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到底應該呈現(xiàn)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這是新課改以來教育者們著力探尋的問題之一。盡管眾說紛紜,但有一點似乎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就是課堂教學與教參的關系不再像之前那么密切。處理好兩者間的關系,有助于師生更好地定位自身,從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語文教學 教參 剝離 契合
一、語文課堂教學和教參剝離與契合的含義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自由的、自主的、生成的課堂,這就決定了教師不能死抱書本、硬搬教參,而應該讓學生借助書本,自主地學習、探尋。處在這樣的過程中的學生無疑是快樂的。當然,課堂教學中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必須引領學生,讓他們以最佳的方式獲取知識。
雖然新一輪課程改革使教參的作用明顯降低,但還是有不少教師對其情有獨鐘。他們在課堂教學中高度依賴教參,甚至完全以教參為中心,這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本本主義”者,這就需要我們采取措施,將他們與教參強行剝離。不過萬事萬物都不是絕對的,對于教參,我們又不得不時刻將其放在心中,因為,如果沒有教參的輔助,課堂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此之謂“契合”。唯有做到恰當?shù)膭冸x與契合,才能讓語文課堂正常、高效地運轉。
二、語文課堂教學和教參剝離與契合的原因
首先,新語文課堂的結構決定了它必須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
新課程標準將語文課堂定位為師生對話的舞臺。教育哲學家貝拉克認為,課堂中最一般的對話單位是“教師主導的提問與指示、學生的應答、教師的評價”,這一結構可以用完整的封閉單位——IRE結構來表達。這種連續(xù)的循環(huán)是課堂對話最顯著的特征,而保持這種循環(huán)的流暢性也就成了教師必然的要務。
我們將課堂的這一結構進行如下分解。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為教師主導的提問與指示。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問題設計的精準度。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要達到有目的、重基礎、能生成等要求,其中,“基礎”是什么,恐怕我們還必須依靠參考資料,因為,它可以讓教師較好地抓住課文的重難點,從而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從這一點看,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將課堂與“本本”契合在一起。
例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九(下)《享受生活》一課時,教師如果不參考教參中的有關資料,就無法理解文中所表現(xiàn)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課堂教學中僅僅滿足于教參提及的幾個問題,不加以拓展,就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一些疑點,如一個盲人為什么能參觀博物館和藝術館,她劃船時是如何保持平衡、掌握方向的等等。因此,教師要借助這些問題將學生帶入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進而學到很多書本外的知識。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的應答。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對同一個問題會產生不同的理解。
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九(上)《一雙手》一課時,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對張迎善的手,你想說些什么?”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筆者特地做了一個總結:男生的答案趨于一致,大都從“創(chuàng)造需要付出”“付出等于回報”等方面進行了回答;而女生的答案則大多表示了對“這雙手”的關愛。當然,也有少數(shù)學生提出了“他為什么不使用工具”或“他為什么不戴手套”等疑問。教參給出的參考答案是對這雙手的歌頌,那么,學生的回答就是錯誤的嗎?顯然不是,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筆者認為他們的答案都有道理。這時,我們就不能死板教條地緊盯參考答案,而必須將課堂與教參適度剝離。當然,我們也不能任由學生信口開河而不加評價,一定要對他們進行方向性的引導,這方向便是教參告訴我們的——對“這雙手”的歌頌、贊揚,這就是“契合”。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的評價。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們也有必要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與教參的有效剝離與契合。眾所周知,教師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總結,它在學生心目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著對學生負責的原則,我們在評價時也應以發(fā)展的、生成的眼光看待學生,既不能脫離教參,也不能一味地迷信教參。
其次,教育教學的目的也要求我們處理好課堂教學與教參的剝離與契合問題。
新課程標準已經(jīng)明確了我們對學生的培養(yǎng)應著眼于個性化發(fā)展,將原來的“育智”變成“育人”,這也印證了語文學科的人文化特點。而要培養(yǎng)個性化的人才,就必須放寬對他們言行、思想的約束,讓他們能有自主的見解。這種自主見解表現(xiàn)在課堂上,就是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排斥統(tǒng)一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需要強調的是,放寬不是放縱,不是漫無目的地閑游,而是要把握方向,要將他們向教參所定的大方向進行引導。
此外,教師的職業(yè)要求也決定了教師既不能死抱教參,也不能完全脫離教參。
教師的職業(yè)要求顯示:教師要具有廣博精深的文化素養(yǎng),要有積極進取、執(zhí)著創(chuàng)新的精神,要精通業(yè)務、諳熟教學藝術等。我們略做提取,便可以得出如下幾個關鍵詞:文化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教學藝術。
先從文化素養(yǎng)談起。文化素養(yǎng)的含義非常豐富,范圍也非常廣泛,不僅指扎實的基礎知識,也包括廣泛的社會學知識以及文化視野等。教師要想獲得并掌握知識,就離不開閱讀包括教參在內的大量資料,閱讀面不豐富,知識積累不到位,就談不上整合、積淀,因此,教師必須大量地閱讀,以此豐富自己、提升自己。
但是,教師只掌握了大量的知識而不知變通,沒有創(chuàng)新,也是不行的。新課改要求教師做引路人,而不是工具書,所以,教師要在學習的基礎上不斷突破自我,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這樣才能使教學變得輕松,使之成為一種藝術。
三、語文課堂教學和教參剝離與契合的實施
第一,要加強思想認識。一切事情都必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才能順利地施行。第二,應善于總結,廣泛交流。任何一種理念,要想變?yōu)楝F(xiàn)實都不會一帆風順,都需要在施行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并交流,在總結交流中積累,這樣才能不斷完善,進而在更廣的范圍內推行。
總之,只要我們能將課堂教學與教參有效地剝離與契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能從書內書外獲取新知、感受快樂。
【參考文獻】
[1]李明高.教師最關鍵的18項修煉[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2][加拿大]大衛(wèi)·史密斯.全球化與后現(xiàn)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竇肯君.現(xiàn)代教師應具備的十大基本素質[J].人民教育,2007(20).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云縣下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