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
摘要:“南木特藏戲”是集道具、服裝、故事、音樂、舞蹈于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表演樣式。其中,舞蹈的巧妙運用在“南木特藏戲”表演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方說烘托舞臺氣氛,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等。本篇論文主要通過挖掘“南木特藏戲”舞蹈表演中的面具藝術、服裝藝術、音樂藝術以律動藝術特征,論述“南木特藏戲”的風格特征。
關鍵詞:“南木特藏戲”;舞蹈;風格特征
一、“南木特藏戲”的概述
“藏戲在藏語里被稱為‘堆噶爾(zlos-gar),衛(wèi)藏和康巴地區(qū)(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地理范圍大致與橫斷山脈重合)民間往往稱為‘阿佳拉姆(a-ca-lha-mo)?!盵1]藏戲在14-15世紀就產(chǎn)生了,是由藏拉堆沃巴拉孜地方的香巴噶舉派高僧湯東杰布開創(chuàng)的。
“南木特”(rnam-thar)本意為傳記,高僧傳。就是記載宗教徒事跡的著作”[2](P1566),在安多地區(qū)多流傳的藏戲劇目,表演的題材一般是以得道高僧或者吐蕃國王為人物原型,歌功頌德,這也是這些劇目被稱為“南木特”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稱呼逐漸的演變成了藏戲的專有稱呼。
二、舞蹈在“南木特藏戲”中的運用
蘇珊·朗格說:“舞蹈是原始生活中最為經(jīng)常的智力活動,它是人類超越自己動物性存在的唯一瞬間對世界的觀照,當宗教思想孕育了‘神化概念時,舞蹈則用符號表現(xiàn)了它”。[4]“南木特”藏戲表演是一種較為復雜的舞臺劇,集道具、服裝、故事、音樂、舞蹈于一體。在“南木特藏戲”的表演中,舞蹈自始至終都貫穿在整個舞臺劇中。
(一)眾人舞蹈狂歡、渲染氣氛
在很多“南木特藏戲”表演中,演員的語言和手勢會直接反應劇情的變化。比方說:若“南木特藏戲中”出現(xiàn)公主出嫁、王子登基或者高僧歸來的喜慶場面時,劇中都會加上激情的舞蹈表演,這些舞蹈一般會用藏族民間舞蹈,像雄沖、多底、馬鈴舞、果諧等。男演員一般動作奔放、幅度較大,女演員的動作則比較輕盈、優(yōu)雅,但是不論男女舞蹈,都會圍城圓圈狀,邊唱邊跳,載歌載舞。
比方說在《松贊干布》這個劇中,主要講述的就是文成公主出嫁的故事。在故事中,當松贊干布向大唐皇帝提親,迎娶文成公主的時候,場上的演員盛裝圍在舞臺中央,群體開始狂歡,渲染出喜氣洋洋的氣氛。
也就是說,像這種運用在舞臺中表演中的群體狂歡的舞蹈形式,主要是為了渲染舞臺氣氛的作用。
(二)推動劇情發(fā)展
隨著“南木特藏戲”的發(fā)展,舞蹈在舞臺表演中將劇情聯(lián)系起來,以此推動整個戲的發(fā)展,這也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一個表現(xiàn)手法。
比方說在在《達巴丹?!愤@出戲中,王子達巴丹保和仙女夏娜一見鐘情,相見后便相談盛歡,忘記了周圍發(fā)生的一切,這時候眾仙女看出來兩人的愛慕之情,就加以勸說兩人進屋交談。此時穿插舞蹈,表現(xiàn)劇情已經(jīng)發(fā)展。接著進屋后的兩人越來越投機,眾仙女再次載歌載舞,標示對二人之間愛的祝賀,這種浪漫美好的畫面利用歌舞表現(xiàn)出來,就表現(xiàn)了劇情的發(fā)展狀況,活躍了舞臺的氣氛。
舞蹈在“南木特藏戲”表演中不知不覺的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符號,從一開始將舞蹈元素融入到“南木特藏戲”表演中后,就顯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如果刪掉“南木特藏戲”中舞蹈表演,那么“南木特藏戲”本來應有的光輝將會不復存在?!耙獙⑽璧竿饣癁椤夏咎夭貞蚬椿陻z魄的藝術力量,取決于舞蹈編導敏銳而豐富的設計觸角,以及對“南木特”藏戲獨特藝術審美的精神思考和詮釋;由此舞蹈元素就更能在‘南木特藏戲的審美流程中,烙上精神層面與文化意義的印記[5]。
(三)烘托劇情
南木特表演中的舞蹈具有烘托劇情的重要作用。薩班·貢噶堅贊的《智者人門》中闡述了藏族民間舞蹈的,并對藏族舞蹈分為九技,分別是嫵媚姿態(tài)、豪邁姿態(tài)、可厭姿態(tài)、兇猛姿態(tài)、可笑姿態(tài)、恐怖姿態(tài)、側(cè)隱姿態(tài)、威武姿態(tài)、溫和姿態(tài),并對這九種技法做了要求,要求舞蹈像詩歌一樣形象生動富有詩意;詩像舞蹈一樣優(yōu)美動人,以情感人。南木特戲劇內(nèi)容以故事性為其主要特點,有歷史故事類、宗教傳說類、鬼靈神話類等,表演時有大的類似史詩性的唱白,而舞蹈正是與這些唱白交相輝映的重要組成。在南木特表演中,有大盤的人物對白和說唱,觀眾不免會產(chǎn)生倦怠感,而具備“九技”的舞蹈的作用之一就是消除觀眾觀看的倦怠,適時的將重要的劇情以各種技法烘托出來,將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通過舞蹈的旁白充分釋放出來,使人類復雜的感情被外在化的處理和延伸,從而使劇情更加立體、更加飽滿和更具整體性的效果。
三、“南木特藏戲”表演中的舞蹈元素
從舞蹈中解讀“南木特藏戲”的風格特征,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
(一)面具
“南木特藏戲”中有正面和反面兩類角色,正面形象主要包括神和獸,反面角色主要包括各種妖魔鬼怪。在傳統(tǒng)的藏戲表演中,都會給這些形象帶上面具,像兇神惡煞的妖魔鬼怪的動作就會特別夸張,神仙和神獸的動作幅度則很小。在現(xiàn)代的“南木特藏戲”表演中,面具的使用不像傳統(tǒng)的藏戲那樣頻繁,主要是通過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動作表演出人物和動物的特征。但也有一些“南木特藏戲”中仍然使用面具藝術來表現(xiàn)劇中角色。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在“南木特藏戲”表演中,像傳統(tǒng)藏戲《文成公主》中松贊干布所戴面具就屬于神仙范疇的面具。因為按照佛教傳說故事,松贊干布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面具有觀音的慈祥、端莊、智慧之相,帽頂有阿彌陀佛的小佛像,表示對阿彌陀佛的頂禮膜拜。在劇中涉及到諸如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形象,比方說:神仙、妖怪、魔鬼、動物等神仙這類人物中的正面人物的時候,動作較之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表演,動作少,動作幅度小,以示其威嚴、祥和、慈悲、法力無邊的特征,表演特點主要在集中在手勢上,右手多采用寺院神佛的塑像手勢,如拇指與食指相接成環(huán)狀,其它三指向上直立拇指與無名指相接成環(huán)狀,其它三指向上直立拇指與中指、無名指相接成環(huán)狀,其它二指向上直立等等。
(二)服飾
“南木特藏戲”的服飾很有特色,表演者的配飾也很別致,一般多用貴重的珠寶和金銀制品,如九眼石、綠松石、珊瑚、琥珀、金銀鉆花耳墜、金銀戒指和安多藏族牧區(qū)常見的金銀胸飾、銀腰帶、“嘎吾”佛龕②等。從服飾方面來說,一般有寺廟服飾、民間服飾、川戲服飾和混合服飾,其中包括冠式、戲鞋、裝飾等,用料和工藝考究,一些王公貴族造型十分華麗。
“南木特藏戲”從產(chǎn)生以來就寓含非常濃厚的宗教意義,是藏傳佛教弘揚佛法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南木特藏戲”最早都是由僧人來演唱,產(chǎn)生于寺院,所以寺廟服飾是很常見的一種服飾,除此之外,像一些歷史題材劇目的服裝都采用古裝,婦女服裝頗為艷麗,珠寶滿頭,國王、官員都采用緞袍,衣服、帽子、靴的配飾一般都用官服為主,從色彩方面來看,演員服飾色彩華麗,而且造型精致,夸張,變幻多姿,從服飾,帽子是可以反映出劇中人物的身份貴賤。現(xiàn)在藏戲的服裝有所改革,會加入一些時裝元素,在色彩和質(zhì)料上講究一些,但也只是嘗試,具體情況,還要考究。
(三)音樂
傳統(tǒng)藏戲表演只在廣場演出,伴奏只用鼓與镲,以人聲為演員幫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藏戲被搬上舞臺,并對唱腔、樂隊等進行了改革,豐富了藏戲音樂的表現(xiàn)力。漢族戲劇、寺院音樂、說唱音樂是“南木特藏戲”的主要音樂形式?!澳夏咎夭貞颉钡拈_場會有笛子、揚琴、龍頭琴、四胡、鼓等樂器伴奏,等到演員出場后,伴奏取消,演員表演。
像伴隨在表演中的說唱音樂,有仲諧、折嘎、嘛瑪尼等數(shù)種,且多由民間藝人和僧人演唱。仲諧意為講故事的歌,有說有唱,流傳甚廣,內(nèi)容多為長篇民間故事或敘事詩,如《格薩爾王傳》、《藏嶺·尼麥貢覺》等。唱腔數(shù)量甚多,大多具有朗誦性特點,結(jié)構(gòu)多為上下句組成的樂段及其變化重復,寺院佛教音樂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無詞的歌頌曲調(diào),“南木特藏戲”在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漢族戲曲的唱法,他們的戲劇無論音樂聲腔、表演形式、發(fā)展行程和所演劇目等,都受到漢族戲曲的影響很大。
(四)動律
在“南木特藏戲”的表演中,演員都是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進行相應的表演,抑揚頓挫,節(jié)奏鮮明,有相應的程式。
藏戲的寬宏嘹亮、清脆甜美的音韻與氣勢恢宏的伴唱相得益彰的成套唱腔,介紹劇情的連珠韻白,著重寫意抒情的戲劇化了的、性格化了的舞蹈,豐富而多姿多態(tài)的表演藝術等,都有著很高的技巧。如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胸腔和腦后音共鳴的運用,注意聲音的控制,節(jié)奏速度的抑揚頓搓和咬字吐音等,并有柔細、高亢、沉雄、粗獷等各類角色不同性格的唱法。特別是藏戲唱腔的特殊裝飾顫音技巧“震谷”,不經(jīng)過特殊的長時期的訓練,是不容易掌握的;伴唱也有多種技法,其中有一種模仿式的多聲部伴唱法,從上到下各聲部依次延遲一定時間,先后陸續(xù)唱出,從而產(chǎn)生一種豐滿而輝煌的音響效果。藏戲的表演難度也比較大,手、眼、身、發(fā)、步,即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一定的程式動作,并要能以美的姿勢和神情表達感情,這些動作要互相配合,形成優(yōu)美的舞蹈身段。在整個演出中,舞蹈身段要與唱腔緊密結(jié)合,大部分的行動都已經(jīng)舞蹈化,大部分的語言都已經(jīng)音樂化,所以藏戲演員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艱苦的訓練。因此在表演藝術上,不僅有與唱腔結(jié)合的戲劇化了的有高度技巧的藏戲舞蹈表演技巧,而且還可以直接穿插民間歌舞、說唱、雜技等和宗教樂舞、講唱及儀式等表演技巧;同時,還有帶著面具著重于肢體的表演,以及不帶著面具以紅、黑、白三種顏色稍作化妝的表演技巧。另外還有豐富多樣的喜劇表演,有丑角插科打諢的、瘋魔鬧劇式的、掌握角色心理細膩傳神的技巧。
四、“南木特藏戲”的風格特征
(一)舞臺表演形式
傳統(tǒng)藏戲不采取舞臺表演形式,一般都是在廣場上表演。此后“南木特藏戲”由于受到內(nèi)地戲劇的影響,采用舞臺表演形式。舞臺是“南木特藏戲”不可缺少的一個條件,表演中普遍采用的是布景介紹環(huán)境,交待出人物活動的場所,表明劇情的發(fā)展狀況。
(二)表演程式嚴格
“南木特藏戲”的演出有嚴格的表演程式,比方說,一部藏戲的時間限制、表演的位置、演員的要求,表演舞臺的布景、道具以及燈光設計等等都有相應的規(guī)定。但在傳統(tǒng)的藏戲中,像燈光、布景、表演時間的規(guī)定沒有要求,按觀眾和演員的興致決定。
(三)面部表情傳神
對演員面部表情的要求也是“南木特藏戲”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在傳統(tǒng)的藏戲中,演員一般都會帶上不同造型的面具,所以觀眾就沒有辦法看到演員的面部表情。但是在“南木特”藏戲中,演員的面具運用相對較少,演員的妝容必須到位,每一個演員都是要化妝的,至于淡妝還是濃妝根據(jù)具體的情況而定,所以這對演員的演技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演員常常以豐富的面部表情來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狀況。
(四)服裝變換多姿
“南木特藏戲”表演中演員的服裝是很大一部分是專業(yè)定制的,這與傳統(tǒng)藏戲服裝的隨意性有很大區(qū)別。在“南木特藏戲”表演中,像劇目中妖魔鬼怪的夸張面具、皇帝、王子的服裝、帽子的風格要根據(jù)劇目中的實際情況而定。在一些民間的劇團中間,表演者可以就地取材將隨處可見的木棍、樹枝、毛皮等一些材料用作服裝道具,道具材料及其簡陋和隨便。
(五)“南木特藏戲”表演中,常常會加入一些民間歌舞表演
特別像劇中出現(xiàn)喜慶、國王登基、迎接賓客時。運用舞蹈達到調(diào)節(jié)觀眾情緒,活躍舞臺氣氛的作用。這也是“南木特藏戲”的一個非常鮮明的民族特點。這一點在傳統(tǒng)的藏戲表演中也是一大特色,“南木特藏戲”將這一特色很好的繼承了下來。
“南木特藏戲”最初只能在廣場上進行表演,此后逐漸吸收漢民族戲的元素,將表演的空間從廣場轉(zhuǎn)向了舞臺,這中間舞蹈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舞蹈和舞臺兩者結(jié)合,共同促進了“南木特藏戲”的進一步發(fā)展。舞臺的現(xiàn)實美、浪漫美以及“亦真亦幻、亦假亦真”的自由靈活的時空觀念,已通過情感的滲透轉(zhuǎn)換到它的基本載體——舞蹈之中。
【注釋】
①桑熱是拉卜楞寺“南木特”藏戲主要活動家,男,生于1936年,7歲入拉卜楞寺,1956年開始戲劇活動,在多部藏戲中扮演角色,擔任指導工作,為美武、美仁、阿木去乎、瑪曲等地的業(yè)余藏戲隊傳授技藝。
②“嘎吾”是由佛龕演變而來得,具有雙重功能,即佩戴裝飾和護身靈物。它形狀不一,外形精雕細刻,美觀醒目,一般由金、銀、銅等金屬打制而成。
【參考文獻】
[1]張怡蓀.藏漢大辭典(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2]《甘南日報》,“南木特”藏戲簡述[N].2004年11月18日,星期四.
[3]曹佳塢.安多南木特藏戲中的舞蹈[J].舞蹈,2007(08)
[4]嘉雍群培.藏族文化藝術[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2007:108
[5]曹佳塢.特殊的審美體現(xiàn)——安多南術特藏戲舞蹈語言元素探析[J].中國戲曲,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