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中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問題研究”(14XZS009)階段成果;寧夏大學博士科研啟動資金,項目編號:BQD2012016
摘要: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幸靈州與鐵勒等十一部少數民族在此會盟,會盟后在漠北建立了羈縻府州,北方少數民族盡歸大唐。靈州作為會盟之地,有其重要原因,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北方及西北少數民族與中原交流的前沿,自古就是軍事重鎮(zhèn),交通也較為便利,且這里由于黃河灌溉,自古就是重要的糧倉。靈州會盟后,北方及西北地區(qū)得到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安寧,民族融合進程加速,中華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
關鍵詞:靈州;羈縻府州;李世民;鐵勒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幸靈州,參加與鐵勒等十一部少數民族的會盟一事可以說是中國中古史上的大事件之一,它對于我國古代羈縻府州民族政策的制訂,北方及西北邊疆的安寧,民族融合的加速,中華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格局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一、進一步完善了羈縻府州制度
羈縻府州,“羈”馬龍頭,“縻”,牛韁繩,“羈縻”一詞原意有牽系,束縛的思思。后引申為籠絡使不生異心。羈縻府州是唐王朝在邊疆民族地區(qū)設置的管理該地區(qū)政治、經濟、軍事事務的特別行政機構。唐朝羈縻府州制始于唐武德年間,發(fā)展于貞觀初年,成熟完善于靈州會盟后貞觀二十二年左右。史載:“初,隋末喪亂,豪杰并起,擁眾據地,自相雄長;唐興,相帥來歸,上皇為之割置州縣以寵祿之?!盵1]這些歸附的豪強中,就有少數民族部落。
貞觀四年,唐軍大敗東突厥。唐政府將突厥內附各部安置于東起幽州(今河北北部),西勁靈州(今寧夏中部)的沿長城一線廣大地區(qū)。在突利原統(tǒng)治區(qū)置順、辛右、化、長四州都督府,在頡利原統(tǒng)治區(qū)置六州,并設定襄、云中兩都督府,分統(tǒng)六州。從此,“羈縻府州”已成為唐代統(tǒng)治邊遠民族地區(qū)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2]但這些措施并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所以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重新調整統(tǒng)治少數民族降眾的政策。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由于薛延陀部多彌可汗的無道統(tǒng)治,汗國內亂,回紇部擊殺了多彌可汗,薛延陀汗國亡?;丶v等十一個鐵勒諸部一百萬余戶歸屬唐朝。靈州會盟后,唐太宗回到長安,開始籌劃如何安置北方歸附諸多少數民族部落的問題。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正月,唐王朝頒詔在漠北建立六府七州:回紇部為瀚海府(今蒙古國朱爾馬臺河畔);仆骨部為金微府(今蒙古國鄂嫩河畔);多覽部為燕然府(今蒙古國烏蘭巴托一帶);拔野古部為幽陵府(今內蒙古貝加爾湖一帶);同羅部為龜林府(今蒙古國通格勒河);思結部為盧山府(今蒙古國達里格河以東);渾部為皋蘭州(今蒙古國土拉河流域);斛薩部為高闕州(今蒙古國依徳爾河流域);跌結部為雞鹿州(今俄羅斯希洛克河南);阿跌部為雞田州(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北);契苾部為榆溪州(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南);阿布思部為蹛林州(今蒙古國阿拜達里格河西);白霫部為寘顏州(今內蒙古貝加爾湖東、大興安嶺西)。又以回紇西北結骨部為堅昆府,其北骨利干為玄闕州,東北俱羅勃為燭龍州。并在原來的單于臺設置燕然都護府來統(tǒng)轄這些府州。[3]這里設置的府州,不同于內地府州,任命少數民族各部族的首領酋長為州刺史或府都督,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賦稅的征收)帶有“自治”的色彩。從貞觀末年到開元時期,靈州境內先后設置過數十個羈縻州,其中大者安置數千戶,人口達數萬人,小者安置一二百戶,數百到上千人。
這種制度,是唐太宗及唐統(tǒng)治階級經過多年探索才尋找到的,能正確處理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關系的最佳途徑。學者認為:“唐太宗在回紇等十一姓部落推行府州制度(即靈州會盟后長安建制)不僅標志著李世民對少數民族地區(qū)實行羈縻思想的確立,也標志著唐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qū)推行羈縻府州制度的開始?!敝链?,唐朝用來處理同少數民族關系的重要政策羈縻府州制度已趨于成熟。
二、安定了北方邊陲
北方邊陲自初唐以來就戰(zhàn)爭不斷,先是突厥數次南下,接著薛延陀不斷南下攻擊,靈州會盟時,東突厥歸附唐王朝,鐵勒諸部俟斤、頡利發(fā)等紛紛遣使朝貢,貢獻方物,請?zhí)仆醭n官,并尊唐太宗為天可汗,“于是北荒悉平,為五言詩勒石以序其事?!盵4]
唐高祖時,由于隋末群雄紛爭,高祖曾借兵于突厥,唐王朝同突厥的關系也只是表面交好,對突厥一直采取隱忍退讓的態(tài)度,但突厥不斷南下侵犯唐朝邊境,唐武德四年至九年間(公元621—626年),突厥進犯唐朝邊境的地點達34處70余次。[5]
唐朝初期,北方諸部落之間的紛爭不斷。隋唐之際,回紇等鐵勒諸部深受突厥的壓榨和奴役,在忍無可忍之下,回紇聯(lián)合仆固、同羅、拔野古等部奮起反抗。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回紇部眾在首領菩薩的帶領下以5000騎兵大敗東突厥頡利可汗的10萬部眾,虜獲甚眾。戰(zhàn)爭給雙方都帶來災難。靈州會盟前,漠北地區(qū)連年兵禍,略無寧日,給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帶來的極大的痛苦。
靈州會盟之后,特別是唐政府在北方設置羈縻府州制度以來,北方連年的戰(zhàn)亂走向和平,各族人民之間進入一個和睦相處、友好往來的時期。正如宰相房玄齡所言:“鐵勒慕義,請置州縣,沙漠以北,萬里無塵”。[6]
三、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有其客觀性和內在規(guī)律性,同時,正確闡明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規(guī)律也是全面研究中國民族史,科學地闡明中國民族發(fā)展的整體圖景和全部過程的一個重要內容。之所以這樣說,是由中國各民族自古以來就“族連族、史連史”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狀況所決定的??v觀中國歷史,民族間雖然兵戈不絕、鬩墻不休,但卻又始終相互依存、往來不已,歷盡滄桑,最終形成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呈現(xiàn)著很強的內聚力。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靈州會盟后,北方少數民族內聚力的增強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內聚的交通基礎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靈州會盟后,特勒諸部為了與唐朝政府來往方便,請求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的地區(qū)開一條大道,并“謂之參天可汗道”[5]在這條道路上設置六十八個驛站,各個驛站都備有馬匹、酒肉等各種驛站必需品,以供來往的使節(jié)或送信的人使用,每年各個部落供給唐政府的用來充當租賦的貂皮等物品也由此道運往長安。這條通道對于溝通西北地區(qū)南北的交通在當時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為當時西北及北方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二是民族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聯(lián)系更加的密切。靈州會盟前唐王朝同北方突厥、薛延陀、回紇等部落之間在很長一段時間的關系主要的是兵戎相見,但隨著這一事件之后。唐王朝與各部落之間,各部落之間的聯(lián)系不再是兵戈相見,而是貿易的往來與和平的交往。靈州會盟后,回紇部設置了瀚海都督府,吐迷度可汗被封為懷化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部的其他酋長數百人之多紛紛被唐王朝任命為都督、刺史、司馬等官職。唐王朝同回紇部之間的貿易往來,除了“貢賜”這種特殊的商業(yè)貿易形式外,還有以絹馬互市和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互市”?!白郧?,(回紇)屢遣使以馬和市繒帛,仍歲來市,以馬一匹易絹四十匹,動至數萬匹”。[7]三是北方少數民族對唐王朝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這些內附的少數民族在成為唐朝的羈縻府州后,或其首領受到唐朝的冊封后,他們在觀念上把自己看做為唐朝的臣民百姓。如鐵勒一首領曾說:“生荒陋地,歸化圣身,天至尊賜官爵,與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請于回紇、突厥部治大涂,號‘參天至尊道,世為唐臣?!盵8]這種認同意識,一旦形成,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影響著后世。這些都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2),唐太宗貞觀元年[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吳楓,陳伯巖.隋唐五代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
[3](后晉)劉昫等著.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后晉)劉昫等著.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林幹.突厥史[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6](后晉)劉昫等著.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司馬光著.資治通鑒,卷198條,貞觀二十一年正月條[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宋)王溥撰.唐會要,卷73,安北都護府[M].北京:中華書局,1955
[9](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作者簡介:王朝海,寧夏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民族史學理論研究所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民族史學理論與北方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