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英文歌,我更喜愛中文歌,而這與歌詞是分不開的。
對于習慣了中文的平仄起伏的我來說,英文沒有什么節(jié)奏。聽英文歌時,歌手的發(fā)音咬字,歌詞的內(nèi)容,從我耳膜的邊緣一擦而過,留不下任何痕跡。但如果是中文歌,則完全能調(diào)動起我身體的所有感官,音符與文字交織相融,或低沉或震撼或抒懷,音樂里呈現(xiàn)的畫面也在我腦中播放著。
我總是想,會寫歌的人都是詩人,會寫詞的人都是畫家。
如果失意,如果離情無限,我可以唱“秋心拆兩半”,然后想象自己是飄蕩的孤舟,周遭是透涼的一江秋水;或者唱“再無人聆聽,不如歸去”,然后想象自己是孤獨的琴師,知音已去,高山流水再無人會意,讓旋律融入自己的感官在內(nèi)心無限地發(fā)酵,最終,仿佛被淹沒在深海,每一個音符和字句扼住我的呼吸。深刻至此,再難忘懷。
有時候我躺在床上,比如在夏日的某個午后,睡眼尚且蒙眬,而窗外的雨聲,會溫潤我因悶熱而難耐的心。此時播一首這樣的歌:
行板如歌,歌里在等,等你來和……
我如果聽見這樣的歌聲,我如果聽見歌者溫柔地咬字,每一小節(jié)的音與詞都契合無比,那該是多么曼妙的享受。
單就旋律與節(jié)奏而言。我也熱愛那些英文歌里的吉他與鼓點,但配上的歌詞往往會讓歌曲美感盡失。這遺憾我無法忽略。這大約是不同文化的差異導致的結果。那些語言陌生的音樂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大街上,被傳唱,雖熱鬧卻顯出淺白。此時我總是思念類似“銅鏡映無邪扎馬尾”的歌詞,僅這樣俏皮的一句,就讓我在數(shù)個日日夜夜聽見它的時候,夢回數(shù)千年的時代,看見對鏡貼花黃的女子不染纖塵的面龐。
最后我在聽《故事》。歌里唱:
“生活,幾莖頭發(fā)幾莖愁;飄過,恰似天地一蜉蝣?!?/p>
“人不見,數(shù)峰青,東籬下,一身輕,繽紛落英,忘了路遠近?!?/p>
我在念這些歌詞,在聽歌詞背后裊裊的琴箏之音時,覺得天地瞬間急劇地縮小成一點,而我在其中,歡笑哭泣,沉思放歌,已忘言語已忘我。
【作者系浙江省臺州中學紫藤花文學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