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并稱為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為了一睹麥積山石窟的真容,去年暑假,吳老師第一次來到了甘肅。地處甘肅東南部的天水是甘肅省一個寧靜優(yōu)美的城市,得名于“天河注水”的傳說,古名秦州。盛夏時節(jié),這里卻已有了絲絲涼意。
麥積山石窟距離天水市30多千米,進入景區(qū),郭沫若先生題名的匾額“麥積山”格外引人注目,這里山川幽靜,景色秀麗。麥積山石窟所處的山體十分別致,山形陡直,突兀挺拔,酷似農(nóng)村秋收后堆砌的麥垛,據(jù)說麥積山因此而得名。站在山下向上望,陡峭壁立的巖壁間佛龕密布,造像萬千,凌空修建在佛龕外側(cè)的棧道如一條條長龍在云中盤繞穿梭,大大小小、造型各異的佛龕令人目不暇接。眼前的一切,仿佛是一個開鑿在絕壁上的佛國。
麥積山石窟的開鑿歷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十六國后秦時期,保存了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特點的各類雕塑7800余座,壁畫1000多平方米,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被現(xiàn)今許多專家、學者譽為“東方雕塑博物館”。石窟的棧道凌空架設(shè)在懸崖絕壁上,走起來很是驚險。相傳在明朝,秦州有個州官,被精美的佛像和壁畫所打動,沿棧道層層攀援,可是當他站穩(wěn)定睛向下觀看,只見懸崖陡立,頓時雙腿發(fā)軟,說什么也不敢邁步了。沒有辦法,眾衙役只得火速請石匠連夜開工,用了三天三夜鑿開了一個小洞,已嚇得半死的州官這才從洞里爬了過來。后來,人們對那小洞又進行了開鑿擴大,使游人低一下頭就可以通過了。這里還有難得的兩方題刻,一方上書“麥積奇觀”,為明萬歷年間河南??h人赫瀛所書,落款為“天雄赫瀛”,因為河南浚縣和天水在唐代歷史上都曾劃歸“天雄軍”節(jié)度使管轄,所以題刻落款有“天雄”二字;另一方則書“是無等等”,出自《般若多羅密多心經(jīng)》,用意是在教化人們對待榮辱得失要有一種豁達超然的思想境界,是明末清初反清復(fù)明志士王了望所書。
“菩提場”匾懸于七佛閣上,為明代木質(zhì)刻制,未落書者姓名。
麥積山腳下有一寺,名瑞應(yīng)寺。寺始建于東晉,略早于麥積山石窟。寺門為木牌坊門,上有馮國瑞書“瑞應(yīng)寺”匾額。馮國瑞是天水著名學者,建國后曾任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兩邊有1944年羅家倫來天水游麥積山時為寺僧撰書的“行徑千折水,來看六朝山”的楹聯(lián)。羅家倫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民國年間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校長之職。南京大學今天的校訓(xùn)“誠、樸、雄、偉”,就是由羅家倫提出。這里碑刻中著名的還有《于右任麥積山聯(lián)碑》,刻有于右任先生“藝并莫高窟,文傳庾子山”草書,1993年由馮國璘捐資立碑。馮國璘,馮國瑞胞弟,時任于右任秘書。
(吳勇,江蘇省書協(xié)理事,江蘇省直書協(xié)副主席,江蘇省硬筆書協(xié)副主席,南京林業(yè)大學化工學院黨委書記、書法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