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藍的眼睛》是享譽世界的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處女作。本文擬從空間批評的角度出發(fā),以文本細讀的研究方式,探討莫里森在作品中展現(xiàn)主人公佩科拉各種空間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解讀作者空間構建背后所展現(xiàn)的黑人生存空間和精神空間的現(xiàn)狀,揭示黑人生存空間因白人標準而遭遇的文化歧視、異化和歪曲,從而探尋作品中黑人主體性的缺失及作品的深層啟示意義。
關鍵詞:《最藍的眼睛》 佩科拉 空間 黑人主體性
一、引言
《最藍的眼睛》是享譽世界的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處女作。故事發(fā)生在作者的家鄉(xiāng)——俄亥俄州一個名叫洛蘭的小鎮(zhèn)。故事通過一個九歲的黑人小女孩克勞迪婭的講述展開。佩科拉·布里德洛夫是一個年僅十一歲的黑人小女孩。因為黑皮膚,佩科拉在學校里老師和同學的奚落和欺負;在家里被父母忽視;在社區(qū)里則不被大家接受。她把這一切都歸結為自己長相丑陋,沒有藍色的眼睛。于是佩科拉日夜祈禱能夠擁有一雙最藍的眼睛,只有擁有了藍眼睛,她才能像美國所有金發(fā)碧眼的孩子一樣美麗,一樣得到人們的喜愛和接受。在對藍眼睛的期盼中,佩科拉被親生父親糟蹋,并且懷上了父親的孩子。孩子的早產(chǎn)和夭亡使得佩科拉發(fā)瘋了,從此進入了混沌的世界。佩科拉的悲劇源于她對黑人傳統(tǒng)的拋棄和黑人主體性的缺失??藙诘蠇I的講述和作者全知的視角,反映了黑人生存的令人窒息的物理空間、被歧視被隔離的社會空間及壓抑扭曲的精神空間。大量白人文化價值觀念和藍眼睛為美的審美標準的生產(chǎn)并傳播,使得不少黑人逐步被白人化,忽視了自身的美,而以白人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標準來量化自己,拋棄了黑人的文化傳統(tǒng),造成了黑人自我文化和主體性的缺失。而對文化傳統(tǒng)的否定和拋棄,必將造成自身的悲劇,乃至民族的悲劇。
本文從空間批評的角度出發(fā),細讀文本,以佩科拉為研讀對象,解讀小說中黑人的生存的物理和社會空間以及精神空間,探尋小說中的黑人主體性的缺失及作品的深層啟示意義。
二、物理空間的構建
《最藍的眼睛》中物理空間的構建主要通過九歲的黑人小女孩克勞迪婭的敘述來構建,以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和情節(jié)發(fā)展的場景來一一展現(xiàn),以黑人社區(qū)和白人社區(qū)的對比來突出反映十一歲的黑人小女孩子佩科拉物理空間里舉步維艱。
1.骯臟、丑陋的黑人社區(qū)
小說中女主人公佩科拉·布里德洛夫一家生活的俄亥俄州洛蘭鎮(zhèn)是黑人的聚居地,也是遷移大潮中黑人的目的地。
小說中從女主人公佩科拉一家的在居住環(huán)境來窺探在這片社區(qū)中黑人的居住環(huán)境。佩科拉一家所居住的地方是一個廢棄的庫房,“布里德洛夫一家住在庫房并不是因為工廠裁員造成暫時困難。他們住在那里是因為他們窮,他們是黑人。他們住在那里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十分丑陋”{1}。一家人對待自己丑陋的不同方式,堅定了自己是丑陋的信念。作者以全知的視角清晰地展現(xiàn)了布里德洛夫一家生活的困境。他們的家在這片黑人社區(qū)里相當?shù)牟缓椭C,“它強行讓路人不得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既讓人惱怒又使人傷感。開車路過小鎮(zhèn)的游客不明白為什么沒有人把它拆除掉,而附近的居民經(jīng)過此地時本能地將目光移向別處”。這樣的房子在黑人社區(qū)里已經(jīng)是相當?shù)牟缓椭C和刺眼;與布里德洛夫太太幫傭的那家人的房子相比,更是刺眼的讓人生疼。只有丑陋的黑人才會住在這樣廢棄的庫房里:寒冷、黑暗、狹小。當屋子里沒有煤的時候,“這房子冷得像巫婆的奶頭”,“布里德洛夫家里唯一表現(xiàn)出生命力的是煤炭爐子”,這是對佩科拉一家生活的物理空間最真實的寫照。
可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黑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很是糟糕,黑人生存的物理空間極其黑暗、丑陋、狹小。
2.干凈、漂亮的白人社區(qū)
在小說的開端,作者用三段話一樣的話來描寫漂亮的房子的模型:“這就是那所房子,綠白兩色,有一扇紅色的門,非常漂亮”,“這就是那家人……他們生活得很幸?!保撬孔右讶怀蔀榱税兹松鐓^(qū)的一個標志,只有住在這樣的房子里的人才會生活得幸福。
小說中的一個引子也強調了理想家庭的居住環(huán)境:HEREISTHEHOUSEITISGREENANDWHITEITHASA
REDDOORITISVERYPREETYPREETYPREETYP(這就是那所綠白色的房子,有一扇紅色門,很漂亮,漂亮,漂亮,漂亮……){2}
小說中,這段斜體的、沒有標點符號、大寫字母的句子,讀者要細細品讀才能理解它的意思,作者意在強調這是一所理想中的房子。作者連用了三個“漂亮”,確切地說,第三個“漂亮”并沒有說完,抑或是因為感嘆房子的漂亮而沒有說完。與這個理想家庭居住的房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佩科拉黑暗且不和諧的庫房。而這樣的不和諧,是黑人社區(qū)和白人社區(qū)生存的物理空間的顯著對比??藙诘蠇I去找佩科拉時看到了布里德洛夫太太幫傭的那家人的房子則完全符合了理想家庭的標準:“離公園入口處不遠的地方就是有長滿鮮花的手推車的大白房子?!边M到白人的房子,“我們走進廚房,是一間很大的屋子。白色的瓷器和木器,以及擦得錚亮的壁櫥和銅器把布里德洛夫太太的皮膚映照得像塔夫綢那樣的光亮”,這就是白人的家庭:干凈,漂亮,寬敞。和黑人骯臟、黑暗、狹窄的社區(qū)相比,更凸顯了黑人生存的社會空間的狹窄和黑暗,黑人的家庭沒有理想家庭模式中那種綠白相間的大房子,沒有長滿鮮花,更談不上漂亮。黑人社區(qū)和白人社區(qū)的生存物理空間的強烈對比,凸顯黑人生存物理空間的貧瘠。
三、社會空間的構建
小說中社會空間的構建通過黑人和白人家庭關系的對比,學校里對佩科拉的歧視和社區(qū)的不接受凸顯了佩科拉生存的社會空間的不公平。佩科拉深深感受到只有藍眼睛可以幫助她擺脫這樣的不公平。
1.緊張的黑人家庭關系對比和諧的白人家庭關系
小說中沒有描寫白人家庭生活的畫面,卻以佩科拉一家緊張的家庭關系和一個理想家庭關系模式的引子作為對比,凸顯緊張的黑人家庭關系和和諧的白人家庭關系和諧,進而強化了佩科拉想要擁有藍眼睛的期盼。
在佩科拉的家里,父親喬利酗酒、懶惰、脾氣暴躁;母親布里德洛夫太太也是脾氣暴躁,一方面自認為是位正直虔誠的女信徒;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喬利的罪孽?!八綁櫬洌綗o信義,越無法無天,她以及她的使命越發(fā)崇高?!焙髞恚祭锏侣宸蛱诎兹思彝ダ镒鰩蛡?,忽視家庭,對白人家庭金發(fā)碧眼的小女孩寵愛有加,對佩科拉則不聞不問,甚至是打罵。哥哥山姆或是出走或是加入父母的戰(zhàn)斗中。佩科拉則不得不忍受父母的戰(zhàn)爭而在痛楚中生存。雷蒙斯曾說過,家庭是因愛而愛的,可是“布里德洛夫”一家,名字是繁育愛,可是卻缺乏愛。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佩科拉一直以為父母不愛自己,是因為自己長得丑,自己沒有一雙漂亮的藍眼睛。所以佩科拉日夜向上帝期盼的是擁有一雙漂亮的藍眼睛。而在對藍眼睛的期盼中,佩科拉遭到了父親的踐踏,并懷上了父親的孩子。
相比之下,白人家庭關系又如何?
HEREISTHEFAMIYMOTHERFA-THERDICKANDJ
ANETHELIVEINTHEGREENAND-WHITEHOUSETHEY
AREVRYHAPPYH(這就是那家人母親父親迪克和珍
妮他們住在綠白色的房子他們非常幸福非?!?/p>
同樣是作者未說完的話,抑或是作者對這樣理想家庭模式的感嘆。完美的家庭組合:父親,母親、兒子和女兒。當佩科拉在布里德洛夫太太幫傭的家庭里不小心打翻了紫黑色的甜餡的時候,“她一步就跳到佩科拉跟前,用手背把她打倒在地。佩科拉滑到在糖漿上,一條腿彎曲地壓在身體下面。布里德洛夫太太一把把她拽起來,又朝她打去,一面用氣得變成尖細的嗓音罵著佩科拉,把佛里達和我也稍帶上了”。可是,面對幫傭家庭里的白皮膚的小女孩,布里德洛夫太太則是輕聲細語的安慰,“她那甜蜜的嗓音和湖面上落日的余暉相輔相成,十分和諧”。黑人和白人家庭關系的對比,凸顯了黑人家庭關系的不和諧與白人家庭關系的和諧,白人家庭里的家人關系才是理想生活模式的家人關系。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徘徊在這樣的愿望之間,佩科拉產(chǎn)生了強烈的自卑感,甚至把自己全盤否定了。面對畸形的家庭關系,要想獲得愛,獲得白人的理想的家庭關系和諧的模式,佩科拉深感只有獲得了藍眼睛才能實現(xiàn)。
2.學校里的歧視
學校里,識字課本上教育孩子們藍眼睛為美,老師們對佩科拉的忽視、黑皮膚男孩子對佩科拉的欺負,這些行為讓佩科拉深深地覺得只有藍眼睛才是解決學校里的歧視的關鍵。
因為丑,老師和同學都不理睬她,鄙視她。她是班上唯一單獨使用雙人課桌的人,“所有的老師都這樣對待她。他們總是避免看她,只有當全班人都必須回答問題時才叫她”。學校里老師們的行為,并不是因為佩科拉犯了什么錯,而是因為佩科拉是黑人,長得丑,沒有白人孩子的金發(fā)碧眼。而學校里黑人男孩子對佩科拉的捉弄和辱罵,使得佩科拉的心里更認定自己是丑陋的,自己更需要的一雙藍眼睛?!坝幸欢螘r間,佩科拉意識到如果她的眼睛——目睹那些畫面和場景的眼睛——不同的話,就是說,她有雙美麗的眼睛的話,她本人也會不同?!倍@所謂的不同,就是擁有一雙藍眼睛。學校里同是黑皮膚的男孩子的欺負行為因為一雙藍眼睛而停止。學校里的歧視使得佩科拉在學校里的任何地方都感到不自在,沒有歸宿感。面對這樣的歧視和周圍人對藍眼睛的喜愛,佩科拉更認定,只有擁有一雙藍眼睛才能改變這一切。
3.社區(qū)里的不接受
在黑人社區(qū)里,白人對佩科拉視而不見,黑人則對她不接受,讓走在黑人社區(qū)里的佩科拉深感要想擺脫現(xiàn)狀,只有獲得藍眼睛。
糖果店主讓黑皮膚的佩科拉感到不可言喻的羞恥感。“他迫使自己將目光朝她轉去。藍眼睛,但紅而無神”,“在時空的某一固定點上他感覺沒有必要浪費他的眼神。他并沒有看見她”,“一個五十二歲的白人移民小店老板……怎么會看見一個黑人小女孩呢?”短短的一段話里,作者用了“目光”“藍眼睛”“看見”等幾個和眼睛有關的詞語,更突出了這樣的藍眼睛看待自己的眼神,于佩科拉而言是一種不可言喻的羞恥感。社區(qū)里,人人對佩科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是有意地回避她。在藍眼睛的注視下,佩科拉感受到的只有羞恥感,不斷上升羞恥感。而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的惟一方法,就是獲得一雙美麗的藍眼睛。
面對生存的社會空間的極其不公平,佩科拉猶如夾縫中的小雞,進退維谷,迫切的需要一雙藍眼睛來改變這一切。??略?976年做過題為《其他空間》(Des Espaces Autres)的演講,他指出,今天我們的生活依然是被一系列根深蒂固的二元對立所統(tǒng)治,我們的制度和實踐依然沒有摧毀這些空間。例如:私人空間/公共空間、家庭空間/社會空間、文化空間/實用空間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貧瘠的物理空間、不公平的社會空間,進而造成了黑人扭曲的精神空間。于是,“我想讓眼睛變藍”成了佩科拉畢生的愿望和期盼。
四、精神空間的構建
1.扭曲的黑人精神空間
小說以一年四季為標題,卻沒有按照四季的順序發(fā)生,以秋天開始,夏天終結。在小說的開頭,“1941年的秋季,金盞花沒有出芽……當時我們以為金盞花發(fā)不出芽是因為佩科拉懷了父親的孩子”。秋季原是收獲的季節(jié),可是年僅十一歲的佩科拉受到父親的糟蹋,懷了父親的孩子,結果是佩科拉的孩子早產(chǎn)夭亡?!昂芏嗄暌院螅覀冞€一直認為姐姐的話是對的:是我的過錯,是我把種子埋得太深了。我們倆誰都未意識到可能是土壤本身太貧瘠了。”是的,金盞花發(fā)不出芽,是土壤的貧瘠造成的,而佩科拉的悲劇源于她的生存物理空間的貧瘠,社會空間的不公,進而導致她精神空間的扭曲。父親的糟蹋使得原本不和諧的家庭更不和諧、狹窄的生活環(huán)境更狹窄。懷孕后的佩科拉不再上學,在社區(qū)里走到哪里都被人指指點點。為了尋求出路,佩科拉只好求助于皂頭牧師——“我想讓眼睛變藍”。在皂頭牧師的教唆下毒死了小狗,佩科拉以為自己獲得了最藍的眼睛。
佩科拉到底長相如何,故事中并未進行詳細地描述,“當你注視他們時,你會納悶他們?yōu)槭裁催@么丑陋。你再仔細觀察也找不出丑陋的根源”,由此可見,他們并非真的丑陋,“之后你會意識到丑陋來自信念,他們對自身的信念。似乎有個無所不知的神秘主子給他們每個人一件丑陋的外衣,而他們不加疑問便接受下來”。作者的描述說明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黑人經(jīng)歷多年的反對種族歧視的斗爭終于演變成了波瀾壯闊的黑人權力運動,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身體。但是,針對白人社會傳統(tǒng)的認為黑人丑陋的觀點,一些黑人簡單且得意地提出了“黑人是美的“口號。對此,莫里森有她自己的觀點,她認為身體美是一種白人的價值觀念,即使按照這一價值觀念把“黑人丑”變成“黑人美”,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奴役的后果。而佩科拉,則將這樣的信念作為自己的面具戴著,并遭受著周圍人異樣的眼光。這樣不和諧的家庭關系,學校的歧視、社區(qū)里的不接受,所有的不幸都聚焦在佩科拉沒有一雙藍眼睛,于是這就造成了佩科拉精神空間的扭曲、異化,在日夜對獲得藍眼睛的期盼中——佩科拉瘋了。黑人的精神世界也被扭曲和異化了。
2.黑人主體性的缺失
小說中,作者以佩科拉為代表的黑人拋棄自己的黑人主體性的悲劇結果告誡黑人同胞,拋棄了黑人的主體性是背景的主要原因。作者以悲劇啟示構建黑人主體性的意義。
在這片黑人社區(qū)里,有著和佩科拉一樣觀念的黑人,他們同樣也生活在這樣局促的空間里,被白人審美標準的不斷異化而逐漸喪失了自己的黑人主體性。布里德洛夫太太向白人學習——看電影,梳白人一樣的發(fā)型?!拔ㄒ蛔屛铱鞓返臅r光是在電影院里度過的。一有機會我就去那兒”,“白人男人對他們的女人真好,他們都住在整潔的大房子里,穿著講究,澡盆和馬桶在同一地方。這些片子讓我快樂,但是也讓我難以回家,難以面對喬利”。小說中這段斜體字是布里德洛夫太太的描述,字里行間反映的是她對白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向往,喜歡并且享受白人婦女的打扮,以及對黑人的生活環(huán)境的憎惡。而她也在看電影中不斷地被白人化,不斷地腐蝕自己,就像牙齒被腐蝕一般地腐蝕自己。當山姆和佩科拉還很年幼的時候她又出門工作了。她所幫傭的這個家庭和電影里的情節(jié)一模一樣,這樣做讓她感覺自己也像白人一樣地生活了。“像孩子的粉紅睡衣,一摞摞的繡花枕套,帶藍色矢車菊的床單等。她是人們所說的那種理想的傭人,而這個角色也完全滿足了她的需要。”從此,她將全身心地投入到為白人盡善盡美的工作,拋棄了自己的黑人主體性。
小說同時也以這樣的悲劇告誡黑人同胞們,只有不放棄自己的黑人主體性,才能傳承黑人文化,避免這樣的悲劇。小說的敘述者九歲的黑人小女孩克勞迪婭享受母親口中的黑人歌曲,“我母親多彩的嗓音給悲痛帶來了色彩,將歌詞里的痛苦抹去,使我相信悲痛不僅是可以忍受的,悲痛也是甜蜜的”。母親的歌聲是艱難歲月里的潤滑劑。對于白人以金發(fā)碧眼為美,“我”卻不以為然:我撕毀藍眼珠的布娃娃,更是對藍眼睛為美的標準的摧毀,因為這并不是真的美,藍眼睛也不該成為黑人們堅守自己主體性的束縛。只有堅守自己的黑人主體性,才能堅守自己,保全自身。
五、結語
莫里森密切關注黑人的生存空間和文化空間,通過一個九歲的黑人小女孩敘述和作者全知視角的運用,將小說中以佩科拉為代表的黑人受到白人的美的標準的文化歧視、種族隔離和歪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白人文化價值和審美標準的不斷灌輸之下:物理空間的貧瘠、社會空間的不公,造成了黑人精神空間的扭曲、變形、異化,也造成了佩科拉的悲劇。佩科拉的悲劇源于她自我否定,自我矮化將他們置于文化空間的邊緣和底層,以至于將黑人主體性都拋棄。而小說的敘述者也給讀者展示了同是黑皮膚的他們是如何堅守自己黑人主體性的。
也正如托尼·莫里森對自己創(chuàng)作最中肯的評價是:“我的作品源于希望的愉悅,而非失望的凄愴?!辈还苷麄€故事的基調是多么壓抑,讀者總能在她的作品中看到黑人民族的希望,看到她作品中豐富的黑人文化,對黑人主體性的構建提出思考。
{1} 托尼·莫里森:《最藍的眼睛》,《世界文學論壇·新名著主義叢書》2005年版,第4頁。(文中有關該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2} Toni Morrison,1990, The Bluest Eye [M]. New York: Plume (Penguin Group).
參考文獻:
[1] 郭娜.論托尼·莫里森《最藍的眼睛》中的空間[D].廣西師范大學,2012.
[2] 郭宇飛.白人文化霸權下的黑人自我否定——從《最藍的眼睛》透視出的看法[J].天津市經(jīng)理學院學報,2011(5).
[3] 張曄,王麗麗.“最藍的眼睛”中的盲點——莫里森《最藍的眼睛》中的文化視角[J].學術交流,2003(7).
作 者:關熔珍,博士,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歐美文學文化;龍雪婷,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文化。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