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檔案
成果名稱:構建詩性的課程與課堂——詩性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主持人及主要成員:柳袁照、李丹、羅強、張惠鈺、徐思源、唐嵐
研究起止時間:2008年1月—2013年12月
主要研究階段:梳理提煉階段(2002年—2008年),研究探索階段(2008年—2010年),踐行提升階段(2010年至今)。
二、成果簡介
詩性教育,是本真、唯美、超然的教育,旨在以詩歌教育和詩歌課程為突破口,通過激發(fā)師生的詩性,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追問教育的終極價值,實現“傳承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教育使命,是對學校百年辦學文化的自然升華,是對當下學校教學,乃至整個教育現實的理性反思,更是對教育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
詩性的課程與課堂著眼于追求回歸教育的本質,回歸教學的本源,回歸和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通過日常的課程實施與課堂教學,要把當下的學校教育教學從機械的制造層面引向自由的創(chuàng)造層面。它著眼于還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氣和文化根基,通過教育教學的返璞歸真和對教育價值體系的再構,促進辦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詩性的課程包括:一是整合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二是把本土文化精髓納入課程體系;三是以江蘇省詩歌教育課程基地為依托,個性化實施詩歌課程,即“讀古典詩寫現代詩”“讀外國詩寫中國詩”“讀別人的詩寫自己的詩”?;貧w了中華文化的“詩教”傳統,師生呈現了“可以不做詩人,但必須一生擁有詩人情懷”的精神面貌。
詩性的課程追求“全面的學習體驗”,追求在讓學生獲得認知體驗的同時,還能獲得審美體驗和人文體驗;追求“和諧的思維發(fā)展”,追求讓學生冷靜的理性思維和豐盈的感性思維得到和諧發(fā)展;追求“完整的生命成長”,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自由、快樂、創(chuàng)造的,追求讓學生在主動發(fā)展、快樂學習、健康成長中走向未來的幸福生活,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
詩性的課堂是建構閃爍道德光彩的審美課堂,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構建基于當前考試制度的有效課堂;二是基于詩性文化的有效課堂。通過推進以“浸潤與體驗”為特征的課堂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教學資源的原創(chuàng)。師生經歷著從靜態(tài)理念浸潤到動態(tài)體驗感悟,再到卓越的精神追求的教育過程。
《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權威媒體和學術刊物對詩性的課程和課堂多次作了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課程與課堂的詩性文化得到了全國教育媒體和眾多教育同行的廣泛贊譽,2010年被《人民教育》評為創(chuàng)刊60年來報道過的60個最有影響力的事件和人物之一。2013年12月,柳袁照校長被授予全國第三屆創(chuàng)新杰出校長獎,蘇州十中以課程與課堂的詩性文化發(fā)揮著示范引領作用走向了全國。
三、歷程回眸
2002年起,結合學校百年辦學文脈,面對時代的要求和對教育理想的追求,柳袁照校長提出“詩性教育”“審美課堂”等教育命題,率領教師團隊持續(xù)10多年在詩性教育的理論研究、課程文化建設、審美課堂研究、詩歌教育課程基地建設、直抵心靈德育課程等方面進行實踐和探索,詩性教育現已成為蘇州十中治校精神、辦學理念和教育追求最鮮活的體現。
1.建設“最中國”學校的校園文化場
十中始創(chuàng)于1906年,前身為蘇州振華女校。校園為清代蘇州織造署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和紅學遺址,以北宋花石崗遺物瑞云峰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遺存眾多?!懊麍@辦名校,名人辦名校,名校育名人,名校彰名園”是學校百余年辦學歷史的精練概括。
2002年起,柳袁照校長梳理百年辦學文脈,提煉了學校文化精神——質樸大氣、真水無香、傾聽天籟,他率領全校師生從環(huán)境改造、文化建設、文化育人三個層次建設校園,在校園改造中堅持修舊如舊、修舊守舊,營造了古樸典雅及富有教育意義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使校園成為一門獨特的課程,成為散發(fā)著詩性文化氣息的文化場。
校園環(huán)境對學生的成長影響巨大,經過幾年的實踐,名校、名園、名人越來越成為傳承學校百年文化的教育資源。如西花園——這個康熙、乾隆作為行宮曾經駐蹕的園子里,有摩崖石刻,沈周、何紹基等書畫家撰寫的碑文,有楊絳、何澤慧等歷屆學子作為畢業(yè)留念留下的刻有銘文的石碑,成為得天獨厚的傳遞校園文化的“情景教室”,學生在這里幕天席地,以現場學習、文化浸潤、互動體驗等方式開展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十中開展了學科拓展、興趣發(fā)展、校園文化、詩歌教育等60多種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的課程,出版發(fā)行10多本校本教材。2008年《校園碑文選讀》在江蘇省教育學會第三屆“優(yōu)秀校本課程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國”的學?!K省蘇州第十中學校園文化解讀》為題,推出了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訊報道,并贊譽“校園里的每一幢建筑都承載著歷史,每一塊石頭都蘊含著文化,每一面墻壁都在訴說教育?!薄白钪袊背蔀樘K州十中的代名詞,“最中國”校園成為詩性教育的課程文化場。
2.構建詩性文化的課程體系和審美課堂
2008年起,學校結合百年辦學歷史文化,面對時代的要求和對教育理想的追求,理性反思當前教育現實的弊病,提出“詩性教育”“審美課堂”等教育命題,提煉出“本真、唯美、超然”的詩性教育內涵,并以“詩歌教育”為突破口,探索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整合與詩性化實施,形成了一整套詩性文化的校本課程體系和審美課堂的實施策略:
(1)課程目標——以人為本,詩意發(fā)展.詩性文化的課程體系和審美課堂強調科學與人文并重的課程文化觀;強調回歸人的生命與生活的課程生態(tài)觀;強調課程的均衡化設計與民主化的課程策略。學校堅守百年辦學文化,堅持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修養(yǎng)互相包容、協調統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自主自由選擇;除了重視學生的知識習得外,更重視學生生活經驗的獲取,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2)課程開發(fā)——凸顯文化,詩化課程。學校采用“菜單式自主選擇,浸潤式主動學習”的校本課程實施策略。每學期為每年級學生特設一至兩門校本必修課程,如高一開設《校園碑文選讀》《瑞云心語》等,高二開設《文學蘇州》,高三開設《音樂選修》等。同時,為每個年級的學生提供30多門菜單式校本選修課程,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由選擇1—2門學習。學校還探索實施直抵心靈、詩心化育的德育課程,用“審美、人文、感恩、生命、智慧、創(chuàng)造”這六個主題詞來呈現詩意的校園文化特征,圍繞這六個主題詞,精心設計各種德育活動,形成了“園林校園”“人文校園”“生命校園”“感恩校園”“智慧校園”“創(chuàng)造校園”六個模塊的德育課程,編寫的《詩意校園》校本教材于2012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學校開展了系列經典德育活動課程,如高一曙光行走,高二翻越蘇州最高峰,高三青春風采拓展訓練等。2006年起每年的高三迎新匯演更是成為在校師生與畢業(yè)生歡聚一堂的盛會。2009年,學校被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評為江蘇省高中語文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工作先進集體。語文組編輯出版的全國優(yōu)秀校本教材《文學蘇州》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原創(chuàng)的系統性地方文學史。2010年“基于學校百年歷史文化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校本教材和課程開發(fā)”獲得首屆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3)課程實施——自主選擇,浸潤體驗。課堂的詩性文化有九個特征:有疑問、有沉思、有猜想、有想象、有聯想、有爭議、有驚訝、有笑聲、有審美——直抵心靈。師生經歷著從靜態(tài)理念浸潤到動態(tài)體驗感悟,再到卓越的精神追求的教育過程。學校各教研組和老師積極探索審美課堂的實施途徑。語文組構建“瘦、漏、透、皺”形神兼?zhèn)涞膶徝勒n堂,實現了情和景的交融,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從容雅致的生活情趣、和諧發(fā)展的生存意識、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等滋養(yǎng)了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精華和經典挖掘、呈現給學生,把有著鮮活的思想內涵、豐富的情感因素的知識在靈活、主動、多樣的學習過程中教給學生。數學教學中挖掘數學中豐富的文化資源,展現數學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統一,讓學生在獲得認知體驗的同時還能獲得審美體驗和人文體驗。物理組追求回歸物理文化、活力與靈動、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審美課堂。2011年10月,學校聯合江浙滬三地名校開展“詩性課堂、有效教學”同課異構活動。2012年,學校先后在數學、語文等學科領域搭建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如舉行了以“詩化數學,詩意課堂,詩潤心靈”為主題的江蘇省第八屆中學數學高級論壇,舉行了“回歸語文本真,追求詩意人生”“詩性教育背景下的語文審美課堂”研討會,全國二十多個省份的兄弟學校的同行前來參與。
3.搭建促進師生生命成長的詩歌課程基地
幾年的實踐取得豐碩的成果,如何在高平臺上提升辦學境界成為蘇州十中思考的問題。
2011年,蘇州十中首創(chuàng)并舉辦的“全國中學生詩會”獲得了全國23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近50所一流學校的熱情參與,被列為《中國教育報》2011年全國教育文化之旅上的十件大事之一。經過4年的努力,全國中學生詩會現已成為全國中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與交流的高端平臺,在全國各省市名校輪流舉辦。每年出版4本十中學生詩集,出版1本全國中學生詩集。蘇州十中及全國中學生詩群已經出現。
2012年,蘇州十中獲批成為江蘇省詩歌教育課程基地,依托“最中國”的校園開發(fā)和建設詩歌教育情景教室,使得隱性的傳統文化精髓和百年名校文脈顯現在詩歌課程的教學現場,制訂《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詩歌教育課程基地課程標準》,以語文學科為主,形成全校性、全科課程。詩歌教育的軟硬設施完善,有“詩歌長河”“姑蘇詩情”“紅樓詩話”等多個詩歌教育情景教室,有詩歌教育系列校本教材,有多個教師自己開發(fā)的詩歌教育專題影視片。
詩歌課程的基本模式和成果:一是“詩誦”,二是“詩會”,三是“詩集”,四是“詩群”。
2013年12月,蘇州十中的“詩歌教育課程基地”接受江蘇省教育廳專家組的視導調研評估驗收,獲得專家的高度好評。詩歌課程體系化,已成為詩性教育最具特色的課程載體。
蘇州十中為學生詩性的放飛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每年舉行兩次校園詩會、出版三本校園學生刊物、四本學生詩刊、一本全國中學生詩集,還與《星星》詩刊等合作,開辟學生創(chuàng)作發(fā)表、詩會交流等平臺。在詩意的校園里,各個學生社團的活動,辯論賽、演講賽、三行詩PK大賽等種種賽事,自發(fā)自主組織,還和外校結成社團聯盟精心設計開展活動,結合經典德育系列活動課程,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校園生活。
豐富的詩性文化課程,經典的教育活動,文化浸潤和情感體驗的審美課堂,一起構筑起寬廣的學生生命成長的發(fā)展平臺,并最終賦予學生——蘇州的味道、情感的溫度、心靈的自由、詩意的發(fā)展。
蘇州十中把教師放在人生的背景去發(fā)展,倡導“做一個有生命質感的教師”,保護和發(fā)展師生的“原創(chuàng)性”。學校引導教師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從“文化學”“教育哲學”等新視角構建洋溢道德光彩的審美課堂。引導教師進行原創(chuàng)性寫作,教師已出版十多部論著、十多本校本教材、幾十篇論文。僅2013年就編輯出版了《西花園的風》《西花園的雅》《西花園的頌》《西花園的樹》《西花園的雨》《我的老師》《我坐在窗前》等近十本校本教材及校園文化讀物,其中不乏高質量的學術著作,如二十多萬字的校本教材《詩海巡覽——全球視野中的古今詩歌》。
如今,蘇州十中已經成為詩歌回歸中學校園的重要“根據地”,柳袁照的詩選《流連》獲首屆葉圣陶文學獎,教師群詩作《西花園的風》正式出版,一批西花園教師詩人正在這塊土壤中孕育、成長。
百年前,學校以“名人、名園、名?!敝Q。今天,又以“最中國”的學校、“詩性教育”“審美課堂”著稱,詩性教育與傳統文化在學校高度融合。從以名人為本到以每一個普通人為本,是學校教育進步的寫照。學校的一些理念如“以學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個師生的本色人生”“教育是一股清泉在流淌”“教育成為一種自然的存在,要用心聆聽,到處都是天籟之音”等,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下的教育流行語?!度嗣窠逃贰吨袊逃龍蟆返葯嗤襟w和學術刊物也對“詩性教育”多次作了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得到了全國教育媒體和眾多教育同行的廣泛贊譽。
蘇州十中已成為全國及一些省、市培養(yǎng)培訓名校長、名教師的實踐基地。柳袁照校長作為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的兼職教授,近幾年,受數十家全國各地省市教育行政機構、課題組和教育同行的邀請進行講學,廣泛傳播詩性教育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教學實踐,示范傳播辦學成果。
四、反思與展望
詩性教育與蘇州十中百年的辦學歷史和蘇州五千年的文化底蘊相契合,與中國當代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化、優(yōu)質化的發(fā)展方向相一致。
蘇州十中要把理念轉化為促進師生全面發(fā)展的行動,讓詩性教育、詩性的課堂、詩性的課程文化,轉化為一種師生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的追求與現實。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學校將堅守初衷,不斷探索。
1.傳承與開拓詩歌教育課程。深入開展以下探索:豐富面向四類不同學生的詩歌教育課程體系和實施方式;開發(fā)以詩歌教育為核心的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課程;開發(fā)建設詩歌教育的教學資源,情景教室與校本課程一體化;強化詩歌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
2.回歸與營造詩性的課程文化。當下許多學校在實施國家課程時多少有“窄化”“功利化”的傾向,“校本課程缺失、零散”“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兩張皮、不融合”等。我們強調回歸課程文化的本源。
3.倡導與踐行“有效與審美”的理想課堂。在比較中促使教師不僅僅從有效教學、有效課堂等層面進行實踐與反思,更引導教師從“文化學”“教育哲學”等新視角構建“有效與審美”的理想課堂。
4.保護與提升師生的原創(chuàng)精神。在實踐過程中,倡導與保護師生的原創(chuàng)品性(包括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與原創(chuàng)性寫作等);注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yǎng)的融合;重視師生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的開發(fā)與訓練等。
堅持教育教學的返璞歸真。回歸詩意的校園、詩意的課堂、詩意的課程、詩意的師生日常生活,追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直抵心靈的教育境界。以“本真、唯美與超然”的價值追求、全面的學習體驗、和諧的思維發(fā)展、完整的生命成長,構筑起詩意的育人目標。
(柳袁照,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215006)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