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篇的銜接理論是語篇研究的核心理論,也是語篇分析的重要課題。本文主要以韓禮德和哈桑提出的銜接理論為依據(jù),以《匆匆》及張培基的英譯為例,對漢英語篇銜接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 語篇 銜接 《匆匆》
一、引言
語篇是自然語義上的一個統(tǒng)一體,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胡壯麟,1994)?;ゲ幌嚓P的句子的簡單堆積并不能形成語篇,而是用一些意義相關聯(lián)的句子來達到一定的而交際目的且通過各種銜接手段而實現(xiàn)的有機結(jié)合。
銜接或詞語連接,是指一段話中各部分在語法或詞匯方面有聯(lián)系或兩方面有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間,也可能存在于一個句子的幾個部分之間。銜接可分為五大類:照應、替代、省略、連接及詞匯銜接。Halliday 和 Hason將其中前四類劃分為語法銜接手段,后一類屬于詞匯銜接手段。
二、英漢銜接手段對比
1、照應
照應指用代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語義關系,通過照應的詞項來說明信息(程麗娟,2011)。下面以《匆匆》中的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例: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張譯: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ickle down my cheeks.
例句中漢語原文的兩個句子之間沒有任何顯性的連接詞,而在張譯中卻加上了\"At the thought of this\"的小句,意為\"作者一想到這個,就會滿頭大汗和淚流滿面了\",這里用this來指代前面一句話的整個內(nèi)容,運用了指示照應。
2、替代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的形式去替代上文出現(xiàn)的詞語,其語義要從它所替代的成分中去找。替代的作用是為了避免重復,也是為了連接上下文。英語中用\"one\"\"ones\"\"so\"\"do\"\"the same\"等詞,而中文中用\"者\"\"這樣\"\"來\"\"這么\"\"是\"等詞來表替代。
例: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的匆匆呢?
What traces have I left behind? No, nothing, not even gossamer-like traces.
例句中用名詞詞組\"去的\"\"來的\"\"去來的\"來替代\"日子\",是屬于名詞性替代的情況;而再另一例子英文譯文中用\"nothing\"\"not\"來替代前面的小句,屬于英文語篇中的小句性替代。
3、省略
省略是指篇章或句子中的某個詞語不出現(xiàn),但根據(jù)上下文能找回的語言形象。省略分為三類:名詞性省略、動詞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小句性省略指的是整個小句或小句的一部分被省略的現(xiàn)象(藍希君,2008)。
例: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在漢語原文中,日子作為主語,三個小句子形成排比。其中前兩句重復主語兩次,最后一個小句省略了。英譯文中把第二個小句的主語也省略,使那個句子的動詞排列整齊,共有一個主語。
4、連接
連接是通過連接成分體現(xiàn)語篇中的種種邏輯關系的手段。Halliday和Hasan(1976)講英語的連接分為增補(additive)、轉(zhuǎn)折(adversative)、原因(causal)和時間(temporal)四種。
例: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現(xiàn)在又到了哪里呢?
例: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en and who would b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present moment?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中文中沒有使用一個顯性的連接詞,而在英語譯文中張先生卻添加了兩個\"but\",使前后兩句形成鮮明對比,從而達到英語語篇中的語義上的連貫。
5、詞匯銜接
除了通過以上的語義銜接來達到語篇緊湊的效果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使用詞匯來體現(xiàn)語篇詞義的聯(lián)系。
例: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年的匆匆里,除了徘徊外,又剩下些什么呢?
就\"匆匆\"這個中心詞來講,朱自清的原文中出現(xiàn)了五次,著屬于原詞復現(xiàn)的現(xiàn)象。而在英譯文中\(zhòng)"匆匆\"分別用了\"transient days\"\"fleeting presence\"\"live a transient life\"\"fleeting days\"\"transition\"來表示。這屬于詞匯銜接的近義詞復現(xiàn)的現(xiàn)象。
三、小結(jié)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語法銜接方面,漢英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為漢語的銜接趨于隱性,而英語的銜接則具有顯性的特征。漢語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靠詞語與句子本身意義上的連貫與邏輯順序吸納銜接。而英語的顯性銜接主要借助于形態(tài)變化和形式變化,明顯地標明詞語間或小句間的語法關系。漢語和英語在詞匯銜接方面既有相似又有差異。漢語傾向于原詞重復手段達到語義的連貫,而英語更傾向于近義詞和同義詞復現(xiàn)的方式來避免原詞的重復。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