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中運用鄉(xiāng)土資源,讓學生從身邊的現實中感受歷史,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具體、形象、生動,也能使歷史教學趣味盎然,充滿活力。本文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分析運用鄉(xiāng)土資源教學的必要性、怎樣運用鄉(xiāng)土資源進行教學及需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歷史教學 鄉(xiāng)土資源 必要性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9-0074-02
鄉(xiāng)土史是歷史的細胞,也是歷史的縮影。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每個地區(qū)都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鄉(xiāng)土史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鄉(xiāng)土情味,學生對此有親切感、認同感,對優(yōu)秀的地方文化遺產有自豪感。經過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和總結,我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鄉(xiāng)土資源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本文就運用鄉(xiāng)土資源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與實施策略和實施效果談一些看法。
一 融入鄉(xiāng)土資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普遍感到大部分學生缺乏對家鄉(xiāng)應有的了解?,F行教材雖然在內容上做了較大的調整,增加了一些圖文資料,但編者關注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大歷史,主要從宏觀角度演繹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進程,較少兼顧各地、各民族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差異。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社會發(fā)展水平不平衡的多民族國家,地域文化、地方風情、地區(qū)差異不僅在今天存在,而且也存在于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各個時期。在中學歷史課堂中,我們在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大歷史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獲得地方歷史、地域文化的認知。同時,歷年的中高考都涉及鄉(xiāng)土資源試題,比如:2014年江蘇常州中考試題中出現了瞿秋白的名字。這指導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適當引入鄉(xiāng)土資源。
2.可行性
歷史是充滿智慧的,但由于積淀了歲月,很多知識離學生的現實生活非常遙遠,讓學生有沉重的負擔感。根據心理學理論,初中學生直觀形象思維能力強,抽象思維能力弱,對具體的、直接的、新鮮的事物最敏感。鄉(xiāng)土資源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并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有效整合鄉(xiāng)土資源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歷史學科,最能讓學生感興趣的莫過于身邊的歷史,有誰不會為家鄉(xiāng)的人杰地靈而感到自豪呢?故鄉(xiāng)的山水草木、風物人情往往能引起人們的無限向往,可以喚起學生對歷史的真實而親切的感情,因此科學合理地使用它,既能拉近學生與教材內容的時空距離,又能提高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二 融入鄉(xiāng)土資源的實施策略
1.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設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利用常州的鄉(xiāng)土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鄉(xiāng)土歷史內涵豐富,按照資源的呈現形式可以分為:文字的歷史鄉(xiāng)土資源、非文字的歷史鄉(xiāng)土資源、數字化的歷史鄉(xiāng)土資源。因此,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可以利用多種鄉(xiāng)土資源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利用文字資源導入。凡是通過文字的形式為歷史課程提供鄉(xiāng)土教育內容的資源都可以劃入文字的歷史鄉(xiāng)土資源的范疇。包括歷史檔案、歷史文獻資料、地方志、家譜、族譜、歷史小說等文字資源。講述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時,由于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遠,學生難以形成直觀印象,或者說學生對于類似的歷史事實完全沒有感知。這一塊知識屬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歷史,距今時間比較近,我就搜集相關材料。我以1958年《常州日報》有關“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報道作為文字資料導入。學生看到發(fā)生在本地區(qū)的歷史事件,興趣一下子就調動起來,對于鄉(xiāng)土史的興趣很容易遷移到接下來的歷史知識的學習中。
第二,利用非文字資源導入。非文字的鄉(xiāng)土資源是指以實物或活動的形式運用于歷史教育中的歷史課程資源。包括歷史遺址、歷史文物、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非文字資源等。比如,在講到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時,我給學生展示了一組圖片“常州南大街的演變”,學生看到自己熟悉的場景,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后,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有計劃地進行教學。
2.拓展深化,增強理解
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弱,經驗貧乏,對有些課本知識無法深入理解,而鄉(xiāng)土資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學得明白、悟得透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穿插地方史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借助地方史增強對課本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我根據每節(jié)歷史課的知識點,把拓展的方式分為點式穿插和線式穿插兩種。
第一,點式穿插,在教學中把鄉(xiāng)土資源與歷史學科某一節(jié)課中的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細節(jié)性的融合,來達成某一教學目標。如講授先秦歷史時,結合歷史沿革,向學生交代春秋時期的常州,商朝末年,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的兒子泰伯和仲雍,自愿放棄王位,帶領一批人從陜西西南奔到荊蠻之地的江南,入鄉(xiāng)隨俗,做了當地老百姓的首領,建立了一個號稱“句吳”的小國,從而開創(chuàng)了吳國的歷史。常州地區(qū),古屬吳地。泰伯奔吳后,經19世傳到壽夢,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其中第四個兒子季札最為賢能。公元前547年,季札被封于延陵,史稱“延陵季子”,“延陵”從此成為常州歷史上第一個見于史籍的名稱,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學生初步弄清了常州的由來,并表現出深厚的興趣,也使學生對課本有關知識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避免了歷史課的空洞、乏味。
第二,線式融合,在教學中把鄉(xiāng)土資源與歷史學科中多個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整合,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比如再講偉大的開端一課時,本課所涉及的知識點有:五四運動的基本史實、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史實、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的史實等,我收集了經歷過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常州人瞿秋白的相關資料,把他的經歷作為貫穿本課的線索,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學生參與,提升能力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根據這個要求,我們應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與和諧的教育氛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活潑、自由地發(fā)展。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第一,學以致用。在結束了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后,我要求學生設計一條“常州歷史文化之旅攻略”,要求包括旅游時間、每日旅游景點、推薦原因、特產推薦、特色項目、消費預算等,幫助學生把常州古代史中出現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地點串聯(lián)起來,做到歷史、地理、語文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和靈活運用。
第二,訪談調查。通過學生訪問經歷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計劃”的老人并請他們談往事,制成錄音或訪談記錄在課堂上交流和分析,從而更深入地了解這段歷史。
第三,走訪歷史古跡。在教學中應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理解,盡量發(fā)掘可利用的地方歷史遺存,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參觀、探究,增強學習歷史的直觀感受。在講解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這一內容時,補充了常州市戚墅堰運河南的圩墩遺址,這是早期人類活動遺址,可以利用假期帶領同學們前往參觀。
三 實施效果及應注意的問題
經過一個階段的教學實踐,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1.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知識最顯著、最根本的特點就是過去性。教師在課堂上采用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鄉(xiāng)土資源,豐富了歷史課的內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豐富多彩的鄉(xiāng)土資源能比較生動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準確地領悟歷史,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盡管學生搜集和處理鄉(xiāng)土資源的能力還很有限,但是把鄉(xiāng)土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與學生的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給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的機會,讓學生獲得主動探索的經歷,有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鄉(xiāng)土史與學生學習歷史教科書之間的關系,不要讓鄉(xiāng)土教材這盤“零食”,沖淡了教科書這盤“主食”,不能喧賓奪主,要邊講授鄉(xiāng)土史,邊讓學生把它與課本的相應知識聯(lián)系起來,既不能使鄉(xiāng)土史孤立于課本歷史知識之外,同時也能通過鄉(xiāng)土史的學習,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兩者相得益彰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新課改理念深入各個學校的今天,構建寬松、和諧、引發(fā)思考的課堂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學的需要。實踐表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鄉(xiāng)土史內容,加強常州歷史與中國歷史的內在聯(lián)系,優(yōu)化歷史教學內容,可以展現鄉(xiāng)土史課程資源的獨特魅力,使歷史教育教學內容具體化、身邊化、生活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常州歷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