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簡析】
擬人化是寫作時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所謂擬人化,就是將人類以外的各種有生命的、無生命的、有形的、無形的事物人格化,使它們具有人的思想情感、行為舉止及言語表現(xiàn)。擬人化手法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夠拉近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手法在散文和詩歌中并不少見。黎巴嫩詩人紀(jì)伯倫的散文詩《組歌》就運用了擬人化的表現(xiàn)手法。在詩人的筆下,各種自然景物都被賦予了生命,因而有了靈氣,有了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gòu)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輝,給人以一定的啟迪。《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和《花之歌》。
在《浪之歌》里,詩人運用擬人化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浪漫的情人和博愛者的“海浪”形象,通過海浪對海岸熾烈無悔的愛戀,以及海浪對美人魚、有情人、礁石等周圍事物的關(guān)心和守護(hù),把自身情感寓于“海浪”的形象之中,曲折地表達(dá)出自己愿用一生守護(hù)祖國的火熱情懷。如“夜闌人靜,萬物都在夢鄉(xiāng)里沉睡,唯有我徹夜不寐;時而歌唱,時而嘆息。嗚呼!徹夜不眠讓我形容憔悴”一句中,詩人寫明了海浪愛情的內(nèi)涵,這不僅僅是對海岸的愛情,更是對世間萬物所懷有的愛情,這博大的愛情閃耀著母愛的光輝。而海浪對愛情的這種態(tài)度,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濃厚情感的真實反映。從海浪這一形象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則成為了一個奉獻(xiàn)者和使者,它滋潤萬物,也把距離遙遠(yuǎn)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山河因雨而快樂,花草也因雨而“挺起了腰,綻開了笑臉”。在這里,詩人同樣運用了擬人化的表現(xiàn)手法,使得“雨”成為了一個美麗輕盈的少女,纖纖玉指輕叩窗扉,奏出了動人的樂曲。在詩人富有哲理性的思考中,“雨”由“嘆息”到“淚水”再到“微笑”,恰如愛情的一個循環(huán),傳遞著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正因詩人賦予了“雨”生命,賦予了“雨”情感,“雨”才獲得了使者的身份。
【延伸練習(xí)】
閱讀紀(jì)伯倫的《花之歌》,回答下面的問題。
花之歌
A.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說出來,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間,然后又說一遍……
B.我是星星,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
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xiàn)。
清早,我同晨風(fēng)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fēng)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fēng)中呼吸,使清風(fēng)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我飲著朝露釀成的瓊漿;聽著小鳥的鳴囀、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為我鼓掌。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而這些哲理,人類尚未完全領(lǐng)悟。
1.詩人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進(jìn)行寫作?他是如何來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談?wù)勀銓Ξ嬀€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畫波浪線的句子可看出花是人類 感情的寄托。
4.本文同《浪之歌》和《雨之歌》一樣均選自紀(jì)伯倫的《組歌》。那么,下面四個選項中對它們的共同點描述正確的是( ")(多選)
A.想象奇特。
B.綜合運用了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
C.描繪了一個和諧美妙的世界。
D.形象生動,并融入了作者對人生的理性思考。
5.在這首為花兒唱的贊歌里,花兒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