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茫
[摘 要]《莊子》所倡導的“無為而治”管理方法在當前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熠熠生輝。而當中體現(xiàn)的“公平”公共行政價值觀,莊子對公平、平等有著獨到的見解與闡釋。其公共行政價值尺度與公共行政價值體系中的公平價值尺度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與一致性,最終殊途同歸,都是以和諧觀作為最終的訴求與目標。
[關鍵詞]莊子;公平;公共行政價值;衡量尺度;和諧觀
[中圖分類號]D6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12 — 0066 — 03
一、緒論
莊子是道家學派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亦集中體現(xiàn)了道家倡導的各中思想及價值取向。由《莊子》中得以顯現(xiàn)以“自然”為管理宗旨和以“無為”為治理方法的思想。其中具體的更有,“鯤”化為“鵬”倡導的人自我超越精神、“宥天下”和“無為而治”到“模糊管理”的順其自然管理方法、“以恬養(yǎng)知”至“綠色管理”的和諧發(fā)展觀等觀念。其中不乏學者對莊子的管理思想進行深入研究,有從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方面視角加以研究的,也有從莊子的管理哲學視角來研究。除此之外,莊子的公平、平等觀念也受到了學者的爭相研究,大多學者是從齊物論出發(fā),來探討莊子所倡導的公平觀念。學者王富仁在《莊子的平等觀》一文中說道,莊子所說的“齊”是各種不同的“物個體”和各種不同的思想學說在存在意義上的“平等”,這也即是以不齊而齊之的衡量標準,來使萬物達到平等的狀態(tài)中〔1〕。學者馬作武在《莊子平等、自由觀發(fā)微》一文中提出,莊子的道論顛覆了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是從人性的自然性出發(fā)的,而各種社會規(guī)范其實都是對人性的桎梏,人人平等不僅是自然所賦,也是人性本質(zhì)的要求,這也是中國古代個人意識覺醒的標志〔2〕。學者陳紅映在《莊子平等思想解說》中認為,莊子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中最早具有自由意識和平等意識的思想家,“等貴賤,齊是非”體現(xiàn)了莊子平等思想的兩個側面〔3〕。大多學者都是深入研究莊子的平等思想,卻鮮有學者把莊子的平等觀念與西方公共行政中的公平價值進行相關性研究。在公共行政價值體系中的“公平”與莊子所倡導的“公平”異曲同工,“平等”的本質(zhì)也是以個體內(nèi)在的需求作為衡量尺度,最終公平的價值實現(xiàn)目標也都是實現(xiàn)人性完善與和諧發(fā)展?!疤烊撕弦弧钡睦砟罡桥c公共行政價值所追求的目的性價值,與“和諧觀”存在很大的一致性。莊子倡導的中國古代管理思想與公共行政學兩個學科的相關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以及現(xiàn)實意義。本文選擇《莊子》與公共行政價值的相關性研究對象是其中的“公平”價值,從兩者的區(qū)別出發(fā),研究其內(nèi)在的一致性,最終得出二者終極追求歸于“和諧觀”的結論。
二、《莊子》中的“公平”及其公共行政價值尺度
(1)《莊子》的“公平”行政價值內(nèi)涵
莊子的著作與思想當中,不乏對公平、平等價值的認識,在《莊子》的《齊物論》當中得以體現(xiàn)。而莊子的這種“公平”行政價值觀,是源于其道法自然的推崇觀念。莊子和道家都推崇自然為萬物運行的宗旨,建議以“無為”的方式方法來進行管理和實踐活動,世間萬物都處于一種順其自然和素樸的狀態(tài)?!肚f子·馬蹄》中說道:“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孫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撲?!?〕100”莊子指出儒家所倡導的禮樂仁義,皆是自然素樸狀態(tài)分化的產(chǎn)物。處在分化狀態(tài)中的君子和小人、仁義與不仁義,都是對立統(tǒng)一著,相互依存著的。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下,人類精神的發(fā)展需要與管理,不是依靠儒家的禮治,更不是法家的法治,而是向一種自然素樸的狀態(tài)最終回歸。
莊子認為,管理者應該在處理公平問題過程中具備“以不齊齊之”的思維,他不贊同管理者“以一言蔽之”的價值判斷。莊子的“公平”行政價值觀中主要的平等價值在于,最合理的標準是能夠囊括所有個體的需要。真正公平的行政價值,不是以個人的偏好或者單一的一個標準來判斷的,是沒有單一標準的,也便是莊子所說的“以不齊齊之”。莊子所倡導的這種“公平”行政價值觀,在樸素自然的基礎之上,闡述了個體標準的相對性和有限性。單一的標準是無法做到真正的平等和公平,只有“以不齊齊之”,用自我超越的思維來看待這一問題,才能在相對性和有限性的矛盾中順應變化的進程,最終實現(xiàn)各成其事的作用。
(2)《莊子》中“公平”的衡量尺度
對于公平、平等的衡量,莊子有著獨到見解。他認為,個體自身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個體相互之間也無法替代彼此。《莊子·駢拇》中有云,“被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94”當中說道“至正”,他認為衡量事物最公平的尺度就是來源與“個體自身”。個體內(nèi)在的規(guī)定性與個性決定了事物不能以單一的價值尺度來裁量,只有根據(jù)個體自身的特性來設定標準,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一切用外在尺度來作為判定公平的標準的,都將會破壞個體自身的自然性,一如《莊子?駢拇》所說:“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4〕94”無論是鳧脛還是鶴脛,短或者長的標準都是相較自身而言,一旦用他人的標準來作為判斷標準,最終的結果皆不是“憂”就是“悲”。莊子認為公平的衡量尺度,便是“個體自身”,只有根據(jù)個體內(nèi)在的特性而設定的價值尺度,才能作為“公平”最為普遍、有效和永恒的價值尺度,也就是達到“常然”。莊子駢拇中形象描述了常然,“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部以規(guī),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94”這種常然的狀態(tài)也就是要依據(jù)事物本身的個性,使萬物千差萬別的狀態(tài)自然統(tǒng)一起來,最終達到永恒的“公平”與“和諧”狀態(tài)。
《莊子》中體現(xiàn)的“公平”公共行政價值,其獨特主要在于其思想中對于自然狀態(tài)的尊崇。在道法自然的這種狀態(tài)下,衡量尺度可想而知,更是有別于在“百家爭鳴”時期的其他學派。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莊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獨樹一幟,倡導管理者找到一種全新的、超然的管理方法,使“無為而為之”、以“不齊齊之”,把個體自身作為公平的標準。這一“公平”價值尺度,對于當下的公共行政而言,依然受用。
三、“公平”的公共行政價值及其衡量尺度
(1)公共行政價值中的“公平”價值內(nèi)涵
公共行政價值系統(tǒng)的研究,是伴隨著西方政治學及行政學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公共行政價值的研究和發(fā)展,分別經(jīng)歷了:傳統(tǒng)行政學時期、新公共行政學時期、新公共管理時期和新公共服務這四大階段。包括“效率”、“公平”、“正義”、“責任”、“經(jīng)濟”、“民主”、“公共利益”等公共行政價值。這四個階段所倡導的價值要素,構成了公共行政價值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則分成了兩大類價值,一類是工具性價值、另一類是目的性價值。工具性價值是實現(xiàn)目的性價值的手段,而以“公平”、“正義”、“民主”、“責任”、“效率”等為核心的價值要素都是屬于工具性價值,是實現(xiàn)“公共利益”這一目的性價值的手段。
“公平”價值是新公共行政時期提出的,也是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徑。實現(xiàn)社會公平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使得公眾都能均等地實現(xiàn)自身的利益。從“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目標來看,馬克思所說的人類發(fā)展最終價值目標是,“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zhì)”〔5〕。從公共利益的目標出發(fā),可以看出“公平”價值的實現(xiàn)是這一目標實現(xiàn)的必然途徑,在實現(xiàn)人人公平的基礎上,才能最終實現(xiàn)用完整的方式來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zhì)。如若人的公平價值尚不能實現(xiàn),公眾利益的實現(xiàn)也就成了“南柯一夢”。
(2)公共行政價值中“公平”的衡量尺度
“公平”價值,從概念著手而言,是人在社會群體當中對自身的社會關系的一種合理性要求,也是在不同的制度下、不同行為下對社會關系產(chǎn)生的一種價值判斷。在公共行政價值中,“公平”的衡量尺度及核心是“平等”。平等也包括了機會平等、過程公正和結果公平這三方面的內(nèi)容。具體的作為公共行政價值,就是公共行政主體以政策和制度的方式來調(diào)配社會群體中的權利與利益,是個人的基本需求與利益得到滿足,確保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
如何使公眾享有其該有的權利,“平等”的尺度標準也是學者關注的研究問題。學者卓澤淵的觀點是,“價值是客體對于公共行政價值主體需要的滿足和主體關于客體的絕對超越指向兩個方面?!?〕”表明了公共行政價值是公共行政價值客體對公共行政價值主體需要的滿足。公共行政價值,是由公共行政價值客體滿足公共行政價值主體需要生成。公共行政價值客體在公共行政范疇內(nèi)主要指的是,公共行政的行為和活動,而這種行為和活動的本質(zhì)其實是公共權力的運行過程。公共行政價值主體在公共行政范疇內(nèi)指的是,對公共行政主體所從事的國家和社會公共事物的管理活動有所期待,從而滿足自身需求的社會群體和個體,也就是社會公眾?!肮健钡暮饬砍叨取捌降取保渑袛鄻藴示褪鞘欠駶M足社會公眾的需要。以滿足社會公眾的公眾利益和需求為標準,既是“公平”公共行政價值的衡量標準,也是“公平”價值追求的終極目標。在公共行政價值體系當中,行政客體屬性與功能是公共行政價值形成的客觀基礎。而公共行政價值客體其本身卻無法成為衡量公共行政價值的尺度,衡量尺度只能是公共行政價值主體的需要。因此,“公平”這一公共行政價值的發(fā)展,是需要以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而作為發(fā)展標準和前提的,平等的標準即是社會公眾的需要得到滿足。
四、《莊子》與公共行政價值“公平”價值尺度的相關性
(1)兩者“公平”價值尺度的相關性
莊子的思想和著作,是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之下產(chǎn)生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儒家、墨家、法家等學派對是非對錯的執(zhí)著,對人與人的地位有著明確的區(qū)分,他更強調(diào)的是一種“平等”的價值觀,與西方公共行政學所倡導的“公平”價值內(nèi)在一致。莊子的公平價值主要是在《齊物論》中得到體現(xiàn)。莊子從“道”作為出發(fā)點,齊同天下言論,是非兩行。莊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其不同的特點,萬物皆“不齊”。在此基礎上,如何使得“不齊”的萬物“齊之”,莊子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只有在精神世界中,通過精神主體的力量,也就是主體心靈的絕對自由,才能達到“萬物齊一”。在《齊物論》中,通篇闡述的就是這個問題,使“不齊”“齊之”。其中,“不齊”的是“物”,“齊”的是“道”。在此論點上,莊子為他的平等觀提出了兩個假設:一是,萬物平等的認識觀是基于“道”的基礎之上,即“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二是,“彼此是非”的辯證邏輯思維方式得到了“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的結論。莊子的公平價值觀,強調(diào)了事物存在差異的客觀性,而公平的價值尺度正是由“個體的內(nèi)在需求”來衡量的。齊物論中有兩個著名的寓言:一是“三籟”,闡述的是事物差異存在的客觀性和永恒性;二是“正處”、“正色”、“正味”之辯,闡述的是人為價值標準的時期延續(xù)性。這兩個寓言也表達了莊子一種“超然”的公平價值觀,把對精神的超越、對世間萬物的同情心與寬容視作“公平”的理想形態(tài),即“吾喪我”、“心齋”。首位在現(xiàn)代意義上來闡述《莊子》公平、平等觀念的學者是章太炎,他在莊子思想的解讀中提出了個體個性和差異的價值只有在尊重個體差異層面上來實現(xiàn)平等,這樣才是真正的平等,只有尊重個體內(nèi)在的差異性,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
莊子的公平價值觀,以個體自身內(nèi)在的差異性為衡量尺度,這與公共行政價值中的“公平”價值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諸多觀點在公共行政價值體系的兩大類別“工具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一致。公共行政價值體系當中通過民主、公平、正義、責任等多重工具性價值來作為實現(xiàn)目的性價值的手段?!肮健痹诠残姓r值體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公共行政當中“公平”的核心價值尺度是“平等”。公平是人在社會關系中的合理性要求,其核心是平等。在公共行政價值中,這種平等的社會關系則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群體間平等的權利和利益的分配,滿足個體的生存發(fā)展需要,保障其享有平等的權益。其最終的衡量尺度也是以“個體需求”為標準,最終為實現(xiàn)的也是目的性價值——公共利益,與莊子平等觀念不謀而合。公平價值是公共行政價值體系中的工具性價值,是實現(xiàn)目的性價值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必然途徑。只有在滿足公共行政主體的社會關系公平性的基礎之上,把行政主體的需要作為公平價值的衡量尺度,才能在行政主體需求的變化發(fā)展中,不斷完善客體促進其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公共利益。莊子的公平價值觀是以“道”為基礎,以尊重個體差異性與滿足個體自身需求為衡量價值尺度的,而在公共行政價值中的“公平”價值中其以平等為核心并以滿足行政價值主體的需要為標準,這兩者的內(nèi)在是相關與一致的。都是以個體的需求作為衡量標準,最終以實現(xiàn)公共利益,達到“萬物齊一”的理想為目標。
(2)殊途同歸——和諧觀
莊子中的公平觀與公共行政價值中的公平,兩者的歸屬范疇不同,分屬中國與西方。這兩者所倡導的公平價值觀念,最終的追求和倡導的卻同樣都是“和諧觀”,殊途同歸。莊子的思想理念中,始終是以“道”作為基礎,推崇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其中包括“天和”,即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統(tǒng)一;“人和”,即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社會關系;“心和”,即人的內(nèi)心世界與宇宙萬物的一種融合狀態(tài)?!肚f子·則陽》中說道:“萬物殊理道不私”,滲透了“天和”的和諧觀,在這里莊子說道萬物都有其特殊的個性然而最終都是歸于“道”,人于自然是相互平等的,和諧統(tǒng)一,人與自然應該以平等和諧的方式進行共處,即莊子在公平價值觀基礎上所倡導的“和諧觀”的起點?!叭撕汀眲t是莊子倡導的“和諧觀”實現(xiàn)的媒介,莊子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他認為人與人的關系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自得其樂的和諧狀態(tài),只有人與人在社會中有著和諧的關系,才能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和諧理想狀態(tài)?!靶暮汀眲t是莊子倡導的“和諧觀”的終極追求,莊子在其著作中描繪了“莊周夢蝶”的典故,通過人的沉思與冥想,和宇宙萬物相融合。最終是莊周化成蝶還是蝶化成莊周,不得而知,卻說明了宇宙萬物通過心靈的體驗是可以達到這種和諧相融的狀態(tài)的,這也就是莊子的終極追求,也是他和諧觀的最終訴求。足以見得,莊子的公平觀最終是歸于和諧觀的,公共行政價值體系中的公平價值也如是。作為工具性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平是實現(xiàn)目的性價值的工具與手段。目的性價值是公共行政價值體系的終極實現(xiàn)目標,是為了最終實現(xiàn)公共利益,人性完善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兩個方面。和諧觀,則是公共行政價值由工具性價值上升至目的性價值高度的一種理性追求。這種和諧觀則包括了人性完善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兩方面追求目標,其中的人性完善主要追求的是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狀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主要追求的是人于自然的關系和諧統(tǒng)一,這與莊子所倡導的“人和”、“天和”是一致的。而和諧觀,則正是莊子公平觀與公共行政公平價值共同的最終訴求。
五、總結
《莊子》中滲透著許多管理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瑰寶,至今仍然發(fā)揮著經(jīng)世致用的作用。其中倡導的公平、平等價值觀念與公共行政價值體系中的“公平”價值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莊子的公平觀是以個體自身為衡量價值尺度得,以尊重個體差異性為基礎,以滿足個體需求為目標。公共行政體系中的“公平”價值則是以平等為核心,以滿足行政價值主體的需要為目標。兩者的公平價值衡量尺度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兩者殊途卻同歸,最終的訴求都是“和諧觀”,都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探究,倡導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實現(xiàn)莊子的“萬物和一”的終極目標,以及公共行政價值的終極價值。
〔參 考 文 獻〕
〔1〕王富仁.莊子的平等觀〔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06).
〔2〕馬作武.莊子、平等、自由觀發(fā)微〔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3〕陳映紅.莊子平等思想解說〔J〕.思想戰(zhàn)線,1992,(06).
〔4〕楊柳橋.莊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6〕卓澤淵.法的價值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