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舒洋
摘要:1911年的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國步入全新的民主共和時代。隨著國體的變更,封建教育制度全面崩塌,中國教育的新紀元開始。本文以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極富時代特征的《共和國教科書》為考察對象,通過脈絡梳理、審視分析其中有關小學公民教育的諸多內容,希冀發(fā)掘其對當時學生品德教育及個人修身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民國初年;《共和國教科書》;小學公民教育;商務印書館
一、《共和國教科書》概述
隨著1912年中華民國的誕生,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成為明日黃花,民主共和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政治變革的成功也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在當年發(fā)表的《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中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應五育并舉?!拔逭?,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者也。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德育主義三者,為隸屬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觀、美育主義二者,為超逸政治之教育。” 這一觀點充分體現(xiàn)出共和國以人為中心的全新教育思想。
“立國根本在于教育,教育根本在教科書”,作為一定歷史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具體體現(xiàn),教科書往往最能反映時代特征。當時的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一方面通令修改內容不適合于共和國宗旨的教科書,另一方面又頒布了新的學制系統(tǒng)和小學校令。受此影響,出版界翹楚商務印書館于1912年組織編輯出版了適合新宗旨的《共和國教科書》,這是民國成立后該館的第一套也是最完全的一套教科書,不僅文字“更淺更短”、“圖畫特別增加”,還增加了中學用書,共包括初等小學用10種,高等小學用6種,教員用16種,中學用23種,教員用評注及參考書等9種,從出版至1929年共計疊版300余次,銷售7000余萬冊,影響甚廣。
傳統(tǒng)的封建倫理道德教育是以維護封建宗法統(tǒng)治為目的的,而所謂公民教育則是為培養(yǎng)現(xiàn)代合格公民而進行的教育,它是西方民主政治的產(chǎn)物,是通過公民知識的學習和公民行為的訓練以培養(yǎng)社會明達公民的手段。學校公民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使學生正確的認識、關心社會,積極、負責地參與社會事務,以促進社會發(fā)展為己任。《共和國教科書》中《新國文》、《新修身》等部分的內容緊緊迎合民初教育這一變化特點,“博采世界最新主義”,“期以養(yǎng)成共和國之人格”,對其后的民國小學公民教育影響深遠,也為我們今天了解民初思想文化建設和道德人格培養(yǎng)的實踐探索,提供了簡潔便利的通道和清晰有效的鏡像。
二、教科書中的小學公民教育
翻開《共和國教科書》高小部分,簡明扼要的幾條“編輯大意”已經(jīng)完整表達出新時期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yǎng)成共和國民之人格”。初小部分宗旨與其大體相同,只是更強調“合于兒童心理,不為好高騖遠之論”,注意結合生活現(xiàn)實,循序漸進。盡管整套書本內容豐富多樣,但對“共和國國民”教育精神的堅持卻貫穿始終。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人”始終不能成為獨立自存的個體,其本質只能深藏于宗法倫理關系網(wǎng)中,而《共和國教科書》第一冊第一課開篇大寫“人”字,配圖為一家男女老少三代七人。一個“人”字如何講滿一堂課?《教授法》明確說明是要讓初入學的兒童認識到“世間生物甚多,而人為生物之一類,鳥獸亦各為生物中之一類”,點睛之處是人區(qū)別于鳥獸者為“讀書明理”。試想,入學第一課兒童就能學習到“人”乃萬物之一,進入腦海的最初知識就是對“人”的認識,接受讀書的必要性和目的是為了“明理”,培養(yǎng)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由此也就奠定了走向做文明人的最初基礎,這是與傳統(tǒng)啟蒙讀物中“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截然不同的立意出發(fā)點。
縱觀整套教科書,始終將身心健康、權利義務、健全人格作為學生公民教育的核心內容。例如《體操》一文中寫道:“人之身體,以運動而日健。運動之有益者,莫如體操。體操之事,進退步伐,各有規(guī)矩。故能活血脈,強筋骨,又能助全體之發(fā)育。學生在校,肄習各科,伏案之時,多於運動。惟能常習體操,則身體日強,疾病自少?!?這就獲得了人的生物學意義,與以往政治學、倫理學中人的概念截然不同。而在《自由(一)》一文中則進一步延伸:“吾有身體,無故而被拘束。吾有財產(chǎn),無故而被侵奪。吾有言論、著作,無故而被干涉。推之居處、營業(yè)、交際、信仰,事事皆受限制,而不得行其意。則生人之幸福,其所存幾希。甚矣,不自由之難堪也。共和國之法律,凡屬個人之自由,不特他人不得侵犯,即國家亦不得侵犯,其尊重自由也如是?!?強調了現(xiàn)代公民社會屬性的尊嚴意識。再如《博愛》一課提到:“鹿相呼以食,魚相濡以沫,愛其類也。凡生物俱愛其類,故人亦愛其類。父、母、兄、弟、夫、婦,推及戚、族、朋友,其相愛之情,俱出於自然。至於眾人,較疏遠矣。然既為人類,則休戚利害,不容漠視也。我既飽煖,當念及人之饑寒。我既安樂,當念及人之困阨。既念之,必有以救助之。時存此心,時行此事,是之謂博愛。格言德莫高於博愛人。” 更加賦予現(xiàn)代公民豐富充盈的精神屬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共和國教科書》中首次編撰出版有公民教科書,如《共和國教科書公民須知(國民學校修身科學生用)》所寫:“本書取材悉以公民應知之最要事項為主,敘述方法參論組織利害,俾兒童得國家知識之基礎?!苯炭茣状蚊鞔_將公民概念引入小學教育層面,就意味著個人身份意識啟蒙的實質性轉換。許多曾經(jīng)受到過近代公民教育澤惠的學界前輩,都高度推崇其對建設現(xiàn)代國家、社會的重要意義。“公民意識起于獨立的個人意識的覺醒,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充分認知,最重要的是對社會的主人翁感。” 資中筠先生的這句話對近代以來公民教育的核心概括可謂一語中的。
三、結語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際,商務印書館將寄托眾多民國教育工作者追求與革新理想的《共和國教科書》重新編輯再版,可謂功在當下,利澤久遠。再次翻閱那一頁頁凝練簡約的文字,一張張惟妙惟肖的圖畫,我們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去觸摸那時人的思想,感受他們的追求,體會百年來中國文化發(fā)展建設的曲折與重復,也看到了近代中國教育變革的希望,至今仍具有榜樣作用,值得深思。
【參考文獻】
[1]蔡元培.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載劉鐵芳主編,新教育的精神:重溫逝去的思想傳統(tǒng)[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莊俞.談談我館編輯教科書的變遷,載商務印書館九十年[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3]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秦同培.新國文教授法(初等小學春季始業(yè)第一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12.
[5]莊俞,沈頤.新國文(初等小學春季始業(yè)第六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12.
[6]莊俞,沈頤.新國文(初等小學春季始業(yè)第七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12.
[7]沈頤,戴克敦.新修身(初等小學春季始業(yè)第八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12.
[8]資中筠.《公民社會離我們有多遠?》載《資中筠自選集:感時憂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