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擇性課程成為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必然方向時,當以服務學生生命多樣化、個性化成長為核心理念的選擇性課程即將在全國普遍展開時,當我們努力為每一個孩子尋找到一種適切的教育的時候,初中的課程生態(tài)卻依然故我,高度統一,高度一致,沒有分層。(即使有分層,那也是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后,強化分數訓練的分層)沒有選擇性課程訓練的學生,一個完全不懂自己真正興趣和長處所在的孩子,能很好地適應豐富多彩、層次各異的高中課程嗎?所以,服務生命成長,為孩子及早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性課程,初中教育也要為所當為。
最近讀了李希貴校長《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中《當教育成了服務業(yè)》一文,我特別贊成他所說的,“選擇性的課程必然造就有選擇權的學生,而有選擇權的主體,是不是可以認定為我們的服務對象?”“說到底,我們是在通過開發(fā)自己的產品——課程,為我們的學生提供服務,教育確實演變?yōu)榉諛I(yè),只不過是服務于學生成長的高級、復雜的服務業(yè)罷了”。
學生可以選擇課程的前提是學校有不同層次的課程可以提供,李希貴校長在北京十一學校一口氣開發(fā)出來203門校本課程,其中199門是選修課程,即使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這樣的課程也都至少開發(fā)出5門不同難度的分層課程。
那么,我們的許多初中學校呢?我們有這么多的可供選擇的課程嗎?我們的課程表依然是由教務處統一編制的,只包含國家規(guī)定課程,(有些學校出于實際的困難或者嚴重的中考功利主義傾向,就連這些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都無法保證全部全程實施)不分對象與學習層次,不分學習能力與學習傾向,所有教師用一樣的書,教一樣的知識,上一樣的課。(在教學精細化管理的今天,很多學校已經將集體備課作為學校教學水平整體提高的一個共同經驗,在提升整體水平的同時,也可能造成了多樣化教學的喪失)更有甚者,一個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級實施同一種教學模式,這種一般依賴校長強權的教學模式更談不上學生的選擇性和選擇權了。從這個層面來說,目前初中的課程不具有選擇性,我們的學生沒有選擇權,沒有選擇的任何機會,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教學進程。這一切都說明目前我們有些初中教育還不是一個真正服務于孩子多樣化生命成長的教育,更不是服務于每一個孩子個性化成長的教育。
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說自己服務于學生的生命成長,說自己從事的是一項服務性事業(yè),可能無論如何都是難以理直氣壯的。
如果教育成為服務是一種時代的必然趨勢,如果說學校必須為孩子提供充分的課程選擇是服務的重要特征,如果說為了我們的孩子將來能夠在新一輪高中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更好地適應和發(fā)展,那么,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選擇性課程的實踐機會就成為我們初中課程改革的題中應有之意了。
選擇性課程,初中要為所當為,首先要在學校里允許存在可供學生選擇的多層次學科課程。在均衡教育和公平教育的背景下,不同學習能力和不同學習水平的孩子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以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為教學指向的常態(tài)課程照顧了學生的大多數,但是一部分在學業(yè)上表現優(yōu)異的孩子,一些在稟賦上有過人之處的孩子,一些在某些學科方面有強烈興趣的孩子的發(fā)展相應就被放緩了,甚至可能被荒廢了,這也是當實施均衡教育、就近入學、平均編班后,一些教師常常抱怨孩子們沒有以前優(yōu)秀的原因吧!任何一種教育改革都不能以犧牲學生的學業(yè)成績?yōu)榇鷥r,一種簡單追求中性化發(fā)展的教育肯定不是最好的教育。另外,在以照顧大部分學生為特點的課程實踐中,還會出現一批跟不上的學生,由于他們的原有學業(yè)基礎較弱,在學習熱情、能力及習慣方面又有著諸多的問題,這部分學生基本上在課程實施中成了邊緣人——人在課程中,但課程無法影響到他們的成長。這樣,起碼在初中的學科課程里就有了這樣三種層次的分層實施的必要,即在一般課程實施標準下的整體課程實施基礎上,為學業(yè)優(yōu)秀的學生提供拓展性的學科課程,為成績難以跟上的學生提供旨在培養(yǎng)最基本的學科能力的學科課程。
失去了公平,教育就會成為社會不平等的制造者;失去選擇,教育也可能窒息青少年智力的發(fā)展。在公平教育的內部,繼續(xù)開展選擇性、多層次的學科課程建設,應該是公平教育的真正歸宿。
選擇性課程,初中要為所當為,其次表現為給每一個孩子構建一個豐富多彩的多樣化學科間課程體系。如果說層次性更多的是在學科內為不同學習水平的孩子提供一個具有各種真實挑戰(zhàn)性的智力發(fā)展臺階,那么豐富性則是為孩子在不同課程領域間的發(fā)展提供盡可能多的嘗試與探索的機會。孩子的發(fā)展永遠充滿可能性,初中的孩子正處于他一生中最大的“可能”之中,他可能是工程師,可能是機械師,可能是植物學家,也可能是動物學家,還可能成長為天文學家,也可能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文學家,那么,他會成為怎樣的人呢?他身上會有怎樣的可能性呢?我們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這些豐富的可能性的呢?現實中的情況并不樂觀,有的學校在中考功利性目標的驅使下,甚至連基本的初中課程都不能開齊開足,更別說為他們提供更多、更全、更新的課程了。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孩子們大多數的智能都在沉睡,以至于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將來有怎樣的可能性。所以服務孩子的生命成長,讓教育成為一種服務業(yè),就必須有豐富多彩的課程去吸引孩子的眼睛,引導孩子的雙手,手工的、繪畫的、音樂的,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的,實驗的、運動的等等,這些課程在每一個初中學校都應該成為常態(tài)化的存在,我們的每一個孩子在每一個學期都應該開心地說:這個學期我體驗了一門如何棒的校本課程,我完成了一項怎樣棒的課程任務,我學到了自己真正想要了解的知識!
單一性表現為語數外的功利主義課程,這只能讓學校成為一個無比沉悶的地方;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才能讓每一個孩子的生命煥發(fā)出蓬勃生動的力量。只有豐富多彩的課程出現了,我們的教育才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服務了孩子的生命成長,我們的孩子終于能夠快樂地成長為他們真正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選擇性課程,初中要為所當為,最后我們必須建設一個全新的生態(tài)化學校體系。在這個體系里,必須破除過去在升學目標驅動下形成的傳統威權式學校體系里所產生的一切不良的教育因素,比如說管理過于統一化、一切命令化、教師權威性、文化功利性、學生服從主義、精英至上、分數至上、教師本本主義、學生被動式發(fā)展等等。選擇性課程的推進是對原有學校生態(tài)的重新定義,在這個全新的定義里,教師必須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要學會發(fā)現每一個孩子,能夠發(fā)現每一個孩子,愿意傾聽每一個孩子,要保持持續(xù)的學習精神,要具備開發(fā)課程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開發(fā)學科內課程和學科間課程的能力),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成為教材的主人,在教材之上去開展教學),會從孩子的意見中改善自己的教學,而不是一味地去責怪孩子的不努力……他會因此過上一個與過去的教師生涯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因為,在這樣的生態(tài)中,教師自己也是不斷成長與更新的,會感受到自我生命的不斷完善與力量。在這個全新的定義里,學校的管理不再是權威,而更多地體現為民主精神,“相信學生”成為學校管理的重要理念,管理者會聽取來自于孩子的意見和智慧,學生的事情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孩子們自己學會管理課堂,管理時間,管理社團,策劃活動,選擇課程,展示自我,自覺評價學校的教育和教學,并讓這種評價反向推動學校以兒童為中心的全方位前進。當這種生命的內在動力得到激發(fā),校園里的一切就會呈現生命自己向上生長的樣子,在這樣的生命力量下,孩子一定能做得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得多。在這個全新的定義里,學校的文化不再是功利的,而是將快樂與幸福作為追求目標,學校不再以高的升學率標榜自己的地位,在學校的評價里,每一個孩子是否得到了他們應有的發(fā)展,是否快樂而健康地成長,是否在學校里得到了展示智慧與才華的機會,是不是都能得到來自于老師的認可,是否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來自于學校、教師和同伴的生動有力的啟蒙與激勵,是不是開始學會了獨立思考,自我成長的力量是不是蓬勃發(fā)展于學校之中,這些就會成為學校共同的價值追求。不一樣的境界成就不一樣的教育,在全新的教育文化下誕生的校園生活一定是孩子一生難忘的幸福時光。
在中國教育的發(fā)展道路上,永遠不缺乏各種各樣對原有教育的批判,缺的是一種迅速、主動而又充滿熱情的對原有教育生態(tài)付諸行動的自我革新。如果說,以往我們真的有點被動和懶惰了,那么,這一次讓我們一起為所當為,真正讓孩子的生命在選擇性課程的教育生態(tài)里釋放出應有的光華。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開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