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飯。中國人的吃飯,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還出于經(jīng)濟的原則。西洋每人一盤菜,吃剩下來就是暴殄天物;咱們中國人,多人一盤菜,你不愛吃的卻正是我所喜歡的,互相調(diào)劑,各得其所。
然而咱們的先哲猶嫌未足,以為食而不讓,則近于禽獸。于是提倡食中有讓。起初是消極的讓,就是讓人先夾菜,讓人多吃好東西;后來又加上積極的讓,就是把好東西夾到別人的碟子里、飯碗里,甚至于嘴里。其實積極的讓也是由消極的讓生出來的:遇著一樣好菜,我不吃或少吃,為的是讓你多吃;同時,我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知道你一定也不肯多吃,為的是讓我。在這種相持的僵局之中,為了使我的讓德戰(zhàn)勝你的讓德,我就非和你爭不可!于是勸菜這件事也就成為“鄉(xiāng)飲酒禮”中的一個重要項目了。
勸菜的風(fēng)俗處處皆有,但是在素來著名的禮讓之鄉(xiāng)如江浙一帶尤為盛行。男人勸得馬虎些,夾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婦女最為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飯碗里去不可。照例是主人勸客人,但是,主人勸開了頭之后,凡自認為是主人的至親好友,都可以代表主人來勸客。有時候,一塊“好菜”被十雙筷子傳觀,周游列國之后,卻又物歸原主!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爺,情形又不同了。你始終是眾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飯碗里,堆得滿滿的。使你鼻子碰著鮑魚,眼睛碰著雞丁,嘴唇上全糊著肉汁,簡直吃不著一口白飯。我常常這樣想,為什么不開始就設(shè)計這樣一碗“什錦飯”,專為上賓貴客預(yù)備,反倒要大家臨時大忙一陣呢?
勸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還有一個嗜好是否相同的問題。主人所喜歡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認為的好菜。肴饌的原料和烹飪的方法,在各人的見解上(尤其是籍貫不相同的人),很容易生出大不相同的評價。有時候,把客人不愛吃的東西硬塞給他吃,與其說是有禮貌,不如說是令其難堪。
中國人之所以和氣一團,也許是津液交流的關(guān)系。盡管有人主張分食,同時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來的一碗湯,主人喜歡用自己的調(diào)羹去攪勻;新上來的一盤菜,主人也喜歡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某次赴宴,我曾留心觀察,主人是一個津液豐富的人,他說話除了噴出若干唾沫之外,上齒和下齒之間常有津液像蜘蛛網(wǎng)般張掛著。入席以后,主人的一雙筷子就在這蜘蛛網(wǎng)里沖進沖出。他勸我吃菜,也就拿他那雙曾在這蜘蛛網(wǎng)里沖進沖出的筷子,夾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guī)缀醪恍湃挝业纳囝^了。同樣一盤炒山雞片,為什么剛才我自己夾了來是好吃的,現(xiàn)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夾了來勸我卻是不好吃的呢?我辜負了主人的盛情了。
我承認我這種脾氣根本就不適宜在中國社會里交際,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勸菜是一種美德。犧牲一點兒衛(wèi)生戒條來成全一種美德,這不是應(yīng)該的嗎?
(選自《廣州日報》2014年5月31日,有改動)
微評
你認為是蜜糖,我認為是砒霜。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不要想當(dāng)然地認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也一定喜歡。要多給對方留一點選擇的余地,留一點自主的空間,這是對他人的尊重。
【鄒永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