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與教學集中表達了學校對教育教學意義的理解,對教育理想、價值和精神的追求。常州市春江小學用本?!叭绱航逃钡慕逃軐W和辦學理念統(tǒng)領學校發(fā)展,從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多方面進行課程頂層設計,從而實現(xiàn)學校培育有根新人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如春”教育;頂層設計;實施策略;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2-0079-04
一所學校,育人為本的核心價值需要學校的課程建設,課程是實現(xiàn)人的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途徑。而學校一切教育因素都是課程,都是學生成長的有效載體,是影響學生生命成長的“根”。常州市春江中心小學用“如春教育”的教育哲學和辦學理念進行課程建設頂層設計統(tǒng)領學校發(fā)展。作為2009年成立的新校,春江中心小學校名給了我們教育的啟迪和靈感——教育應該像春天,春天的力量在于喚醒?;诖耍瑢W校提出了“享受如春教育,培育有根新人”的辦學理念,以“天天向上”為校訓,向上寓意生命自由舒展拔節(jié)向上的一種姿態(tài),同時也寓意向下扎根,也是一種向上生長。我們將“如春教育,讓每一個生命自由舒展”定為辦學愿景,努力打造充滿溫暖、充滿生機、充滿希望的“如春教育”品牌。我們希望春小的學生既了解、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能繼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同時又具有現(xiàn)代精神和國際視野。那么,如何基于學校如春教育文化,對課程進行頂層設計,從而更好地彰顯“如春教育”特質呢?下面談談我校在課程建設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一、進行“如春”課程頂層設計的訴求
1.基于教育改革的需要
課程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學校課程構成了實現(xiàn)學校教育目標的行動能力,集中體現(xiàn)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哲學,突出地反映在師生的日常行為之中,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日本學者佐藤學認為:目前知識出現(xiàn)了高度化、復合化、流動化的特征,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跨領域性、發(fā)展性都成了問題,他提出了課程改革應從計劃型變?yōu)檎n題型,從“爬樓梯型”轉變?yōu)椤暗巧叫汀?。[1]所以我們應針對學校育人理念、學生需要、校內外教育資源等進行深入思考,將人的培養(yǎng)目標進行具體化落實。
2.基于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等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學校課程建設應該著眼于本校學生實際,直接指向學生發(fā)展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3.基于教師發(fā)展的需要
課程意識是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yè)成熟的標志之一,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課程意識對于教師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無論是教師備課、上課、評課,還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科書,都要問一問: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要這樣教?并不斷追問:這對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有什么價值?唯有此,方能拓寬教師的課程視野, 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品位,提升校本課程開發(fā)和建設的質量。[2]而在以教師為主體的課程開發(fā)共同體開發(fā)豐富多彩、類型眾多、真正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學校課程過程中,則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師課程的建設和實施水平。
4.基于學校發(fā)展的需要
美國學者塞勒曾對課程與教學的關系提出三個隱喻:隱喻一:課程是一幢建筑的設計圖紙,教學則是具體的施工;隱喻二:課程是一場球賽的方案,教學則是球賽進行的過程;隱喻三:課程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樂譜,教學則是作品的演奏。[3]第三種隱喻可以看出學校課程指向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直接關系著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學校課程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是一種全面提升學校發(fā)展的綜合實力。
由此可見,一所學校的文化就是一所學校的基因,一所學校的課程就是學校發(fā)展之根,育人之魂。課程體系建設是解決課程實施不力、開發(fā)無序的關鍵;課程體系建設是學校實現(xiàn)價值追求與育人目標的載體。
二、推進“如春”課程建設的實施策略
(一)對“如春”教育進行頂層設計
我校以“享受如春教育,培育有根新人”為教育理念,以“培養(yǎng)具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有根新人”為育人目標,全面實施如春課程,以“優(yōu)化國家課程,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構建校本課程,推進校本課程特色化”為愿景,基本形成了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互補,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平衡,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相滲透,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相依托的豐富、完善的課程體系。
(二)對“如春”課程進行整體架構
學校課程體系是學校教學的靈魂,是學校辦學特色和辦學目標的集中體現(xiàn)。基于“有根新人”的育人目標,我們在思考“學生到底需要什么,我們孩子的未來如何設計,我們學校到底能夠給孩子提供什么”這些問題基礎上,將課程設置為“六大領域”:“閱讀與表達”、“思維與探究”、“品德與生活”、“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世界與未來”。學校圍繞“六大領域”整體架構課程體系,建設“非遺館”、“地球村”,并開發(fā)學校長廊文化以作為學校課程的實踐基地,將“非遺課程”與“夢想課程”定為特色校本課程,以傳承非遺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實現(xiàn)有根有夢想的目標。
(三)對“如春”課程進行全面實施
學校立足于培育“有根新人”的目標,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重點,對國家課程各學科內容以及教學方式進行適當重組,形成各學科課程框架,全面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
1.學科課程校本化
國家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核心課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就是根據(jù)學生學習需求對國家課程進行創(chuàng)造性加工和改造。立足培育“有根新人”的目標,我們以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為價值取向,對國家課程學科內容和教學方式適當進行重組。下面以整合思維下的語文學科的教學為例,介紹我們學校的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
(1)教學目標的整合:我們立足于課程標準和學校培養(yǎng)目標,將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整體設計校本化的語文課程框架,將國家課程目標細化,序列化。如我們語文課程從識字寫字、閱讀、作文、口語交際等不同領域進行層級目標設計,細化具體要求。又如我們實施學科間內容整合學習,在學科課程標準的落實基礎上,基于育人目標,讓不同學科自然整合,產(chǎn)生“1+1amp;gt;2”的效果。
(2)教學內容的整合:根據(jù)培養(yǎng)目標,將課程內容進行課內和課外的有效整合和拓展,為學生的閱讀和生活方式打開了更大的窗。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閱讀興趣和教材特點,各年級編制年級推薦閱讀書目。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年級特點,進行學科間的整合。我們對各年級國家課程進行梳理,尋求各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點,融各學科知識為一體,融各學科素養(yǎng)為一體,融多學科技能為一體,變單一的“小課堂”為“大課堂”。如我們基于各年級同一主題內容進行整合,一年級組《秋天的歌》,二年級組《冬天的童話》,三年級組《察“顏”觀色》,四年級組《舌尖上的春小——吃的學問》,五年級組《走進變色龍》,六年級《大自然的文字》等。有基于學科內容而產(chǎn)生的教學主題,如一年級語文《秋姑娘的信》、《看菊花》兩篇文章,數(shù)學方面《豐收的果園》通過分一分、數(shù)一數(shù)、算一算等認識數(shù),音樂方面歌曲《小樹葉》等主題內容有機整合,讓學生全面感受大自然的美。還有基于學生成長需求開發(fā)的主題,如學生午餐挑食,語文學科開展作文活動描寫等方法指導,數(shù)學學科用調查、統(tǒng)計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培養(yǎng)學生調查研究能力,科學學科研究吃的學問、食物營養(yǎng),音樂學科開展《豐收之歌》的演唱和贊美,思想品德學科依托《衣食來源》培養(yǎng)珍惜糧食的品質……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過程中又為“體育與健康”這一課程提供豐富的、鮮活的素材,同時也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明確的研究主題。學科內容整合,為學生提供了鮮活的生活中的學習素材,這些素材與作文寫作、數(shù)學、科學、體育與健康、音樂與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學生感覺到學習就包含在日常生活之中,能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3)教學方式的整合:語文課程我們主要分為四類課型:單元結構課內精讀課、主題拓展群文閱讀課、經(jīng)典詩文誦讀賞析課、課外閱讀課內指導課……如在整合思維下單元結構課內精讀課:課前進行前置性學習,帶著問題與準備來到課堂;課中交往互動性學習,多方整合中合作釋疑;課結束時拓展提升性學習,帶著更高的期望與疑問走出課堂。這樣,著眼于“讓每一個生命自由舒展”,聚焦人生重大主題與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對課程進行整合,實現(xiàn)課堂學習方式的轉型。又如主題拓展群文閱讀課。群文閱讀簡單地講,就是文章不是一篇一篇教,而是一群一群學,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發(fā)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如《荷花》教學,教材內容可以一課時學習結束,理解詞語掌握生字,理清文脈,知道荷葉、荷花特點,初步掌握狀物類文章可以從形狀、顏色、作用等方面來描述。第二課時教師同時教學三篇文章《我愛荷葉》、《夏日觀荷》、《荷花》,進行比較式閱讀。類似的群文教學我們進行了“梅之魂”、“漁夫之歌”、“擬人體科普童話”等教學研究。我們將閱讀教學改變?yōu)閷W一篇帶多篇。還嘗試超越做全課程:如圍繞荷花進行全課程教學實踐:音樂家眼中的荷花《荷塘月色》,畫家眼中的荷花,詩人眼中的荷花……群文閱讀課,在教師們的實踐探究下,逐步形成“五步教學法”操作模式,即為:主題回顧─閱讀概覽─片段分享─精彩賞析─主題拓展。
(4)教學時間的整合:學校實施“晨誦、午讀、暮吟”課程,創(chuàng)辦“精品閱讀室”,開設精品閱讀課。每學期初制定、下發(fā)學?!按箝喿x”活動計劃。學校固定每周五晨讀、上午一、二兩節(jié)課為大閱讀時間。每周五的閱讀課,由語文教師組織閱讀,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圖書館開展閱讀。為樹立教師的大語文觀,跳出“一本教材”的狹隘眼界,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學校每周安排一節(jié)課外閱讀課內指導課,用課內的指導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學校一直堅持一月一次的課外閱讀課型的研討,目前我們已經(jīng)研究總結了每月四周分別為經(jīng)典閱讀的導讀課、交流課、賞析課、讀寫一體化課型。
2.環(huán)境課程豐富化
我校以“如春教育”課程理念為統(tǒng)領、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設計了如春的校園文化:一園、一廊、一吧、一館、一村,學生時時處處浸潤在濃濃的傳統(tǒng)文化中,品性得以滋養(yǎng)。一是打造長廊課程基地,喚醒孩子的夢想。學校以四層長廊文化為課程實踐基地:一樓“閱讀與表達”,沐浴國學經(jīng)典,培植中國情懷;二樓“品德與生活”,經(jīng)歷成長瞬間,體驗多彩生活;三樓“思維與探究”,開啟創(chuàng)新思維,享受探究樂趣;四樓“藝術與審美”,打開藝術之門,放飛藝術翼翅。每一個版塊均有學生主題學習作品的展示和交流。二是開放春江“非遺館”,傳承非遺文化。以春江風貌、人文春江、兒時玩趣、春江人家、人生禮俗、傳統(tǒng)藝術、長江風情、春江故事等為主題,開設八大展廳,集中展示豐富的春江非遺文化。并從幾大領域橫向縱向進行課程整體架構,讓孩子們從這里找到自己的根。三是建設“地球村”,培養(yǎng)未來地球村村民。“地球村”集標本館、科技館和校史館為一體,以遠古地球、人類文明、未來地球為板塊,創(chuàng)建學校校本課程基地。孩子們在“地球村”里了解人類的過去,展望人類的未來,植下主動認識世界之根、真心關愛地球之根。
3.活動課程序列化
學校開發(fā)“節(jié)慶課程”,增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是我校打造“植根”特色的載體,能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蘊含的濃郁的民族文化。我們以課程的理念組織每次活動,提升活動的育人價值。學校開發(fā)“儀式課程”,讓教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教育需要情境,校園儀式便是一種觸及學生心靈的情境。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升旗儀式、入隊儀式等,以我校的開學典禮為例:每年春學期,“勵志紅包”中裝著涵蓋學生學習、生活、道德等多方面的新年寄語。甜甜的糖果和象征著“步步高”的特色糕點,秋學期的朱砂啟智儀式,寓意著教師希望學生在如春校園中學習快樂,天天向上。春江小學開發(fā)“基地課程”,讓學生拓寬視野。學校依托地緣優(yōu)勢,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確立不同的主題教育基地。我們把常州市邊防檢查站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把江邊污水處理廠作為科技教育基地,把學?!胺沁z館”、“地球村”作為德育實踐基地,把環(huán)保產(chǎn)業(yè)園作為環(huán)保教育基地。孩子們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增長了知識。學校開發(fā)“主題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歷練成長。我校開發(fā)“夢想課程”,從“我是誰”、“我要往哪里去”、“我如何去”三個維度開發(fā)了“理財課程”、“童話課程”、“我和你”等,定期開展走近文學、走近科學、走近藝術、走近體育、走近社會、團隊游戲等主題學習活動,引導孩子們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自我體驗、自我提高。
三、革新“如春”課程實施的評價方式
課程的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jiān)控作用。我校初步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努力實現(xiàn)“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tài)化、評價結果人文化”。學校以“植根銀行”為載體,實施多元評價?!爸哺y行”儲蓄的是“文明禮儀、高尚美德、學科素養(yǎng)、強健體魄、優(yōu)雅藝術”五大方面的內容,旨在讓每一個春小學子成為一名向陽、向善、向上的優(yōu)秀小公民。學校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xiàn)周周發(fā)小喜報,月月有銀行家,定期評選“校園十佳之星”、“五星級銀行家”、“百花獎”、“五好學生”、“新三好學生”……并通過如春舞臺每周進行吹拉彈唱奏的現(xiàn)場展示性評價。如春課程,為每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兒童提供了適切的發(fā)展機會,滿足了他們不同的成長需求。
課程是跑道,是兒童成長的經(jīng)歷和過程。當課程與學校、教室、兒童、教師關聯(lián)在一起時,就構成了一種生活,屬于教師,更屬于兒童。作為校長,需要思考的是學校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以及課程頂層設計。在進行如春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我們不斷追問:課程建設如何與學校文化定位相匹配?課程建設如何吸引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這也應是我們后續(xù)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佐藤學.21世紀學校改革的方向[J].人民教育,2014(1).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3]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責任編輯:石萍
Reflection 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Idea of “Spring-Like Education”
XU Yan-juan
(Chunji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Changzhou 213034,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re the central expression of school’s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and also the pursuit of educational ideal, value and spir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pring-lik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ideas, Changzhou Chunjiang Primary School makes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urriculum from such aspects as curriculum objective, content,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finally realizing the goal of educating students into new humans with roots.
Key words: spring-like education; top-level design; implementing strategy; diversified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