到達用戶群體,在藍信封和志愿者、留守兒童之間需要高校社團作為連結。
藍信封與高校社團的關系頗為奇妙,他們既不是上下級的隸屬關系,也不是全額資助的合作關系,按照周文華的說法,雙方以品牌授權的方式進行合作,“就像餐飲企業(yè)通過品牌授權在全國開連鎖店一樣。”
書信項目已經運作7年,累計有3351名大學生志愿者為3351名留守兒童提供服務。今年,項目方著手將大量一手案例和資料梳理成數(shù)據(jù)庫,這些多年積累下來的留守兒童資料庫和大學生志愿者群體成為了書信項目的核心資源和競爭優(yōu)勢。
還有一點值得說說,交流信件并不是由志愿者直接寄給留守兒童,而是由項目官員收集起來集中快遞到鄉(xiāng)村學校。此舉雖能提高通信頻率和效率(每人每年平均7.4封信),但頗為周折,從客觀上限制了項目的發(fā)展規(guī)模??梢韵胂?,僅這一條,就限制外地大學生志愿者的參與(藍信封的機構辦公室在廣州)。
但藍封信的發(fā)起人似乎并不急于做大,他認為心理陪伴項目是一個持續(xù)影響的工作。
2012年,藍信封從高校社團注冊成民非,目前擁有5名全職人員,周文華擔任秘書長,另外2人負責項目,1人負責傳播,1人負責財務后勤。這是一支年輕的團隊,全職員工和核心志愿者幾乎都是剛畢業(yè)的青年人或者在校大學生。
周文華知道這支團隊需要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最近,他在努力做減法,砍掉一切不必要的項目和活動,只保留書信陪伴和青年成長兩款核心產品,“讓項目更專注,讓團隊有更多時間思考。”在他看來,這樣才有利于機構的未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