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中國武術界泰斗,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武術家、編劇、武術指導于承惠與世長辭,享年76歲。驚聞于老先生辭世,深感痛惜?,F(xiàn)實中武林泰斗屏幕上亦正亦邪。無論前期的硬漢形象,還是后來的仙風道骨,都給人極深印象l七十六載,經(jīng)典無數(shù)。
記者首見于承惠老先生是在央視電影頻道。當時欄目組正錄制主題為電影《黃河大俠》主創(chuàng)人員20年后再重逢的節(jié)目,該片的導演張鑫炎、計春華等名演員都來了。于老演這個“大俠”當時已47歲了,同時擔任武術指導。談起拍攝往事,于老精神矍鑠,十分善談。他兩眼炯炯有神、神態(tài)親和。在現(xiàn)場,他謙和地向大家示范了持劍的標準造型?!罢嬲膭鰰r有一種咄咄逼人之氣,但當你觀賞它的時候,卻能感受到一種祥和之氣”,他邊做邊說,身手不凡。
“書可讀,劍尤可讀I”這也是于老說得最多的話。是否認可別人對您“劍癡”的稱號呢?于老笑答,“其實,我并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只喜歡一個外形的東西。劍是最能表達中國禪意的東西,使用劍的人,不能是花架子,要從骨子里使劍,使每根筋骨都運動起來。我喜歡它一種劍文化,一種內(nèi)在的東西,所以我感覺,書是可以讀,劍也是可以讀的……”
于老還透露了當年拍攝《黃河大俠》時,為了獲得真實的視覺效果,他嘗試了好幾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動作設計”。比如在冰上跑馬打斗,他親自去請教馬術隊教練,冰天雪地里用的是什么馬掌,當他得知是防滑鐵掌,就自己在鞋子底下制作了幾個方釘,這樣的鞋穿上以后,每做一個輕微的動作,負擔全在膝關節(jié)上,結果于老的膝關節(jié)受傷了,后來好幾個月才好起來,但也因此留下病根了。還有,他為了演好“盲俠”,追求真實的演出效果,曾戴上兩層“假眼”拍攝,其遭罪程度可想而知……于老說:“我感覺演戲,不管你是演正派還是反派,你都必須認為,自己是正派。演不好,就演成癟三了。我們有一句口頭語,關鍵的時候可不能掉鏈子……”這些話語,已成空谷佳音。
于老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于老11歲那年到青島業(yè)余體校學武術,他槍刀棍棒都學,最喜歡劍術。曾參加華東地區(qū)比賽,獲“醉劍”冠軍。但之后因為在訓練中腿部受傷,不得不離開武術隊,進山東黃臺造紙機械廠當了一名起重工。為了養(yǎng)傷,自己反復琢磨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武術康復操”,很快,他的傷就痊愈了。在業(yè)余時間里他仍然潛心于習武、讀書,并在長期的練武中,創(chuàng)出螳螂劍法,“玩”出了新境界。
那次,于承惠去濟南參加全國武術比賽,剛好,著名導演張鑫炎為了打造《少林寺》挑選“武戲”演員來到了大賽現(xiàn)場。他目睹了于先生的此套劍法:每一動均是腰先動,步隨腰動,以腰帶膀,以膀帶臂,以臂帶手,以手帶劍,可謂劍身合一,身法絕倫,嘆為觀止。于是,39歲的他加盟了電影《少林寺》,飾演反派“王仁則”,從此進入影視界。進入新千年后,于老曾在多部電視劇中扮演武林前輩高人,如《神雕俠侶》中的東邪黃藥師、《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豐等,并在《墨攻》《倭寇的蹤跡》《四大名捕》系列及《白發(fā)魔女之明月天國》中出演角色。其實,1987年于老拍完了《黃河大俠》以后,他出了一個交通事故,造成骨碎,自那以后,他將很多精力放在了武術動作的設計上,并開始了探討探索中國劍文化這個大課題。于老起步于武術,走進武術,又從武術中走出來,不斷地戰(zhàn)勝自我,跳出自身。他還將劍術與書法繪畫詩歌創(chuàng)作等藝術相融,以筆當劍,“快氣”更足。72歲高齡的他還參與拍攝了《倭寇的蹤跡》,飾演大俠裘冬月,耍雙槍,其技藝令人叫絕。生活中,于老極看淡名利。這樣的人生,說起來并不復雜,但于老為之付出的心血與汗水、遭受的挫折與困難,恐怕只有于老自己知道。歲月將于老的風采鐫刻在人們心里,然后帶他去了美麗天堂。永遠的榜樣!于大俠,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