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貞觀末期是唐太宗政治手段最受爭議的時期,本文針對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失誤抒寫個人的一點看法。因水平有限,不當之處望請海涵。
關(guān)鍵詞:唐太宗;貞觀末期;政治失誤
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的貞觀之治,可謂是歷史上一個大快人心的鼎盛時期。唐太宗不僅僅是統(tǒng)一了中國,使得各名族獲得一統(tǒng)安定,還用寬大包容的政治手段有效的解決了幾百上千年來的民族問題。更是以開放的態(tài)度面對世界,讓唐朝都城變成了世界的文化大都會。唐太宗的貢獻已經(jīng)不止局限于唐朝,甚至周邊許多國家都主動推舉唐太宗為“天可汗”。就是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偉人,為何在他晚年會出現(xiàn)歷代帝王幾乎都會犯的失誤?
要說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失誤,我們就不得不說高宗的繼承經(jīng)過。中國古代帝國一向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唐太宗也沒例外。太宗原本立長子承乾為太子,但他同為長孫皇后所生的四兒子李泰天資聰穎,喜歡文學。唐太宗對他喜愛有加,且唐朝當時推行德治,政府大力推行儒學,于是太宗鼓勵支持李泰設(shè)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招學士。這個舉動就讓李泰在不知不覺在朝廷中擁有了一群支持者,還有太宗對他的種種溺愛,再加上身邊大臣的鼓吹煽動,使得李泰對皇位漸漸有了想法。而太子承乾也漸漸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日益累積的嫉妒終于在貞觀十七年爆發(fā)。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不料事情敗露,在太宗的保全下,承乾被判充軍到黔州。這時本該立李泰為太子了,但唐太宗也深知要顧全大局,他明確對臣下說:“我若立泰,則太子之位可經(jīng)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后法。且立泰,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庇谑呛?,高宗李治就這樣有點出乎意料的繼承了王位。
唐高宗李治雖當上了太子,但說他應該是沒有受過當?shù)弁醯呐嘤?,?jīng)驗不足。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李治這個人生性怯懦,相對不夠有水平去總攬朝中政事。唐太宗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在立李治的第二年,也就是貞觀十八年,唐軍出征焉耆,同年做好了進攻高麗的準備,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御駕親征高麗,不幸還在途中得了重病。貞觀二十年發(fā)各地兵出征突厥,貞觀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則在東北打高麗、西北打龜茲、北方打突厥余部、西南打“松外諸蠻”,可謂是四線作戰(zhàn)。此時的唐朝推行的是德政,正處于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大浪潮中,唐太宗為何要如此勞民傷財,大動干戈。難道他不懂保存國力體恤百姓嗎?難道他不懂打戰(zhàn)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勞民傷財嗎?其實唐太宗比誰都懂,他打了那么多年仗怎么會不懂。而且當時的許多大臣包括長孫無忌也勸諫不要打仗,那為何唐太宗還要不惜重本甚至御駕親征不幸染病也要去邊境打仗?我認為他還是為了高宗李治。邊境山高皇帝遠,周邊國家要騷擾唐朝,政府也拿他沒辦法。況且李治生性懦弱,唐太宗深刻理解這一點,他去遠征其實是為將來的高宗打的。且不說戰(zhàn)果如何,單看唐太宗在當時的影響力,加上親自征戰(zhàn)的威懾力,周邊國家肯定是畏懼三分的!這就為高宗時期在邊境問題上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chǔ)。從政治格局的長遠角度來看,唐太宗晚年所發(fā)動這些在當時看來有些不明所以勞民傷財?shù)膽?zhàn)爭,其實是有長遠意義的。若一定要說他的這個政治決策是錯誤的,那也只能說唐太宗過于著急,太急于求成,著急到忘記考慮百姓的感受,才導致了民怨的發(fā)生。但如果從人性的角度看,唐太宗已經(jīng)沒有足夠的時間再為高宗做好鋪墊,他的著急也是源于對年月的無奈。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做了一件頗負爭議性的事,那就是逼死大功臣劉洎,這也讓唐太宗背上殺功臣的罵名。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命太子李治在定州監(jiān)國。劉洎被任命為檢校民部尚書,兼任太子左庶子,與高士廉、馬周一同輔佐太子。唐太宗臨行前,囑咐道:“我如今帶兵遠征,讓你輔佐太子,國家的安危都寄托在你身上了?!眲┐鸬溃骸氨菹虏槐貞n慮,大臣有罪,我當立即予以誅罰?!本褪且驗檫@句話,唐太宗認為他狂言妄論,回來后就將他給殺了。這種事發(fā)生在虛心納諫的唐太宗身上顯得有點不可思議,他也因此有了濫殺功臣的罵名。唐太宗真的僅僅因為劉洎言語不當就將他殺死嗎?其實并不然,當初魏征頂撞唐太宗是有名的,唐太宗都沒舍得殺他,他怎么可能因為劉洎的一句失言就將他處死。最主要原因還是政治派別的不同,影響的太子李治的接班。劉洎是魏王李泰忠實的支持者,當時他在朝中身居宰相高位,擁有很大的政治權(quán)利。唐太宗將他處死,只是為了掃除李治繼位的威脅。況且劉洎死后第二年,唐太宗就有為其平反之心,只是迫于群臣壓力才將此事壓下。這更能體現(xiàn)出唐太宗并非誤殺,而是故意殺之,心中有愧才想為其平反。
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命人在驪山頂峰修了翠微宮避暑;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聽取大臣意見,使方士那羅邇娑婆與金飚門造延年之藥;貞觀二十三年,丹藥毒發(fā),唐太宗不治身亡。大興土木修建翠微宮的確是勞民傷財,然而此時已到了貞觀末期,回望貞觀統(tǒng)治,百姓安居樂業(yè),天下太平,文化繁榮昌盛,唐太宗難免對自己的政治感到驕傲。再加上身體每況愈下,這時想要享受生活也是理所當然?;蛟S從政治角度上看,這是不當?shù)淖龇?,但從人性的角度考慮,這種做法也顯得可以理解。至于唐太宗于貞觀二十二年開始服用丹藥,只是對他生命末期的一種掙扎,只是作為人的一種求生欲望??上铺诘纳矸萘钏倪@種做法飽受爭議,或許這就是作為帝王不可改變所要陷入的怪圈。
縱觀唐太宗整個晚年的政治生活,他還是更多的在為太子為李唐做考慮。直至臨終前他仍心懷高宗,他對高宗說:“你于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后,汝當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睙o論對唐太宗的過失如何評價,可以肯定的是,因為有唐太宗的貢獻,才會有唐朝的繁榮巔峰逆,才會有后面的開元盛世,唐朝才能成為當時的世界中心。
【參考文獻】
[1]《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貞觀政要》
作者簡介:許滟紅,泉州師范學院,指導老師:林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