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霞
摘要:我國竹木資源豐富,中國人喜竹愛竹,形成獨特竹文化意識,本文就竹子在使用價值、人文價值、文化意蘊等方面闡述我國被譽為“竹子文明的國度”。
關鍵詞:竹子文明;實用價值;人文價值;文化意蘊
我國竹子分布面積廣大、種類繁多而有著世界竹子看中國之說,因此被譽為“竹子文明的國度”[1]。中國人和竹子已相互依偎生活了數千年,國人喜竹愛竹,竹文化意蘊豐富而獨特。
一、實用價值:衣食住行用,處處竹相連
我國竹類資源豐富,“華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處處竹相連”。中國人從古至今對竹子的開發(fā)和利用極盡所能,無所不及。據考證,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可辨認出“竹”字符號,表明此前竹子已經為人們研究和利用。“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彈歌》)這首民歌反映了原始社會刀耕火種時代古人狩獵將竹竿截斷,制成彈弓獵取的過程。商代竹子已廣泛使用,如竹筆和竹簡,特別是竹簡,在紙張沒有大量使用之前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記載中國文字和文化的重要載體。紙張大量使用后,竹子又是重要的造紙原料,《天工開物》就詳細記載了竹子造紙的過程。在傳播和發(fā)展中國文化中竹子功不可沒。晉代《竹譜》一書,記載了竹的種類和栽培歷史,以及三十多種竹子的具體用途。
衣:竹子對中國人的衣飾起源和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秦漢時就出現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和竹傘。當今竹纖維衣物制品作為天然纖維成為人們喜歡的一種集健康、環(huán)保和美觀于一體的新型健康服裝。
食:《詩經》載“加豆之實,筍菹魚醢”、“其籟伊何,惟筍及蒲”等詩句,表明食用竹筍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竹蓀營養(yǎng)豐富,滋味鮮美,還被列為“草八珍”之一。少量竹子開花結成的竹米,《本草綱目》曾載:“竹米,通神明,輕身益氣”,被譽為“綠色食品之貴族”。竹葉含三萜類物質、蘆竹素、白芳素等,具有清熱利尿,清涼解暑作用。竹茹、竹瀝、竹黃、竹蓀,都是療疾效果顯著的藥用材料。人們又研發(fā)了竹飲料、竹子酒和竹子醋,竹子食用開辟了很多新領域。
住:小到竹簽、竹筷,笤帚,大到竹簾、竹席、竹床、竹桌、竹椅,竹柜等等,竹制品在百姓生活中應用極為廣泛。古人用竹子搭建房屋和茅舍,建造竹樓居住,著名的有漢代甘泉宮竹宮、宋代黃岡竹樓。人們還常用竹子做圍籬墻垣,防御盜寇,注重發(fā)揮竹子的防護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當今人們利用現代工藝把竹木打碎復合壓制成竹門、竹木地板,竹木家具,竹子成為重要的綠色環(huán)保建筑裝飾材料。
行:古代交通運行工具和設施的起源與發(fā)展,均與竹子有極密切的關系,古人取竹制造竹車、竹筏和船以及橋梁工程,創(chuàng)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許多第一例,對世界交通工具和設施的發(fā)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正如蘇軾說:“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p>
二、人文價值: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間
古人注重修身養(yǎng)德和人格培養(yǎng),文學創(chuàng)作上喜歡比德于物,把自然事物的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聯系,如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因為歲寒而不凋把它們比德于君子,寓以正直長青之意,表達景仰之情。又如梅、蘭、菊、竹被譽為“四君子”,與梅同疏、與蘭同芳、與竹同謙、與菊同野,點出了不同的花具有不同的德行情性。這種復雜而巧妙的象征比喻手法,使表達蘊藉而且生動,寄寓了深刻的人文意蘊。
正因如此,竹子在中國人眼中不再是一種平凡的植物,常作為人格力量和人格理想的象征,構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象,它成了虛心、正直、高潔、堅忍不拔等君子象征。白居易《養(yǎng)竹記》曰:“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性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jié)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jié),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鼻宕嵃鍢颉吨袷瘓D軸》題云:“蓋竹之體,勁瘦孤高,枝枝傲雪,節(jié)節(jié)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氣凌云,不為俗屈?!氨憩F了竹子的孤高、堅韌、灑脫的情懷,“竹勁”、“堅多節(jié)”等竹品也成了他自己人格的象征。
“竹未出土之前便有節(jié),待到凌云總虛心",竹子中空有節(jié)常被人引申為節(jié)義、氣節(jié)等意義,儒家文化注重培養(yǎng)文人的人格和氣節(jié),西漢蘇武手持竹節(jié)出使匈奴,十九年歷盡艱辛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始終不棄,捍衛(wèi)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竹子凌霜傲雪四季常青,不屈自然惡劣環(huán)境,北宋官員王禹偁直言進諫,不屈于權貴,被貶黃州,撰文《黃州新建小竹樓記》,黃岡竹樓成了他潔身自好的人格和高遠情志的載體,有著濃郁竹子情結的中國古代文人正是借竹表現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節(jié)操。
三、文化意蘊:詩詞書畫卷,卷卷有竹篇
文學方面:竹文化源遠流長,輝煌燦爛。贊美竹的詩歌和文章不計其數,如謝朓《詠竹》“窗前一叢竹,清翠獨言奇。南條交北葉,新筍雜故枝。月光疏已密,風聲起復垂。青扈飛不礙,黃口獨相窺。但恨從風籜,根株長相離?!北磉_了對竹子的無限贊美之情。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薄耙磺芯罢Z皆情語”[2],描繪了清幽、恬淡閑適之境,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應之美。蘇軾詩云:“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盵3]表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脫俗的雅趣。
繪畫方面:古往今來不少書畫家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留下了大量畫竹的佳作,為竹文化平添了藝術光彩。五代之后畫竹漸成風氣,如五代的徐熙善畫竹,他的《雪竹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北宋文同善畫墨竹,開創(chuàng)了“湖州竹派”,被后人奉為墨竹宗師。蘇軾一生愛竹,與文同為好友,常切磋畫藝,他總結出了“畫竹必先成竹于胸”的繪畫理論,為許多墨竹畫家所趨尚遵循。元代趙孟頫墨竹枝葉分披,清逸瀟灑之姿為人稱頌。清代鄭板橋癡竹迷竹,指竹作詩,寫竹入畫,詠竹言志,畫竹傳情。他畫《竹石圖》 并題詩“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奔荣澝乐褡宇B強執(zhí)著的品質,又表達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
園林藝術方面:中國竹文化意蘊深厚,對竹子造景的產生和發(fā)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竹子造景的園林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北魏時洛陽官場眾多私家園林,相繼呈現了“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的景象。唐宋時期我國竹子園中造景進入了鼎盛時期,王維的“輞川別業(yè)”,杜工部的“成都草堂”、蘇軾的“東坡園”等為后人所熟知。明清時期拙政園“梧竹幽居”、“竹徑通幽”、“竹廊扶翠”等園林藝術為多數園林借鑒,清圓明園“天然畫圖”,以萬竿翠竹作為其中“五福堂”造景,呈現出“竿竿清欲滴,個個結生涼”的竹園景象?,F代園林充分借鑒古典園林竹子造景的藝術手法,并巧妙運用竹文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由此可見,竹子在我們中國無論是物質利用層面或者是精神文化意蘊層面都發(fā)揮了極大作用,我們國家無愧為“竹子文明的故鄉(xiāng)”、“竹子文明的國度”。
【參考文獻】
[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2]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3.
[3]蘇軾.蘇軾詩文:鑒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