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是兒童心智的河床,是兒童的生活,是兒童的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著名兒童詩人王宜振認為,童謠容易形成兒童自己的心靈感知方式,也容易保留童年時的夢想;其美好情感,可以陶冶兒童的情操,培養(yǎng)兒童的人文素養(yǎng),從而獲得精神的升華、安慰和愉悅;其有趣的語言、朗朗上口的節(jié)奏,可以使兒童親近母語。學習童謠,也是對民間文化的一種重要的傳承。
兒童的成長離不開童謠的滋養(yǎng),讓童謠陪伴童年,讓兒童享受詩意的陶冶,感受漢語言文化的魅力,奏出童年的悅動篇章,是我們永遠的教育追求。因此,我們從兒童的立場出發(fā),基于兒童的天性需求,深化童謠的教育價值,建構以“悅動”為主張的童謠課程綱要,通過童謠的傳承與創(chuàng)編,童謠課程的合理、適性開發(fā),給兒童搭建一個釋放天性、快樂體驗、記錄童年生活、提升言語智慧、培養(yǎng)想象力的平臺,也為成人走進兒童內心搭建了一座無形的橋梁。
為了使童謠課程更悅動、更貼近童心,我們采取了以下五種策略:
一、多類選擇——讓發(fā)展更自主
童謠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堅持“自主性”和“分層遞進”原則。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不同的課程或活動。基于學生興趣和需求調查,學校開設了“童謠說唱課、童謠科學認讀課、童謠繪畫課、英語童謠說唱課、童謠欣賞和創(chuàng)編指導課、童謠舞蹈課”等深受學生喜愛的、有利于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和融通能力的課型。同一課型根據(jù)學情分成初級興趣班、中級提升班、高級研修班。每學期初,我們公布童謠選修課程設置情況,包括課型、級別、授課教師、學習目標和方式、學習起點、班額等信息,方便學生選擇。一至六年級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基礎,通過網上選修課報名程序自主申報感興趣的課程。每周三下午第三節(jié)課,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方式中自然感悟到童謠魅力,獲得多方面的提升。
除了可以自主選擇課型外,學生還可以根據(jù)學習需求和學習類型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個性得以彰顯。以《小小的船》童謠欣賞課為例?!缎⌒〉拇烦錆M兒童情趣和幻想,描寫了秋天夜空的美麗景色。美是教育的磁石。如何讓擁有視覺傾向型、聽覺傾向型等不同學習類型的兒童都能感受到這份美?教師精心設計學習環(huán)節(jié),給兒童以選擇權,選擇適合自己的不同的學習方式。如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借助教師提供的圖片、音樂,默默獨立欣賞、想象,也可以選擇自由地誦讀、品味,還可以與愿意討論的同學進行小組合作,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發(fā)現(xiàn)、豐富想象和體驗,同時在這種求異也求同的交流、補充中,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和重要。
在童謠創(chuàng)編課上,學生還可以根據(jù)各自的興趣和程度選擇創(chuàng)編的難度。例如,教師教學《鮮花和星星》之后引導學生仿寫,就根據(jù)難度分成不同層級,如低難度的:出示圖片和框架、部分文字,給學生以內容和形式的提示;中等難度的:僅出示框架,給學生少量提示;高難度的:不出示框架,學生直接創(chuàng)作。為保護兒童自尊心,不同難度的要求前都標以同樣的笑臉圖標;當能力強的學生選擇了較低難度的要求時,教師對其進行鼓勵的同時,進一步激勵他們挑戰(zhàn)更多的任務;當孩子完成創(chuàng)編后,為給每個孩子成功感,不論孩子選擇何種難度的任務,教師都從態(tài)度、水平等方面進行鼓勵、引導、評價,使不同程度的孩子都獲得信心,更主動發(fā)展。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因此,在上童謠選修課時,我們特別強調盡可能區(qū)別于常規(guī)教學,上課地點可以根據(jù)情況自由選擇在室內還是在戶外。以童謠誦讀課《筍子竹子》為例,有時教師借助春游到將軍山的契機,引導學生觀察竹筍、竹子,學習、吟誦童謠《筍子竹子》,天然竹景,讓學生很快就融入到情境中,大自然的課堂讓學生學得興味盎然。有時沒有機會在竹林里上課,但是教師通過圖畫、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筍子和竹子變化的神奇。這首童謠韻腳相同,都是“子”。教師通過引導多種形式的吟唱以及游戲的方式,使學生不僅知道筍子、竹子的外形特點,更體會到誦讀的樂趣,在讀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
二、多樣實踐——讓體驗更深刻
語言學家劉國正說過:“獲得語言的技能,主要靠語言的實踐?!毙抡n標特別強調運用。如何從童心出發(fā),在學生開始接觸語言文字之初,借助生動有趣、文字淺顯、瑯瑯上口、易于接受的童謠,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積累語言,掌握“悅動童謠”欣賞與創(chuàng)作的方法,借助童謠的形式記錄豐富的童年生活,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促進個性發(fā)展呢?我們創(chuàng)設了豐富多樣的童謠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晨會、隊會為主陣地,以童謠節(jié)為形式,師生結伴,多邊互動,使學生根據(jù)自身年齡、興趣、特長,在教師引領、合作下,在學、誦、編、傳、唱、畫、書、玩、做的過程中,傳承文化,盡情創(chuàng)造,展現(xiàn)才華,張揚個性,飛揚詩情,收獲自信,提升素養(yǎng),從而營造積極向上的兒童文化氛圍。每周班班開展一次兒童自主設計、組織的童謠晨會或主題隊會活動。每月學校聲音俱樂部組織誦讀經典童謠活動。每學期舉行童謠文化節(jié)。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內容:
1.薦。組織學生、教師、家長利用網絡、書籍等收集適合孩子成長的囊括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童謠;然后在學校櫥窗、網站中進行展示,由學生進行投票,選出最喜愛的童謠作品,并說明喜愛理由;最后我們根據(jù)投票結果,對推薦童謠進行篩選、分類,用不同形式分層向學生推薦。
2.誦。結合學校的晨會特色,在老師引導下,人人參與,輪流做主持人,自主設計與童謠相關的內容,并組織在班級乃至全校范圍內舉行形式多樣的優(yōu)秀童謠誦讀會,使孩子們在飽含激情、繪聲繪色地自主誦讀以及師生、生生互動評價中,進一步領略到優(yōu)秀童謠的魅力。
3.編。進行童謠節(jié)目匯演。各班編排一個以童謠為主題的節(jié)目,形式可以是快板、課本劇、童謠串串燒等,更強調引導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編排健康的、賦予時代氣息的、富有兒童情趣的童謠節(jié)目。
4.傳。請高恩道等作家到學校進行童謠創(chuàng)編講座,大作家和孩子們一起討論童謠創(chuàng)編的方法、技巧、解答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問題,給孩子帶來更多啟迪。此外,我們還讓孩子也成為童謠文化傳播者。我們開展了“我是朗讀者”公益活動,組織孩子們?yōu)樯鐓^(qū)老人、孤兒院孩子、盲校學生傳誦優(yōu)秀童謠。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孩子們就連在青奧會橄欖球文化啟蒙活動中,也不忘抓住時機、自豪地向國際友人傳播南京童謠。
5.創(chuàng)。我們每年都舉行開展反映兒童生活的多主題童謠大賽,還與地鐵聯(lián)合舉辦公益童謠創(chuàng)編大賽等活動。
6.唱。我們開展了校園童謠卡拉ok大賽。各班準備曲目,內容以同學們創(chuàng)編的童謠為主。將學生創(chuàng)編的童謠配上音樂,由孩子自己表演,自己演唱。形式不限,可以是表演唱、獨唱、歌舞等。學校還與南京晨報合辦了南京市童謠說唱大賽。
7.畫。童謠配畫大賽。將同學們創(chuàng)編的童謠作品配畫,將童謠創(chuàng)作和美術課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與快樂。
8.書。用書法形式展現(xiàn)童謠。
9.玩。童謠游戲創(chuàng)編大賽。結合南京鄉(xiāng)土童謠,進行游戲創(chuàng)編大賽,形式不限。
10.做。Flash創(chuàng)作。學校電腦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教師指導下將童謠做成Flash作品。各班制作童謠展板。全校師生選舉代表對各班的童謠展板進行評比。童謠小報評比以小報為載體,充分展示學生對童謠的欣賞、創(chuàng)作水平。
這一系列多感官、多形式的童謠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潤物細無聲,使學生體驗更深刻,從感性層面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童謠文化,領悟漢語言魅力,體味到世界的真、善、美,語言在實踐中得到了主動積累和運用,自然而然地受到心智的啟迪、情操的陶冶,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豐富,從而促進學生體驗童年的幸福,獲得生動活潑地發(fā)展。
三、多科滲透——讓課堂更悅動
為使課堂更貼近童心,更具童趣,我們將童謠在學科課程中有機融合,著力打造童謠特色課堂。如與低年級識字、寫字課相融合,借助童謠幫助學生趣味識字;與英語課堂有機融合,借助童謠歌曲學習英語,在快樂哼唱中進行語言積累與實踐;與音樂相結合,讓孩子們帶著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敬仰,或吟或誦或唱或跳,一個個稚嫩的童聲傳誦著童謠,一曲曲詩韻仿佛讓大家又回到金色的童年......
以教學第五冊語文中練習為例,教師通過創(chuàng)編謎語童謠,幫助學生捕捉事物特點,使這難點突破得更輕松、教學更有情趣、更為高效。再以一年級拼音教學為例,老師用兒歌童謠幫小學生學拼音:單韻母只有6個,看似容易,但對初次接觸拼音的學生來說也是困難的。老師抓住單韻母字形的特點,運用形象化的語言,結合插圖編成兒歌:“圓圓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aaa;大公雞,哦哦叫,攏圓嘴巴ooo;水中游來一只鵝,水中倒影eee;漂亮小i帶帽帽,咧開小嘴iii;樹上有個烏鴉窩,翹起小嘴uuu;小魚吐個小泡泡,吹起笛子üüüü?!崩世噬峡诘膬焊?,立刻吸引了兒童的注意力,形象化的語言幫助孩子們記住了字形和發(fā)音,同時也激發(fā)了孩子想學下去的欲望??菰餆o味的符號,注入了詩情畫意的語言,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感到學拼音很有意思。學習單韻母的同時還要分別學習單韻母的四個聲調,二聲、三聲比較難讀,這是難點也是重點。當老師引用形象化的兒歌:“一聲高高平又平,二聲好像上山坡,三聲下坡又上坡,四聲就像下山坡?!迸渖鲜謩莺?,學生就更容易準確讀出單韻母的二聲、三聲。再如,聲母中的一些字母的外形相似易混,這對分辨力較差的孩子來說,掌握起來困難更大,老師就借助兒歌將抽象的字母變?yōu)橘N近生活的形象化的語言:“右下半圓bbb,右上半圓ppp,左下半圓ddd,左上半圓qqq?!蓖ㄟ^形近字母的對比,幫助孩子加強記憶,也讓孩子領悟到形象化的記憶方法,在過程中能感受到學習樂趣和成功感——對學生而言,這是最重要的。
四、多元評價——讓興趣更持久
學習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習者都有各自優(yōu)勢。學生在意義建構過程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不是單一維度的數(shù)值反映,而是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在童謠校本課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主體多元化,方法多樣化,淡化甄別與選拔,更重視學生情智共生,主動、全面地發(fā)展。評價分為三個層面:
1.班級評價。為了保持學生對童謠的熱情,由語文老師對學生采用五星量化評價法:只要學生積極推薦精彩童謠或者自己仿作創(chuàng)編童謠,內容健康,便可得一顆星;如果童謠語句通順,無錯別字,可得兩顆星;在此基礎上,如果意思完整,可得三顆星;如果有童真童趣,可得四顆星;如果想象力豐富,構思巧妙,甚至運用了恰當?shù)男揶o手法,可得五顆星。得三星及以上的作品在班級“童謠墻”展示。得四星及以上的作品寫入小作者的成長冊的榮譽欄里。得五星的作品除了寫入小作者的成長冊的榮譽欄,還在學校櫥窗專欄或者網站展示。每月班級中評選兩類獎項:最具眼光獎(推薦童謠)和每月古小詩星。學生自己建立個人的成長記錄袋。內容包括:(1)作品集:每個階段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獲獎作品,榮譽證書等;(2)小評論:針對某一作品進行的同學、老師及自己的評價;(3)期末評語:記錄“家長說”、“老師說”“同學說”“自己說”等方面的綜合評價。
2.學校評價。在每周聲音俱樂部的廣播中專設“童謠”專欄,推薦優(yōu)秀童謠,展示學生自編的童謠,教唱童謠歌曲;在學校宣傳窗內,設立固定的童謠欄目,每月展示各班推薦的五星作品以及選修班學生的各種類型的童謠作品,如童謠書法、童謠剪紙、童謠連環(huán)畫等;在學校網站,定期展示師生優(yōu)秀作品,在論壇中,請教師、同學、家長參與評價;每月月末評選“古小童謠積累月冠軍”,在周一的升旗儀式中表彰各班“古小詩星”和獲得“最具眼光獎”的學生;每學年學校將學生優(yōu)秀作品匯編成冊,以示鼓勵。
3.社區(qū)評價。每學期在所在社區(qū)用多種形式展示童謠校本課程開發(fā)成果,如童謠小報展、童謠匯報演出;每年在社區(qū)舉行“群星閃爍”童謠擂臺賽,展示學生才藝,邀請社區(qū)居民、家長、專家等多方代表組成評審團;積極向各種報刊推薦學生創(chuàng)作的童謠優(yōu)秀作品,用這些社會評價進一步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和成就感。
五、多方支撐——讓課程更深入
優(yōu)秀的師資是童謠課程深化的核心。我們一方面,與力學小學共建,成立童謠研究共同體。一方面,成立童謠課程研修中心,以語文、數(shù)學、英語教師為課程開發(fā)骨干,全體教師、部分家長、學生共同參與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同時“外引”,成立童謠文化傳播志愿者團隊以及以袁浩校長、周益民特級教師、兒童詩人、作家以及省市教研室、教科所專家、南師大、曉莊學院教授為主的專家指導團隊,為童謠課程建設把舵。
課程資源開發(fā),是課程深化的基石。學生、教師、家長、社區(qū)、專家共同參與童謠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研究。我們牢牢把握童謠校本教學資源選擇的原則:教育性、民俗性、可讀性、文學性、地域性、知識性、創(chuàng)造性。編寫時力求體現(xiàn)年段性、趣味性,切實反映童謠的基本特色,又能激發(fā)學生童謠的學習興趣。學校童謠校本教學資料入選童謠來源有三個:經教師和學生收集并篩選出的不同地域、不同體裁的優(yōu)秀的兒童歌謠,學生自創(chuàng)的優(yōu)秀童謠,教師編寫的優(yōu)秀童謠。教學參考資料初步分為低、中、高年級三冊。低年級、中高年級體例不同在于:(1)低年級童謠內容分為十三個單元:分別是自然篇、動物篇、植物篇、環(huán)保篇、禮儀篇、時令節(jié)日篇、鄉(xiāng)土篇、對答篇、繞口令篇、游戲篇、奧運篇、習慣篇、情趣篇。每個單元八篇童謠,一冊共一百零三篇童謠,全部配拼音,配以大量生動有趣貼切的插畫,調動學生閱讀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童謠意思。每一篇童謠后都有難寫的生字及組詞,并設有以下欄目:說一說、唱一唱、跳一跳、畫一畫、玩一玩、演一演、書一書、用一用。
(2)中高年級童謠教學參考資料內容分為十四個單元:分別是情趣篇、美德篇、禮儀篇、校園篇、數(shù)學篇、英語篇、歷史篇、鄉(xiāng)土篇、法律篇、交通篇、環(huán)保篇、科技篇、網絡篇、奧運篇。每個單元八篇童謠,除了上述專欄引導體驗實踐外,還增設:教師導讀、仿作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它的特點和基本寫法,學會仿照它的寫作風格,語言特色,感情色彩,進行“創(chuàng)作”。教師可根據(jù)學情、教學需要自主選用。
課程管理是課程深入的關鍵。學校專門成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工作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對校本課程開發(fā)進行全面決策,直接負責校本開發(fā)、實施等工作。教導處根據(jù)《“悅動童謠”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對申報的校本課程進行綜合評估和論證,確定開設的科目和開設的時間、場地的安排、人數(shù)的要求等內容;教科室負責課程的組織與研究;德育處負責保障管理;年級組負責協(xié)調管理;課任老師具體實施課程。
制度是課程深入的保障。學校推行了建立“悅動童謠”課程資源開發(fā)、管理與實施評估、獎勵制度;課程物態(tài)文化建設實施及評估制度;童謠研究共同體推進制度、“童謠館使用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每個推進階段邀請專家進行專業(yè)評估,以便更好地總結、反思、改進。
經過幾年的開發(fā)實踐,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小學階段開發(fā)“悅動童謠”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傳唱、誦讀和創(chuàng)編健康童謠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對優(yōu)秀童謠的快樂吟唱,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增進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感受母語的魅力,促進生命的成長,并幫助學生抵御灰色童謠的侵襲,獲得幸福體驗,在健康向上的兒童文化的浸潤中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與快樂。由于開發(fā)實施過程中,關注的是兒童的興趣,給予兒童自主選擇的權利,因此更有利于促進兒童自主發(fā)展,自主建構積極健康的文化。當然,學校在尊重兒童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教師的引領作用。貼近兒童實際的“悅動童謠”校本課程開發(fā),使更多教師認識“悅動童謠”校本開發(fā)的意義,提高對新課程的認識,形成兒童教育的理念,同時培養(yǎng)教師課程開發(fā)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在兒童文化的關照下,學校正在形成“悅動童謠”校本課程開發(fā)策略和實踐模式,形成體現(xiàn)兒童文化特色的學校文化。
(吳春曉,南京市古平崗小學,210003)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