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轉折;70年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譜寫了世界民族解放歷史中的燦爛篇章。在70年前那場救亡圖存的民族戰(zhàn)爭和反法西斯的卓越斗爭中,河南大學師生和全國人民一樣經歷了顛沛、經歷了磨難,同時也以堅韌頑強、敵前辦學的業(yè)績,擢升為國立大學,鑄就河南大學辦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歷史永遠在我們的記憶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河南大學以兄弟般的情義,接納了從關外被迫撤到內地的東北大學,兩校在同一個校區(qū)共同辦學近兩年時間。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fā),河南大學通電全國,聲援北平學生,并以臥軌行動,請愿南京政府抗戰(zhàn)。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河南大學師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許多有志青年如馬可、王實味,投筆從戎,走上抗戰(zhàn)前線。1937年12月,豫北豫東相繼淪陷,河南大學被迫南遷,開始了為時八年的流亡辦學歷史。學校先后輾轉遷徙至信陽雞公山、南陽鎮(zhèn)平、洛陽欒川、嵩縣,在潭頭辦學長達5年。1944年5月,日寇入侵潭頭,河南大學師生遇難9人,失蹤25人。學校被迫再次轉移到南陽荊紫關、陜西漢中、寶雞等地,直到抗戰(zhàn)勝利才重返開封。
八年流亡辦學應該怎樣講述,怎樣評價?流亡辦學對河南的抗戰(zhàn),對河南大學的發(fā)展有什么重要意義?流亡辦學不是逃難,而是保存了大學實力,保存了讀書種子,是賡續(xù)文化精神、傳達民族意志的壯舉,是另一個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在流亡辦學的八年中,我們更是增加了對河南這片熱土和人民的熱愛,并獲得了至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
抗戰(zhàn)初期,全國共108所大學。在其他大學或遷徙到大后方,或避入租界的情況下,河南大學堅持植根中原,不離熱土。河南的父老鄉(xiāng)親以寬闊的胸懷,給了河南大學無私的支持,師生在艱苦中體會溫暖:河南大學2000余名師生,攜帶圖書儀器,每到一處,都和鄉(xiāng)親們共飲一缸水,同吃一鍋飯,睡在茅庵之中,面對大山讀書。與此同時,河大師生飲水思源、回報民眾,農學院師生教老鄉(xiāng)棉花種植技術,醫(yī)學院的師生教老鄉(xiāng)防病治病,文學院師生教老鄉(xiāng)讀書識字。師生與百姓,如魚在水。在1944年日寇逞兇潭頭的6天中,村民把實驗室儀器藏在地窖,發(fā)電機埋在地下,日寇走后完好地把設備器材交還學校。村民還把犧牲的河大學生集體安葬,石坷村李永信、李忠貴父子及其后代,護墳掃墓,直到現在。河南父老鄉(xiāng)親與河南大學的感情是鮮血和生命凝結而成的。今年我們在潭頭設立了流亡辦學舊址紀念館,正在向省委宣傳部申報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省文物局申報設立省級文保單位。我們希望后人永遠銘記這一段歷史。
八年的流亡辦學,也給河南大學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辦學精神。3000個日日夜夜烽火連天里的堅守,2000里風風雨雨戰(zhàn)爭硝煙中的執(zhí)著,使河南大學增長了與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的使命感,師生間形成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河南大學校歌即寫作于1940年的潭頭:“嵩岳蒼蒼,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長。濟濟多士,風雨一堂,繼往開來揚輝光。四郊多壘,國仇難忘,民主是事,科學允張,猗歟吾校永無疆?!焙幽洗髮W校歌充滿著家國之感,充滿著堅定信念??箲?zhàn)把給予中華民族的堅忍不拔的精神,也給予了這所大學。
70年來,在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中,抗戰(zhàn)時期河南大學的骨干學院,如醫(yī)學院、農學院、理學院、行政學院,單獨立校,如今也早已是枝繁葉茂,蔚然氣象。我們因為曾經擁有共同的校名、擁有共同經歷,因此血濃于水??箲?zhàn)留給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植根中原,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將繼續(xù)激勵諸位同根同源的兄弟高校,齊心協力,為河南父老鄉(xiāng)親謀福祉,為河南的高等教育事業(yè)做貢獻。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苯涍^百年風雨坎坷,河南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穩(wěn)健成熟,知名度、美譽度很高的大學。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河南大學作為河南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予以資金、政策的多方支持;河南的父老鄉(xiāng)親多少年來一直像在抗戰(zhàn)時期那樣抬愛呵護河南大學,對河南大學的發(fā)展寄予厚望。我們因此有理由也充滿信心地用“國家一流、區(qū)域引領、中原風格”描述河南大學的發(fā)展定位。我們要認真學習習總書記在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繼承弘揚抗戰(zhàn)精神和光榮傳統(tǒng),繼續(xù)努力打造國家高水平大學,為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撐。
(關愛和,河南大學黨委書記。本文系作者在河南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責編: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