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5年3月20日至21日,由《初中生世界》編輯部、南通市通州區(qū)教育局聯(lián)合主辦的“‘簡約語文’‘生態(tài)語文’對話暨初中語文精品課展示”活動在南通市通州區(qū)育才中學舉行。本次活動中,來自南通市通州區(qū)新聯(lián)中學的丁鋒老師和來自張家港市合興初級中學的周文忠老師分別執(zhí)教了《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的作文課,來自南通市通州區(qū)劉橋中學的張昊老師和來自東臺市弶港中學的張加龍老師分別執(zhí)教了《社會熱點問題研討會》的綜合實踐課,獲得了語文專家和參會教師的高度評價。本期,我們以專題形式展現(xiàn)四位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并約請專家進行深度點評,以更好地發(fā)揮名師引領效應,促進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
【教學目標】
1.誦讀學生的隨筆片段,感受生活好素材“有我”的特質:感覺要細、新、豐,感情要真,感悟要深;
2.研究討論兩篇學生隨筆,通過添改素材,領會組合取材的方法;
3.通過對“美好”這一命題明確立意后的片段寫作,練習素材的提取。
【課前準備】
1.閱讀該班學生的日常隨筆。
2.布置學生完成預學題。
【教學步驟】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前幾天欣賞大家的隨筆,我感觸頗深,一位同學寫道:
(屏顯)
每天上學放學,必定會經(jīng)過那樣一條寬敞平坦的大馬路,兩旁種著高大挺拔的樹,路中間是一排排鮮妍亮麗的花,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就是這樣的世界,每天每天,吐絲般纏繞成一個透明的繭。我就是在這樣的世界里生長、蛻變……
師:家庭、學校、社會,構成了我們成長的世界。今天是星期五,不少同學又將暫別多彩的校園,返回溫馨的家。這節(jié)寫作課,就讓我們用文字表達對所生活的世界的感覺、感情和感悟吧。
(屏顯課題“美好”)
二、體悟“有我”的內涵
1.檢查預學,學生交流日常寫作時的選材困惑。
2.感受“有我”素材的特質。
(屏顯孫紹振教授的一段話,生齊讀)
所謂生活,并不是你所見所聞的一切現(xiàn)象,而是被你的心靈同化了的、成為自己心靈的一部分、與最精彩的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的東西。
(明確:我們的生活是帶有我們的感覺和體驗的生活。真正的好材料要“有我”,要有“我”的感覺、感情、感悟)
學生閱讀兩則材料,并交流其中的取材亮點。
(材料詳見http://www.edu11.net/space-23802-do-blog-id-672040.html)
(明確:有“我”的素材感覺上要具體一些、細膩一些、新穎一些、豐富一些,感情上要真摯一些,感悟上要深刻一些)
三、交流“有我”素材
交流以“美好”為題的素材。教師相機啟發(fā)學生注意提取素材時要有獨特的感受。
四、添改“有我”素材
1.思考交流:假設以“材料一”為主要素材寫作命題作文“美好”,可如何添改?
(流程:學生獨立思考→班級交流→教師小結)
可能的方式:細一點(寫得更細致),多一點(增添表現(xiàn)母愛的相關材料),深一點(進一步寫孩子的感悟和回報的行動)。
2.合作探究:假設以“材料二”為主要素材寫作命題作文“美好”,可如何添改?
(流程:學生獨立思考→組內交流→班級展示)
可能的方式:真摯一點(表達得婉轉一些),完整一點(添加同桌看到信后的變化描寫)。
教師相機與材料原作者對話。
五、創(chuàng)作“有我”片段(抑或作為課外作業(yè))
圍繞命題“美好”,選取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一個素材,“創(chuàng)寫”一個片段。
(流程:個人寫作→小組交流→班級展示→自評互評)
六、課堂總結
(屏顯,生齊讀)
材料只有浸潤了“我”的情思,才會有價值,才會煥發(fā)出動人的光彩。
七、布置作業(yè)
1.寫下本節(jié)課的學習感悟。
2.完成本節(jié)課的命題作文。
【教學反思】
一、教學內容的確定
蘇教版語文八(上)教材中對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僅給出了在圍繞中心的前提下,要遵循“真實新穎”“生動典型”“有積極意義”等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其實更多的是基于出版價值或是讀者(包括文章評改者)的標準,而一個寫作者如果時刻關注這些的話,文章想不媚俗、想不程式化都難。
筆者去年參加南通市中考作文閱卷,對考生選材的取向有較為宏觀而深刻的印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失魂落魄”。初看起來,這是文章立意的問題,而事實上,作文真情實感的缺失正是從喪失“自我”的材料選擇開始的。誠如丁衛(wèi)軍老師所言,“寫作是一種自我的情感表達,寫作中‘我’是至高無上的。沒有自我的寫作,沒有自我的作文,是難以真正實現(xiàn)與讀者的共鳴的”。
本節(jié)課讓人糾結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定位“素材”。有教師依據(jù)常識認為,素材就是“作者從現(xiàn)實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經(jīng)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它與“經(jīng)過作者的集中、提煉、加工和改造,并寫入作品之后”的“題材”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對此,筆者深以為然。不過,從寫作者的角度看,日常積累的素材并非“素面朝天”、客觀無味,而是一定要帶有作者的“初體驗”,要有作者自我的感覺、感情和感悟。葉圣陶先生就曾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作成什么文字?!薄耙股钕蛑髮嵉穆罚袃蓚€致力的目標,就是訓練思想與培養(yǎng)情感?!?/p>
因此,筆者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定位為“認識有價值的寫作素材要有‘有我’的特質:感覺要細、新、豐,感情要真,感悟要深”,并以這一認知為基礎進行課堂教學。
二、教學方案的優(yōu)化
通過對經(jīng)典教學案例的分析,并結合自身實際,筆者設計的初始方案是:
1.通過讀教材,了解作文選材的一般性要求;
2.通過欣賞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及對《背影》真正動人之處的分析,理解有價值的作文素材“有我”的三項特質;
3.通過對“你的 ,令我難忘”這一命題明確立意后的選材的比較、提煉和豐富,學習從“正面”“側面”“反面”提取素材的方法。
嘗試教學后筆者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習作和《背影》中所選的生活素材與所借班級學生之間存在明顯隔閡;而“你的 ,令我難忘”這道半命題本身就限制了選材的廣度。因此,經(jīng)過調整后,筆者最終敲定了基于任教班級學生寫作實際的教學設計(詳見前文),試圖構建以學生為本的寫作教學課堂,而隨后的教學也基本實現(xiàn)了預期效果。
三、實際教學的得失
丁衛(wèi)軍老師認為,“當下中學生的生活面狹窄是不爭的事實”,教學“缺少的是引領學生用耳朵去傾聽,用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用心靈去欣賞,用閱讀去感悟”,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去梳理、歸類屬于自己的生活,引領學生去回味屬于自己的那一瞬間的‘怦然心動的感覺’,并把這些生活細節(jié)、心靈感悟形成單元形成系列”。
本節(jié)課,筆者有意識地在引領學生回味“有我”的素材、組合“有我”的素材方面下了一些氣力,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兩點。
1.以學定教,奠定教學基礎。
筆者原先設定的教學思路注重對知識的理解,但對學生技能的把握和發(fā)展重視不夠。轉變教學思路后,一方面尊重了學生的元認知,體現(xiàn)為課堂中的首個問題是日常寫作時的選材困惑,這就既使筆者的教有了針對性,也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情感;另一方面,借助學生既有的成果,課堂導入語、理解“有我”素材的特質的材料以及“有我”素材的添改材料均來自學生的隨筆(分別為“成長體驗”“親情感受”和“同學故事”),這就不僅緊扣了教學主題,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課堂活動充分、深入地開展。
2.示范引領,追求教學實效。
方式一:不斷追問,引導學生找到“我”。
請看下面這個教學片斷:
生:我選擇通過周圍人對我的愛,表現(xiàn)擁有“美好”這一主題。素材是父親在我上學的時候,每次囑咐我的話語。
師:什么話語?
生:“好好學習啊?!?/p>
師:有沒有特別一點的?
生:特別的……幾乎都是這句話。
(眾笑)
師:你有什么感覺?
生:父親的愛包含在日常生活的點滴里。
師:真的假的?說說你的感覺。
生:使我感到很溫暖。
師:怎么個溫暖法?
生:每次上課開小差的時候,一想到爸爸的話語,我就……
師:就怎么了?
生:我的心思就又回到了課堂上。
針對有可能淪為泛泛而談的“素材”,筆者不斷地追問,引導該生觸摸到具有真實體驗的素材內容;同時,也借此向其他學生示范了提取“有我”素材所應有的思維過程。
再請看下面這個教學片斷:
師:我想問問原作者,當時吃過年糕后,你給媽媽夾了嗎?
生:夾了。
師:真的夾了?那你怎么不寫啊?
生:我當時只想寫這個年糕。
(眾笑)
師:說說你現(xiàn)在的體會。
生:如果重寫的話,我會在后面加上剛才那位同學的建議,寫寫我夾年糕給媽媽品嘗的感覺,這樣就好了。
師:怎么好?
生:讓媽媽感覺到我對她的愛。
師:對,這樣就使文章顯得深刻了,而這樣的深刻,不是靠喊一句“媽媽我愛你”的口號,而是靠行動來實現(xiàn)的。這很重要。同學們,文章后面站著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你。你知道了美好,你擁有美好,這固然不錯,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夠去創(chuàng)造美好,創(chuàng)造美好才是最美好的事情。這樣,文章的立意才能深刻。
這是圍繞主題“添改”素材活動中的一個片段,筆者在與原作者的對話中,引導其懂得真正有價值的素材不但要有“我”的感悟,還要有“我”的行動。而這,恰恰是不少學生最容易犯的錯誤——素材的淺表化。
方式二:適時小結,交給學生“提取素材價值”的方法。
例如,在添改了“材料一”的素材后,筆者做了這樣的小結:“我概括一下,有三種方式:一是把它寫得更具體細膩一些;二是添加進‘我’的行動,使它更深刻一些;三是由點及面,更豐富一些?!?/p>
以上方式,既體現(xiàn)了有價值的素材的特點,也是使材料變得有價值的較為理想的處理方式。通過學生實踐、教師小結,學生就可以從方法層面領會如何提取有價值的生活素材。
與不少聽課教師一樣,筆者在上課過程中以及課后,也意識到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例如,對學生的預學情況,包括文章的立意情況,可以在課前更多一點匯總、歸納和分析,這樣,就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的共性問題和特色個案,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對原有設計中的一些亮點沒有能夠合理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沒能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教學過程中口頭交流尤其是師生對話過多,而學生間的交流不夠充分,影響了學生的生成性思考;同時,寫作實踐也不夠。
本次磨課、上課,筆者收獲了很多,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寫作教學中的諸多不足。同時,在觀摩周文忠老師同題課的過程中,筆者也領悟到了生態(tài)語文的意蘊所在,而這種比較中的領悟,無疑比單純地聽課,要更加深刻一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新聯(liá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