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母親于五十年前納的這雙千層底,我的腦海中便會浮現(xiàn)出母親戴著花鏡一針一線細心勞作的身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生活條件所限,我們一家九口人的穿戴,大都需要母親來做。而在我的記憶中,納鞋底似乎是母親總也忙不完的活—除去每人冬夏兩季都必不可少的單鞋、棉鞋外,為補貼家用,母親還承攬了為一家布鞋廠納鞋底的外加工任務。
為了使鞋結實耐穿,納鞋底都要用麻繩。所以母親總是提前把成綹的絮麻,用手搓捻成很均勻的,沒有任何細小疙瘩的麻繩備用。在她做活用的笸籮里,剪子、錐子、頂針、針板等一應俱全。母親納鞋底時,先要戴上老花鏡,再從針板上取下一根大針將麻繩穿好,隨后用左手拿著鞋底(或用雙膝夾住鞋底),右手握著錐子和針,手指上再戴好頂針。然后便進入一整套的連續(xù)動作——用錐子在鞋底上扎個孔,然后把穿好麻繩的針從孔中穿過去。但針可不是那么好穿的,得使勁用頂針頂住針鼻兒才能穿過去,然后再用手把麻繩勒緊。
按照習慣,母親總是先沿著鞋底的周邊納上兩圈,然后再納中間部分。這樣,一針連一針,一行連一行,隨著有節(jié)奏的“哧”、“哧”聲,母親會不時地將針在頭發(fā)上蹭一蹭,這樣潤著頭發(fā)油脂的針尖在穿過鞋底時阻力會減少,納鞋底也能稍省點力。
兒時的我常坐在母親身旁,看她穿針引線,聽她聊早年她小時候上樹摘棗、下地刨花生、坐在炕頭學繡花、玩紙牌的往事。母親勞作的艱辛——納鞋底時手指被扎破是常有的事;而日復一日間,母親的指關節(jié)早已被磨出厚厚的老繭。由于每納一針都要反復用手勒緊麻繩,致使手部皮膚粗糙如銼。
當一雙針腳勻稱美觀的鞋底納完后,母親還要將鞋底放在水泥地上拿錘子輕砸?guī)紫?,以便使麻繩的受力均勻一些。如是再將裁好的鞋幫绱在鞋底上,經(jīng)過十幾道復雜繁瑣的工序,凝聚著母親心血的干層底布鞋才最終做好。
記得人們在一首歌中唱道:“最愛穿的鞋,是母親納的干層底,站得穩(wěn)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彪m然曾經(jīng)母親納鞋底的歲月,已逐漸遠去,腳上也不再是母親做的那些布鞋或棉鞋了,但那段歲月,那一針一線中所飽含的濃濃母愛,卻永遠珍藏在我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