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涼涼的微風(fēng)拂面,驅(qū)趕不走腦海中一幅幅暖人的畫面,胸腔之中還有一團(tuán)火在燃燒……
千年前,我的先祖選擇了磐安這處肥沃的土地安家,從此繁衍生息,孕育出了“依山下”,流傳下了“大紙馬”。
依山下——我的家鄉(xiāng),這是一個古樸的小山村,環(huán)村皆山也,村如其名,依偎山旁,雖沒有枯藤、老樹與昏鴉,但有小橋流水與人家。很久以前的某一年開始,村里就一直流傳著一份驕傲,那就是“大紙馬”。
此馬非活馬。然此馬勝似活馬!
祭馬會是祖輩們世世代代傳承下的民俗,每十年舉辦一次。每次祭馬會,村里都會用心做一次“大紙馬”?!按蠹堮R”,顧名思義,“大”字為先。它高20米,寬14米,以杉木作為主要支架,竹篾扎制馬骨架,雄壯威武。然后是“紙”,它的全身上下都用白紙粘糊,五官及馬尾用做工精細(xì)的彩紙、彩旗和彩燈裝飾,圣潔莊重。更為驚嘆的是村民們在馬的四足上裝上了大木輪,使其可以隨意移動。
兒時參加過祭馬會,至今記憶猶新。年輕體壯的大人們有序地站在大紙馬的木輪旁,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大人們身體前傾,雙手一齊推著木輪,雙腳弓步蹬地,雙目瞪大,使出了全身力氣,但嘴角帶著微笑。終于,大紙馬開始緩緩前行,大人們越發(fā)用力,汗水布滿額頭,滑過臉頰,停在嘴角,在陽光下閃爍著七彩光亮。大紙馬也仿佛被賜予了生命與活力,在村里的曬場上愈走愈快,煞是威風(fēng)。
馬兒累了便在原地歇息。這時小朋友的樂趣來了,他們順著輪子爬上底座,一步步登上馬轡,底下的大人們邊托著雙手盯著自己的孩子邊笑聲連連,孩子們最終坐于馬轡兩頭,擺弄著雙腳,拍著手,唱起歌謠。馬兒休息足了,便帶著孩子們繼續(xù)前行。歌聲笑聲彌漫在這一片山野的天地之間。
這祭馬會與《西游記》還有一段淵源。古時,野獸頻頻侵襲村中的人畜及農(nóng)作物,為驅(qū)趕野獸,村民們絞盡腦汁,想到了《西游記》中的白龍馬曾助唐僧一行西天取經(jīng),伸張正義,于是“大紙馬”的雛形有了。人們又想到了三國時諸葛孔明的“木牛流馬”,于是用木材、竹子做成馬骨架,創(chuàng)造了最初的“大紙馬”并將其置于村中。果然,野獸見此龐然大物,便再也不敢侵犯村莊了。村民也從此安居樂業(yè)。于是祭馬會被祖祖輩輩流傳下來,通過不斷地改進(jìn)制作工藝,成為磐安一大特色。
“大紙馬”不僅起源神妙,寓意更是祥和。它保佑著依山下的人平平安安,年年五谷豐登。最初祖先們?yōu)榱蓑?qū)趕野獸而讓馬兒傲然于村中,隨著時間的年輪一圈圈累積,馬兒的寓意已經(jīng)不僅僅只是驅(qū)野獸保平安,而是一聲贊嘆,一種祈禱,一個愿望:贊祖先智慧非凡,祈村民安居樂業(yè),愿村莊永世興旺。
2018年的祭馬會我在依山下待君光臨,與山腳下的馬兒同樂。
【作者系浙江省磐安中學(xué)昭明文學(xué)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