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拒絕客人進(jìn)門叫做讓客人吃閉門羹。那么,你知道這里的“閉門羹”到底是什么樣的“羹”嗎?
其實(shí),“閉門羹”一詞出自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一:“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p>
相傳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凰長得如花似玉,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于是很多年輕的男子紛紛慕名來拜訪她,卻很難見到她。因?yàn)樗龝蜁r(shí),要求客人先獻(xiàn)上一首詩,若看中詩文后,才愿意與客人一見。如果客人不會作詩,或者獻(xiàn)上的詩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門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絕會客。
天長日久,來訪的客人們只要見了門前的羹,也就心領(lǐng)神會,便主動(dòng)告辭了,所以人們便把這羹稱為“閉門羹”。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閉門羹”作為拒絕的代名詞了。
據(jù)說,史鳳的“閉門羹”是用豆腐和鴨腸子做原料的,之所以用這些不值得一提的原料來做這道菜,就是為了表達(dá)主人的輕視,不過,讓史鳳自己沒想到的是,還真有些不知趣的人吃了史鳳的“閉門羹”后,覺得味道不錯(cuò)而引得一些人專門來嘗“閉門羹”。如今,“閉門羹”還成為了安徽沿江一帶的傳統(tǒng)名菜!
放大鏡
根據(jù)書里記載,唐代有住名妓叫做史鳳,待客的時(shí)候,不是誰來都理睬,而是把客人分成三六九等,待遇不一樣。最高級的客人,她待之以“迷香洞”“神雞枕”等物;次一等的,待之以“傳香枕”等物;而最次一等的,被她視為“下列”。待遇就是閉門羹,還附贈一句話:“請公夢中來。”也就是說,您回家做夢去吧!
[姚榮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