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乾坤
手工,意味著不能批量生產(chǎn),但慢工出細活。一把小小的油紙傘需要上百道工序。首先是選取多年生長的老楠竹或毛竹,取其韌性大、彈力強的特點,然后是下料,作防蟲蛀、防腐、防霉處理,制作傘架,裱糊,傘面。傘面的材料是手工生產(chǎn)的棉紙,上面用石板水印方法印制各種圖案,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細心和耐心,一處失敗,一把傘便宣告失敗。
沒有模具和程控,這樣繁復的手工傘別無二樣,因此每一把傘都是孤品,充滿了個性……
油紙傘淡出我們的視線很久了,很多的記憶只能從古典影視劇中找尋。那種閃著桐油光亮的傘,曾經(jīng)是中國最為普遍的防雨工具,據(jù)不少的資料顯示,它的發(fā)明者是春秋時期的魯班。而且,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傘的國家,傘的最早使用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00年,那個時候的傘主要用于顯示身份……曾經(jīng)為帝王專用。最早由我們發(fā)明的傘,卻被西方現(xiàn)代科技催生的尼龍傘所替代。然而,現(xiàn)在我們大量使用的鋼骨架可折疊尼龍傘,這種貌似方便的傘卻不是最為適用的,在夏天的風雨中,不知多少人感受到這種傘被吹翻,被淋成落湯雞的情形。然而,你使用我們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竹傘時,絕不會出現(xiàn)此類情形??此品奖愕膫銋s不是最為實用的。我們的手工傘瀕臨失傳,是我們的產(chǎn)品真的落后嗎?顯然不是。
相伴我們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手工竹傘現(xiàn)在還能找到嗎?我原來以為它們只存在于古典影視作品中,沒曾想,在四川瀘州,我們有事近距離感受到傳統(tǒng)油紙傘之美……
一個清代民居的院落中,進門便是一個天井,這里擺放了許多成品傘,屋檐是吊掛傘的地方,天井是采光的地方,工人們就在天井四周勞動,既通風又有好的光線,還能給傘的晾曬提供天然的烘干室。
天青色的傘在天井邊的屋檐下排成一線,傘面呈半透明狀,上面有很多精美的圖案,仔細一看,全是中國傳統(tǒng)的花卉、人物等,沒曾想,在這偏遠的鄉(xiāng)村,為我們重構了傳統(tǒng)審美。
以大紅色為基調(diào)的有龍鳳呈祥、仙女散花,大紅的色彩在中國意喻是喜慶、歡樂和吉祥。
對于喜歡個性化的人,還有一傘一種圖案的手繪傘面。當?shù)刂袑W美術老師就是他們的美工,我們剛好碰上了他正在繪制一批花卉圖案,這位美術老師用的工具是傳統(tǒng)的毛筆,繪制方法也是中國畫的技法,只是顏料用的是丙稀顏料,這種顏料的特點是可以防水。
細細觀看,這些傘不僅漂亮,而且做工精細,一絲不茍,從裱精到圖案,再看傘柄上的彩色絲線,凝聚著手工藝人們的滴滴心血。手工藝品之所以打動人,而且彌久不厭,那里面有濃郁的情感,帶著質(zhì)樸與祝福,這是人最割舍不了的東西。比如那種滿穿傘,是瀘州分水油紙傘的一絕,在傘托與撐架上,要密密地渡二千多針五色絲線,精美異常,這二千多針全靠工人一針一針不停穿孔,還要編織成有序的形狀,這樣的傘是舍不得使用的。據(jù)說這種傘在清朝年間,是專為宮廷生產(chǎn)的“貢傘”,在民間很少使用,當?shù)赜腥苏f康熙皇帝曾在瀘州朝奉的油紙傘上作過書畫賞賜功臣,是真是假我們無從考證了,因為傘不可能存在數(shù)百年。后來,清朝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這種傘的工藝一直傳承了下來,民間也就開始擁有這種千針萬線的滿穿傘了!
關于瀘州制傘的歷史,大多都是家傳,當?shù)刂苽闳艘仓荒苷f個大概,但據(jù)資料表明,瀘州的制傘歷史超過400年,是中國最早的生產(chǎn)油紙傘的地方之一。
我們在當?shù)赜图垈惴沁z傳承認老畢的油紙傘作坊里探訪,驚喜不斷涌現(xiàn)。為了真正的繼承,分水油紙傘今天一直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從原材料的選取到工藝都秉承古法。手工油紙傘的工序很繁煩,從材料加工到半成品有四個環(huán)節(jié),傘骨、傘托、手柄和木頂加工、傘桿四個零部件的加工,這四個零部件總共需要46道工序,然后是成品做工,也是四個環(huán)節(jié),穿絞和網(wǎng)傘、印花和切紙、扶傘和烤傘,熬油和晃傘,這四項工種50道工序。以上的加工環(huán)節(jié)和工序,都是專人專職,也就是說做哪個步驟的就一直做,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再好的工作,一直做也枯燥,很難想像,這里的工人從青年做到老年,真是平凡中的偉大!
傘骨是結構部份,分為襯子和托子,大小,是否牢固,是否耐用,很大程度取決于這個部分。手工制作傘骨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需要20道工序。批子是支撐傘面的架子,襯子就是套在手柄上撐開合攏傘的活動圓環(huán)。如果用現(xiàn)代工業(yè)的模具澆鑄,批量生產(chǎn)這個是很簡單的事,但油紙傘的批子就得一步一步手工制作,每個批子都得從頭開始。首先是選料,得選兩年以上的楠竹,傘骨選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韌性大、彈力強,并經(jīng)防霉、防蛀等工序處理;然后根據(jù)不同大小的傘下料,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人就開始刨節(jié)、刮箐、劃墨、劃、削、刨槽到穿簽共20道工藝,襯子也與批子工藝相同。這個環(huán)節(jié)決定了傘的質(zhì)量,是否好用,撐開后是否圓滿等。
傘既然是用于擋雨,自身的防水就非常重要,紙質(zhì)防水依賴的是桐油。桐油是山區(qū)的桐子樹結的果實,到了秋天果實可以榨油,桐油曾經(jīng)是中國南方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天然防水劑,曾被廣泛用于造船、制作木盆木桶,結實耐用,還可以防蟲蛀。
熬制出來的原生桐油呈淺黃色,制作大量的紅傘需要調(diào)色,一位六十歲左右的老師傅正在窗前攪動木桶中的染劑,不時放下一張紙條,浸上染劑后對著燈光觀看,全憑經(jīng)驗。
而對于那些豐富的花紋圖案,則需要另外一種傳統(tǒng)的手藝——石版印刷。石版印刷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印刷工藝,可以套色印刷,它的印刷原理是“油水分離”。不同的色彩和圖案就需要不同的印版,現(xiàn)在他們所使用的大量石版都是以前傳下來的,制作這樣一塊石版雖說很費精力和時間,但似乎有一勞永逸之感,印了上百年還可使用。
我們離開作坊的時候,涼廳下面一些中年婦女正在給傘穿線,其中有一位姑娘,她是來廠里看母親的,她的母親和姨媽都是傘廠的工人。她似乎對這種工藝很好奇,此時正在姨媽的指點下穿花線。傳承,就在這簡單的細節(jié)中進行著,只是一門手藝完整的傳遞不僅需要簡單的好奇,更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對傳統(tǒng)手藝的愛與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