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答”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教學評價。對教師理答的意義、現狀做理性的分析與思考,提升理答智慧,能有效地推進課堂教學,成就精彩課堂。
【關鍵詞】理答 預設 傾聽 等待 評價
【背景分析】
傾聽與表達是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們的課堂上,尤其在我們的復習課,常常發(fā)現很多學生不愛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很多學生雖然善于思考,但又不勇于、也不善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對于其他同學的回答更不會專心去聽。當教師讓某個學生單獨回答問題時,該學生的回答似乎只是說給教師聽的,形成了“一對一”的信息傳遞,而不是“一對多”。其他學生有的乘機講話,有的走神,等等。作為教師,該怎么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和表達的能力呢?
【案例介紹與分析】
二次函數是刻畫現實世界和實際生活的一個有效模型,其中數形結合思想貫穿其中。中考中關于二次函數的綜合題也是一個熱點,而有些學生懼怕此類大題目,主要是“不識廬山真面目”。下面我們就來看在一堂二次函數的復習課中形成的一道道綜合題,它們正是在學生傾聽與表達中逐步完成的。
一、由點入手,作出二次函數圖像
已知點A(-1,0)、B(3,0)、C(0,3),你能大致作出一個二次函數圖像嗎?
讓學生動手作出二次函數的圖像(圖1),讓每個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
二、觀察圖像,由圖像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看看哪一組得出的結論多。熱烈討論,5分鐘后學生們陸續(xù)舉起了手。教師在學生的回答中不斷鼓勵與點評,促使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
1.圖像是一條拋物線,軸對稱圖形。
2.對稱軸x=1,進一步想到增減性。x<1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x>1時, y隨x的增大而減小。
3.與x軸兩個交點分別為A(-1,0)、B(3,0),與y軸的交點C(0,3),進一步想到方程ax2+bx+c=0(a≠0)的解為x1=-1,x2=3。
4.判斷出a<0,b>0,c=3。
結論不斷涌現出來。
教師設計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主動探索發(fā)現“數”與“形”的密切關聯,由一個圖像出發(fā),得出了二次函數的一些基礎知識與結論,讓他們嘗試著把結論歸納出來,又需要其他學生進行補充。這個過程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傾聽的習慣和表達的能力,既有一對一的表達,又有一對多的互動,人人積極參與其中并積極思考著。
三、在得出基本結論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在剛剛得出的基本結論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與哪些知識相結合提出一些問題呢?請每個小組試著提出一個問題。全班又進入熱烈的討論中。5分鐘后,教師宣布小組選舉代表到前面來陳述,其他小組進行點評。學生們都想表達自己的見解,也想了解別的小組的問題,每個人都全神貫注。
1.求距離(對稱性——長度最值)
在對稱軸上找一點M(圖2),使△ACM的周長最小,最小為多少?
【解析】要使△ACM的周長最小,AC長度固定,也就是要使AM+CM的和最小,只需找A的對稱點B,連接CB交對稱軸x=1于M,把AM轉化成BM,C、M、B在一條線上,則CM+BM最小,即AM+CM的和最小。
2. 求面積(動點——面積最值)
若D為頂點,(圖3)連接CD、BC、BD,能求△BCD的面積嗎?說說你的方法。(割補法)
【解析】要求△BCD的面積,也就是要把它轉化成我們會求的三角形面積,通過割或補的方法來實現。
問題進一步演變:若D為圖像上第一象限一動點,D在何處時△BCD的面積最大?(選擇一種方法做出來)
每一個問題與解答,都由學生來點評,點評從題目的考查要求、各種解題方法的比較、解題的注意點等方面進行。教師適時地進行小結。
這堂課由學生提出問題,再由學生來解答點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傾聽和表達能力,也讓學生做了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得出多種解題方法。學生和教師做了及時點評和總結,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案例反思】
通過實踐與思考,筆者認為我們的課堂要注意幾點:
1.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傾聽,首先自己應該學會傾聽,做一個耐心、專心、悉心的傾聽者,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當學生在發(fā)言的時候,教師首先應帶頭專心傾聽,不輕易打斷學生的發(fā)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適度的評價。教師的傾聽一方面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人格的一種尊重,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又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傾聽氛圍。
2.對學生要有明確的要求。在課堂上明確提出“學會傾聽要三心”,即在傾聽時做到: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fā)言,要聽清老師或發(fā)言人說的每一句話;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特別是當別人的發(fā)言有錯時,一定要等他把話說完再用適當的方式指出;三要用心,在聽取他人說話時要動腦,有選擇地接受,做到 “聽” “說”“思”并重,相互促進。
3.運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傾聽。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傾聽意愿。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只有當傾聽的內容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時,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投入到傾聽活動中去。作為教師要充分運用教學藝術,精心選擇方法,激發(fā)學生傾聽。
4.掌握好教學評價機制,愉悅學生的傾聽體驗。在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不能吝嗇對學生的贊揚,要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傾聽帶來的愉悅感。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師要長期堅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督促,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傾聽,傾聽老師的講解,傾聽同學的發(fā)言,在聽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做到多思、多講、多說,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