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倍际性椒比A,愛心就愈發(fā)可貴。香港的義工文化已有百年歷史,做善事已融入了市民血脈之中。最新的數(shù)據(jù)顯示,擁有718萬總人口的香港,義工隊伍已超過121萬人,平均每七人就有一人是義工。雷鋒精神背后,是港人從小就培養(yǎng)“義工種子”的習慣、終身行善的生活理念和一套值得借鑒的成熟義工服務體系。
做義工,得到比付出多
2015年元旦,香港義工聯(lián)盟在港舉行“2015杰出義工嘉許禮”,頒發(fā)了四十多個優(yōu)秀義工及優(yōu)秀青年義工獎,約五十個義工團獲嘉許,近3,000人出席。嘉許禮上,義工們紛紛分享了參與義務工作的心路歷程。在他們看來,多年來的助人經歷是喜悅和收獲,不但豐富了人生,而且提升了自我價值。
香港社會服務發(fā)展研究中心主席邱浩波稱,除了組織活動外,他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參與不同層面的義工活動?!拔以c義工交流參與義務工作的原動力,很多人表示享受那份助人的滿足感,認為做義工最大的收獲是豐富了人生、提升了自我價值,這點我非常贊同?!?/p>
得獎者之一的張沛鋒是一名中醫(yī),11年來他堅持義診,從事義工服務超過4,000小時。談起自己的義診經歷,他稱來自老中醫(yī)的言傳身教,“年輕時跟著老中醫(yī)實習,他經常去老人院義診。有一次,他叫我?guī)鸵晃恢酗L長者治療。親眼見患者日見好轉,我感到十分欣慰?!碑攺埮驿h自己成為注冊中醫(yī)師后,仍跟著老中醫(yī)去義診。老中醫(yī)數(shù)年后去世,他亦堅持幫助有困難的病人。后來他還加入沙田青年協(xié)會,開設義工培訓,并將服務擴展至探訪老人院、智障中心及戒毒中心等。張沛鋒稱,義工服務已經成為自己生活一部分,豐富了人生經驗,擴展了視野。
周豪亮的義工緣則來自5年前與街頭一班“夜青”的相遇?!爱敃r他們在街頭播音樂、跳街舞,不斷被保安驅趕。出于好奇,我與他們交談,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勤奮好學的好青年。隨后,我開始了義工生涯,希望能幫助年輕人以街舞為平臺實踐理想?!焙髞?,周豪亮與友人成立了東涌正能量義工會,積極關注邊緣少年,讓他們及時得到幫助、重返正途。短短3年內組織了街舞班、龍獅團和氣功班,“當看到一班頑皮的小朋友變得守紀律,長者及病患者參與氣功班后變得精神奕奕。他們給我的喜悅和滿足感,多于我給他們的幫助。”
得獎者孫國林,2001年組織轄下物業(yè)管理公司成立一義工團,如今已發(fā)展逾3,000人。10多年來,無論寒暑、遠近,一個電郵,義工立刻踴躍響應,參與各類社會服務。此外,他動腦筋為社會服務注入創(chuàng)新元素,恒愛慈善基金撥款與理工大學合辦活齡學院“第三齡體驗大學課程”,讓長者一圓大學夢。“每次在結業(yè)禮上,看到頭戴四方帽、身披學士袍的長者的笑容,我都很感動。義務工作最高境界是使受助者感到關愛、讓他們重拾自信。”
香港義工團體遍布香港不同界別,義務工作類別多元化,覆蓋層面廣泛。以香港義工聯(lián)盟為例,已擁有團體會員25個、5萬名義工,凝聚24個來自不同行業(yè)、地區(qū)和籍貫的團體會員,服務惠及約2萬基層市民。
香港特區(qū)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近期表示,最新數(shù)字顯示,截至2014年11月,香港已分別有逾121萬人及超過600間機構登記成為個人義工、義工運動參與機構,并在2013年總共提供了超過2,252萬小時的義務工作。
但上述僅僅是港府統(tǒng)計的數(shù)字,其實在香港民間還有許多沒有登記在冊的義工。當年,玉樹大地震后,香港義工黃福榮(阿福)為了搶救他人不幸遇難。據(jù)悉,平時阿福在香港是一名貨車司機,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有糖尿病,每三四個月就要看一次醫(yī)生。2002年,阿福獨自一人用7個月時間從香港步行到北京,為中華骨髓庫籌款。這一“中國式阿甘”的舉動籌到了不少善款,也讓阿福發(fā)現(xiàn)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從此阿福每年都花一兩個月時間到內地做義工。阿福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他開始成為路人皆知的英雄,而人們才得知活躍在內地卻很低調的大批香港義工。
港人愛行善并非一日形成
“先生,買只旗吧,支持慈善事業(yè)?!泵康街芰咴谙愀劢值郎?,??梢砸姷接辛x工為慈善活動籌款。義工有成人,也有學校的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旦有人將錢投入捐款箱內,學生就會在對方的衣服上貼上一個小笑臉貼紙,并微笑著鞠躬感謝對方。香港是國際大都市,看重商業(yè)和金錢,但作為香港人,卻普遍有做善事的習慣,且均為自愿。
港人的行善并非一日形成,“義工種子”從小就開始培育。市民帶著子女一同參與義務工作,在做善事的同時培育孩子的愛心和樂于助人的精神,這些教育影響著個人的人生理念和生活軌跡。
實際上香港的義工文化有上百年歷史。從早期以中國傳統(tǒng)慈善團體和基督教及其附屬組織的形式存在,宣揚愛心,扶危濟困,在完全非政府的狀態(tài)下自然發(fā)展。直到1959年,香港政府才成立社會福利署(社署)。香港社會福利的服務是社署及非政府機構(NGO)合作提供,主要以NGO的服務為主。政府部門在尊重并依賴NGO的前提下工作,對民間慈善極少干預。一個社團,只要在政府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就可取得合法地位。
上世紀60年代,由于社會不穩(wěn)定,港府發(fā)現(xiàn)很多年輕人對香港社會缺乏歸屬感,應讓他們更多地參與社會服務。因此政府大力倡導在青年工作中推展義務工作。成立于1970年的香港義工發(fā)展局,作為社會福利署下屬的非贏利機構,主要承擔義工推廣工作。
社署自1998年起便開始推行“義工運動”,旨在鼓勵不同界別的團體和個人積極參與義工工作,共同將香港建設成為一個互相扶持和充滿關懷的城市。2003年非典疫情全城蔓延,一支“抗炎義工大隊”走上街頭,深入民居,成為城市清潔防疫工作的重要力量,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家居清潔防疫、知識普及和心靈關懷。
“讓義務工作成為市民終身追求的生活方式”,正是出于這樣的理念,在香港加入義工非常方便,每區(qū)均設有社署義工服務分區(qū)辦事處。市民可撥打辦事處電話直接報名或在網上填寫信息報名,辦事處將根據(jù)市民報名時填寫的服務時間段與特長,協(xié)調他們從事各類社會服務,如社區(qū)老人和殘疾人照顧、青少年學習和心理輔導等大型福利活動的現(xiàn)場服務和后勤工作,從事社會福利募捐和開展福利事業(yè)宣傳等。
成熟義工服務體系值得借鑒
在很多人看來,香港成熟的義工服務體系有眾多經驗值得內地借鑒。如果志愿活動集中在低技術含量領域,種類少、次數(shù)少,志愿者選擇度就有限,也難以運用專業(yè)技能服務社會。志愿服務活動若沒有系統(tǒng)性的評價、反饋、激勵制度,志愿活動組織形式、參與形式和服務形式不夠完善,往往也會傷害一部分志愿者的熱情。
而香港對義工的管理、督導、溝通、培訓、保障與激勵考核,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每年,社署、義工發(fā)展局依據(jù)服務時間、服務程度、投入感等各項指標對義工進行考核,進行義工嘉許,頒發(fā)全港杰出義工獎、香港杰出青年義工等。香港義工的嘉許獎分為個人、家庭及機構三種,又因服務時間長短,分為金(200/200/1000小時)、銀(100/100/600小時)、銅(50/50/300小時)三個等級。除此之外,還設有長期服務獎、機構1萬小時獎、最高服務時數(shù)獎。
配合不同需要,義務工作發(fā)展局于2003年成立香港首間義工培訓發(fā)展中心,為義工及運用義工機構,舉辦各類培訓課程及研習坊、提供各種服務指導,如導游、理發(fā)、護理、音樂、親子教育等,服務包羅萬象。在義工隊伍里,受過培訓的、有專業(yè)技能的義工特別受歡迎。比如,社會服務機構內的特別軟件,需要有經過計算機訓練的義工;長者的家居,需要有專業(yè)水電修理執(zhí)照的技師提供維修服務等。
一般來說,對剛申請成功的義工,義務工作發(fā)展局會舉辦“迎新會”,對義工進行培訓。并且,在每次小組服務結束后都要開會進行總結,分享服務經驗,檢討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開展服務。
義務工作發(fā)展局還特別注重對義工領袖的培訓。比如義工團隊長的培訓,針對不同的服務項目進行服務技巧、領導能力等培訓,例如在對長者、傷殘人士服務過程中,可以問什么不能問什么,怎么推輪椅,這當中處處有學問。作為一個義工隊隊長,也要學會管理義工,需要學習如何與人交流,打開別人的心房,如何凝聚義工們的力量,更開心、持久地進行專業(yè)服務。
有人說檢驗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并不取決于有多少高樓大廈,而要看有多少義工。而依靠成熟的義工體系,香港義工隊伍越來越龐大,一座充滿關懷與互助的城市也越來越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