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德拉布爾的新作《紅王妃》中,作者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形象似曾相識的創(chuàng)傷經歷,通過紅王妃的幽靈言說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描繪了一幅由創(chuàng)傷織就的波瀾壯闊的社會歷史畫卷,為我們展示了古今東西方各色人物相似而又各具特點的創(chuàng)傷人生。
關鍵詞:德拉布爾 《紅王妃》 創(chuàng)傷 書寫
2004年,一貫堅持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英國當代女作家德拉布爾創(chuàng)作了《紅王妃》,這是“一部風格別樣的小說”①。作品中后現代主義創(chuàng)作元素的使用使得整部小說無論是在敘述手法、主題探討還是人物塑造上,較前期作品有了突破性的轉變。因而,小說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國內外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小說分為古代篇、現代篇和后現代篇,分別刻畫了18世紀朝鮮的獻敬王后(即紅王妃)、思悼王子、當代英國女學者芭芭拉,及其他相關人物的人生經歷。在這幅跨時空、跨文化、跨民族的綴滿創(chuàng)傷的凄美畫卷中,德拉布爾實現了創(chuàng)傷的多維度、立體式的書寫。
一、歷史,創(chuàng)傷的展演
在德拉布爾這部“風格別樣”的“跨文化的悲喜劇”中,小說男女主人公陷入了各種生存困境,承受了來自家庭、社會和文化的創(chuàng)傷打擊,有的在創(chuàng)傷中掙扎沉淪,自暴自棄;而有的在創(chuàng)傷中抗爭前行。正如凱西·卡魯思所說,“歷史,就像創(chuàng)傷,從不只是屬于一個人的……準確地說,歷史是指我們生活在彼此的創(chuàng)傷之中”。創(chuàng)傷如同紅王妃驅之不散的魂靈,飄蕩在歷史與現實之間,見證世人的磨難、掙扎和希望。
德拉布爾通過紅王妃對歷史的記憶,描繪了其長達八十多年的創(chuàng)傷人生。恰如有的學者提出的,“值得談論、值得珍存的記憶,是創(chuàng)傷記憶”。紅王妃出身官宦世家,生活原應安逸富貴,但父母過高的期望使得童年在她的記憶里“一直是在焦慮、緊張和恐懼的陰影下度過的”。紅王妃的魂靈回憶過往時說:“我留意到,同我們那個時代相比,現在的父母把情感方面的壓力轉嫁到子女頭上已成了普遍現象,而我認為,做父母的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度,讓他們承擔太多壓力?!毙睦韺W家指出,除了對身體上施加的暴力虐待,情感忽視和心靈虐待也是未成年孩童日后形成創(chuàng)傷體驗和記憶的關鍵因素和重要來源。家,作為成員情感聯結的紐帶,是人類最安全,身心最放松,最可信任與依賴的精神棲息地和愛的載體,然而東方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和以子女對父母無條件的孝順為主基調的倫理觀念,使得家變成了孩子心中難以言說的苦痛。父母的爭吵給紅王妃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印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她和父母親一樣厭食,并開始脫發(fā)。在個體心靈成長的關鍵時期,若父母親或其他監(jiān)護人員在較大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體驗和情感需求,那就意味著剝奪了個體形成主觀認同的基礎,若用“鏡像”的理論進行分析描述,在嬰幼兒時期鏡像功能部分或完全的缺失或者扭曲,將會導致主體內部世界的建構和情緒體悟被歪曲。
面對人生的創(chuàng)傷,紅王妃選擇了一條與丈夫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不會自怨自艾,把自己當成一個悲劇性的女主角。我只把自己看作一個幸存者”。心理學家布爾曼(Janoff Bulman)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出現創(chuàng)傷后的情感障礙,是因為他們關于世界的基本信念破滅了。紅王妃之所以能夠克服創(chuàng)傷引發(fā)的情感障礙,在于其堅定地活下去的人生信念,在于對子女深沉的愛而激發(fā)的強大的本能,在于超乎想象的生命韌性。
小說在對歷史的書寫中,展演了情節(jié)相似的創(chuàng)傷,創(chuàng)傷主體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從而印證了承受創(chuàng)傷的不同個體的自愈能力的差異性。自我救贖的關鍵,在于對生命真諦的體悟和對愛與希望的執(zhí)著,這也正是作者借紅王妃的幽靈之口不斷訴說的主題之一。
二、當下,創(chuàng)傷的重現
德拉布爾“跨越時空的界限,用一根血淚和歡笑的紅絲帶把兩個完全迥異的女人的一生串聯在了一起”,譜寫出一系列鑲嵌在歷史與當下的創(chuàng)傷敘事。在小說的現代篇中,歷史的創(chuàng)傷在當代英國女學者芭芭拉·霍利威爾博士的人生歷程中再次展現。
與紅王妃相比,芭芭拉同樣擁有優(yōu)裕的生活,令人尊敬的職業(yè)和相當高的社會地位。但隨著王妃幽靈的侵入,芭芭拉光鮮的人生背后的場景強迫性地回到記憶中,在思緒中不斷重現,潛伏在意識深處的過往的創(chuàng)傷經歷一幕幕展現在讀者面前。她的丈夫彼得患有和思悼王子相似的精神疾病,得病的緣由也是因其父親的“過高的期望”和“專制暴虐”。葛亭(Goetting)的研究證明: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家庭出身和不同人格構造的人會有相同的癥狀。彼得和思悼王子雖然生活在遙遠的兩個國度、兩個時代,其發(fā)病原因和病發(fā)癥狀卻驚人相似。在他們的婚姻生活中,彼得“每到夜晚,就通宵達旦永不停歇地走來走去,時不時會發(fā)出困獸般的呻吟:我怎么不死呦”!芭芭拉卻沒有任何辦法緩解和幫助他。紅王妃面對思悼王子的暴力殺戮,所做的也只能是盡力遮掩。生活在兩個不同歷史維度的女性,卻譜出了同樣的婚姻悲劇之歌。兩個跨越時空的人物形象,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相互交錯,體現出創(chuàng)傷在歷史時間上的傳遞性和文化結構中的相通性。
鑒于兩位女性人生經歷的相似性,芭芭拉在閱讀《王妃回憶錄》時如同王妃魂靈附體,決心將王妃曲折、神奇的人生故事流傳下去,成為王妃在當代的替身和代言人,并同時重新規(guī)劃了個人的工作、感情和生活,成為精神上的強者。“過去的已經永遠過去,未來還很遙遠,只有現在可以完全由自己把握。”
跨越兩個世紀的不同時空,世界依然在上演著情節(jié)相似的人生悲劇,人類的生活仍然彌漫著無奈與絕望。古代朝鮮與現代英國,不同的時代,遙遠的國度,生者和逝者的人生際遇互相交織。歷史事件與現在被封存的經歷重疊交織,創(chuàng)傷的幽靈游走于時空和意識
之外。
三、未來,創(chuàng)傷的消解
個體在遭受創(chuàng)傷性事件之后,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經歷如下過程:(一)回到該事件之中,并設法將各種碎片整合起來以獲得對于該事件的理解;(二)將這一經歷糅合到現時該個體對于世界的理解之中,盡管這一理解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三)用一種敘事語言將該經歷描述出來。在德拉布爾的這部小說中,紅王妃的亡靈以追憶的方式不斷地向讀者講述自己一生中遭受的各種內心創(chuàng)傷,尤其是通過對思悼王子被關進米柜處死前后的記憶碎片以各種方式進行反復地想象性地陳述,展現了創(chuàng)傷與歷史記憶的不可分割性。作為王妃替身和代言人的芭芭拉,作者用全能視角對她丈夫發(fā)瘋的情景和孩子就醫(yī)的片段多次閃現,這種閃回實際上表現的是以前的創(chuàng)傷經歷持續(xù)不斷地對主體進行侵擾。
醫(yī)治創(chuàng)傷最有效的方法是記憶、敘述,逐步恢復并建立與他人和社會正常的交流溝通關系。朝鮮的紅王妃把創(chuàng)傷記憶儲存到四本回憶錄中,“我的回憶錄是冒著危險,蘸著血淚寫就的。寫作成了我生活的全部”。作者通過書寫敘述了創(chuàng)傷經歷,揭開了歷史的創(chuàng)傷面紗,安撫了受創(chuàng)的靈魂,找回心靈的平靜和面對生活的勇氣。
創(chuàng)傷的消解意味著受創(chuàng)者對創(chuàng)傷的記憶和歷史形成合理化的理解和認識。個體的精神和心理本身具有強大的自我調節(jié)和治愈能力,通過自發(fā)或受他人啟發(fā)重組的合理化的思維,創(chuàng)傷是可以不治而愈的。比如小說中的兩位女主人公通過對過往歷史的回顧和反思,擺正了自我在創(chuàng)傷經歷中的位置,重新規(guī)劃定位了生活的重心和方向,擺脫了對自我的過度關注,拓展與他人和社會的和諧關系,在關注他人、為他人付出的行為道德思想的指引下消解了歷史中的創(chuàng)傷。同為母親的她們,一個為了未成年的兒子勇敢前行,一個通過收養(yǎng)情人的孩子彌補愛的空缺。在對他人的愛與奉獻中,實現了個人心理創(chuàng)傷的復原,促成了心靈的成長,使得生活在平靜安寧中繼續(xù)。
① [德]瑪格麗特·德拉布爾:《紅王妃》,楊榮鑫譯,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文中有關該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參考文獻:
[1] Caruth, Cathy. 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istory[J].Yale Studies, No.79 (1991).
[2] Caruth, Cathy. Trauma: Explorations in Memory[M].Baltimore: John Hopkins UP, 1995.Lockhurst, Roger. The Trauma Ques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8.
[3] 施琪嘉.創(chuàng)傷心理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項目編號:12CWXJ23);山東大學自主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編號:IFW12019);山東大學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3ZD006)階段性成果
作 者:李立新,博士,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國現當代小說。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