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五年級的暑假,我和媽媽旅游來到著名的寧夏水洞溝。下午,饑腸轆轆的我剛從“藏兵洞”里鉆出來,就聞到了一股包子的香氣,那是從不遠(yuǎn)處一個包子攤上傳來的。只見柜臺上擺放著幾個蒸籠,正冒出一股股的水汽。攤主是一個中年男子,四十歲左右,皮膚黝黑,身體健壯結(jié)實。興許是離蒸鍋太近的緣故吧,他的鼻尖和腦門上出了一層細(xì)汗,陽光從一旁斜射下來,把一顆顆小汗珠照得亮晶晶的。他臉上洋溢著熱情的微笑,招待著每一個來往的游客。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老實本分的人。
我連忙奔了過去,買了幾個小籠包,然后坐到長椅上大快朵頤。吃完后,我伸手去摸放在一旁的拍照用的手機,卻怎么也找不到了。我心急如焚,火急火燎地在附近尋找,看是不是掉到哪兒了?這時,我通過人群看見不遠(yuǎn)處的包子攤上似乎有一些動靜,便急忙跑了過去。只見攤主正拉住幾名游客,好像在詢問著什么。我急忙氣喘吁吁地跑過去,問:“叔叔,您看到一部手機了嗎?”“大概是什么樣的?”“就這么大,黑色的!”我好像落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樣看到了一線希望,忙不迭地用手比畫著?!澳憧纯催@是不是?”他一把拉開了柜臺的抽屜,眼尖的我立刻從一堆雜物中發(fā)現(xiàn)了躺在那里的手機?!鞍?,就是這部!”我指著它說。攤主抓起手機,遞到我手里,并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小朋友,拿好了,小心點,別再弄丟了!”說完,他爽朗地笑了起來。
我抬起頭,又一次觀察了他。他身穿一件T恤和一條長褲,衣裳有些發(fā)舊,雖被流出的汗水浸濕了,卻仍然沒有一絲邋遢。他圓圓的臉上總是掛著和藹的笑容。他的嘴角上揚,眉毛下彎,好像連在一起,就像他賣出的包子那樣溫暖人心。那一刻,我記住了他。
點評
那一刻,“我”記住的不僅是他的音容笑貌,更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習(xí)作中對這主人公的兩次外貌描寫,一次遠(yuǎn)望,一次近觀,這其中的變化緣于“我”手機失而復(fù)得的小事,合情合理。本文首尾呼應(yīng),又緊扣標(biāo)題,突出了“他”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