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學校德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德育影響的方式即時化、快餐化,德育內容碎片化,直接影響到德育的成效,造成學生在價值選擇上的迷惘和價值取向中的紊亂。因此,需要將傳統(tǒng)德育的線上傳輸與新媒體的線下實踐相結合,尊重德育主體需求的多元化、差異化;實現(xiàn)德育實施平臺的多樣化、個體化;關注德育內容的可選擇性;提升教師的參與性,在引領學生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反思和成長,與學生一路相伴,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關鍵詞】德育 "挑戰(zhàn) "新媒體 "價值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0-0136-02
學校的德育活動是教育者根據(jù)特定的社會、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引導和規(guī)范,使受教育者成為有思想、有素養(yǎng)的社會公民的實踐活動。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讓新媒體時代不期而至,改變了人們日常的表達方式和行為方式,影響到傳統(tǒng)媒體掌控和主導的輿論傳輸渠道,由此對學校的德育職能——形成主流意識形態(tài)這一重要使命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德育影響的方式即時化、快餐化,德育內容碎片化。
一 新媒體時代德育面臨的挑戰(zhàn)
1.德育影響方式的多元化、即時化
以往人們在閱讀報紙、雜志和書籍時,會獲取到有效的信息,思想感情和思維方式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而在以信息化、網(wǎng)絡化為標識的新媒體時代到來之后,利用QQ、微信、微博、論壇BBS,“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毫無障礙地分享信息傳遞革命的每一個成果”,國家、地域、民族、性別和語言都不再是交流的障礙,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每一個用戶(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學生是龐大的用戶群體)都可以通過電腦或者手機即時獲取政治的、經(jīng)濟的、文化的、宏大的、瑣碎的新聞時政或是家長里短的信息,每一個用戶都扮演著信息的接收者和傳遞者或者創(chuàng)造者的多重角色。
2015年6月17日,一條微信“建議國家改變販賣兒童的法律條款!買孩子的判無期,對販賣兒童者一律死刑!不求點贊,只求擴散!”在微信朋友圈瘋傳,在短短一天的時間內,就被全國各地的數(shù)十萬用戶分享。新媒體超乎想象的速度可見一斑,而這種速度和范圍,往往使得傳統(tǒng)主流媒體在事件發(fā)生的最初時間段內無法及時有效地應對和調控。學生直接面對多元信息,不加選擇地閱讀和參與,這種方式直接沖擊著他們尚未成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德育內容的碎片化
利用新媒體便捷的交流方式,學生降低了信息、知識的獲取成本,也擴大了交際范圍,使其在思想表達、意見陳述方面更加自由主動。他們會沒有理智地選擇閱讀內容和參與方式,被“博人眼球”的標題吸引,會通過“搖一搖”功能認識陌生人而不知他是誰、是否可以信任。如此紛繁復雜的信息多元而不可控,強調自我陳述、自我體驗,使得主流核心價值觀的權威性、可控性降低,沖擊著以學校為主要媒介、以教師為主要載體,促使學生“成人”的德育目標。而能夠促使學生“成人”的道德教育絕不是理論的高深和體系的完整性,而是在大量即時化、多元化的信息中,遴選出差異化的需求、有選擇的內容、教師也可以參與的個性化的具體實踐。
二 新媒體時代德育的應對策略
1.尊重德育主體需求的多元化、差異化
新媒體時代,首先應尊重個體差異、兼容并包,用平等的心態(tài)接納有性別差異、具有不同德育基礎(知識和實踐)、需求多樣化的學生,必須因材施教,避免千篇一律的傳統(tǒng)德育方式。
承認每一個德育主體存在道德認知不同的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承認差異并真誠包容,允許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實踐和體驗不同的道德情境,做出相似或是相反的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允許他們在表述內心真實的道德認識、意圖之后,產(chǎn)生源自于真實體驗的道德需求和差異化的道德愿望。教師要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將“悟”之體驗“說”出來與人分享,“聽”他講背后的道德動機、意圖,引發(fā)討論、辯論,從自己、他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層面的體驗中和故事敘述中,逐步明晰道德知識,端正道德意志、方向,形成穩(wěn)定的道德行為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達成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影響“成人”的德育初衷。
2.實現(xiàn)德育實施平臺的多樣化、個體化
傳統(tǒng)德育是在具體可操作的實踐過程中,以教師為主的單向傳輸,著重知識體系傳授,德育成效甚微。新媒體時代,教師可以用微課、微電影、微視頻、微公益等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fā)展前途的“微小”新生事物,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線上德育與新穎的線下實踐的無縫對接。教師可以通過朋友圈的發(fā)言、BBS上的留言及時了解學生的關注熱點、思想動態(tài)和價值選擇的背后意圖,可以通過及時互動影響學生的價值選擇,重塑其主觀世界。這時的道德教育不再是單向主客體的道德傳授,而是顛覆了傳統(tǒng)師生關系的主體間的相互影響和提升,融教于“微”,潤物無聲,提高德育的實效。
3.關注德育內容的可選擇性
新媒體之下,“交際圈”“朋友圈”都已經(jīng)成為獲取信息、形成判斷的重要資源和平臺。受教育者是新鮮事物最熱衷的追隨者,他們活躍在各種互動媒體上,發(fā)布意見、表達主張,成為某個事件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進而也影響著別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與傳統(tǒng)道德體系相比,必須承認的是,他們的道德現(xiàn)狀是: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共生、道義正義的彰顯與行為失范并存、自我實現(xiàn)與放縱的多元價值取向同在。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利用新媒體中的積極內容,鑒別和剔除那些有害的、消極的意見主張,在思想戰(zhàn)場上把好關,當好引路人。
為此,要接近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他們關注的熱點,主動引導他們關注熱點,積極營造道德世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優(yōu)化成長的環(huán)境,將道德、品質等抽象的詞匯與具體的實踐情境聯(lián)系起來。如借助媒體新聞事件“女大學生扶起老人被訛詐”“老人倒地溺亡無人扶”等類似沖突事件,組織學生探討“愛與責任,私利與正義”,借助“抵制日貨”“曼谷航班延誤唱國歌”,學習“理智的愛國與個體行為的節(jié)制”,并發(fā)起微博邀請學生“織”下去。在織微博的過程中,及時修正、引導,趨向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關注需求,實現(xiàn)引領,切忌片面迎合學生單憑好惡做出的選擇。德育工作者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與自由,尊重其差異化的成長世界,但是客觀上學生由于年齡較輕和經(jīng)驗的缺乏,在其價值模糊或者出現(xiàn)偏差時,就必須拉其回歸“正途”,實現(xiàn)其正確的價值認同。
4.提升教師的參與性
雅斯貝爾斯說,教學是一場靈魂之旅的邀請;陶行知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任何學科都負有道德教育的責任,任何教師都需要帶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棵草去的非功利目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適時運用討論、價值澄清、角色扮演、生活體驗等方法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和判斷能力。全員參與在新媒體時代顯得尤為獨特和重要。
首先,教師的參與能夠促成學生的道德成長。教師在傳統(tǒng)德育課堂線上關注學生,在新媒體德育實踐的線下關注學生,關注其社會實踐的細微之處,關心其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實現(xiàn)對其生活實踐的關注和道德關懷,強調學生從受教育的客體身份到主體參與者的角色轉變,教師從教育者的主體身份到與學生共同組成主體間互動的角色轉變,參與到道德成長的實踐中來,加入學生的“朋友圈”,成為他們生活和成長路上的旁觀者、引導者和同行者,不再是居高臨下的灌輸者、評判者,和學生一路相伴,共同成長。教師的參與也會使其自覺俯下身來,成為能夠平等對話的人,減少學生情緒上的排斥抗拒,德育就可以實現(xiàn)“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其次,教師的參與也能促成自身的道德成長。教師在具體道德情境中的參與實踐,也是一線行動研究的最好素材。歸類、匯總相似的道德問題情境,如微信中“搖一搖”功能反映出來的熟人社會中的“信任危機”和“安全感期待”,幫助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在之后的德育教學中就可以“先入為主”,幫助學生及時篩選加入的“朋友圈”和網(wǎng)絡論壇,讓“重要他人”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成為其成長路上的“燈塔”。類似的自我問題總結、自我意識參與,積淀情境,自我教育,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反思,不僅會使學生成長,更會養(yǎng)成教師良好的學習意識,使自己成長,一起成為更完美的人。
信息化、網(wǎng)絡化的新媒體時代里,即時化、碎片化信息充擊著多元化的價值觀,造成學生在價值選擇上的迷惘和價值取向中的紊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在尊重其差異化需求的同時關注其道德成長的階段性,在引領學生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反思和成長,與學生一路相伴,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參考文獻
[1]劉建萍.加強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7)
[2]季海菊.微德育:新媒體時代學校德育的新形式——基于“長尾理論”的延伸與應用[J].學海,2012(6)
[3]余波.微時代高校德育模式的轉型與重塑[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2)
[4]丁建國、王淵、許德華.微德育:社會控制論視角下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新體驗[J].學校黨教與思想教育,2014(23)
[5]劉建民.基于傳播學視角的微博德育文化功能管窺[J].新聞知識,2014(3)
[6]韓傳信、段多梅.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實踐方略[J].教師教育研究,2015(2)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