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寶應縣城北初級中學 朱立業(yè)
題相似法不同
——由幾道中考題解法談起
☉江蘇省寶應縣城北初級中學 朱立業(yè)
最值問題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命題者的精心雕琢使近幾年中考試卷涌現(xiàn)出一批創(chuàng)意新穎的試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線段”型最值問題,筆者把它們歸納成幾種類型,探究解決最值問題的方法,以饗讀者.
圖1
例1(2012·萊蕪)如圖1,在△ABC中,AB=AC=5,BC=6,若點P在邊AC上移動,則BP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分析及簡解:點B為定點,P為動點,根據垂線段最短,當BP⊥AC時,BP有最小值.過點A作AD⊥BC于點D.因為AB=AC=5,BC=6,所以BD=3,AD=4.根據AD·BC= BP·AC,得到4×6=5BP,解得BP=,即BP的最小值是
圖2
【評注】應用“垂線段最短”是解決“一動點+一定點”型最基本的方法.
例2(2014·成都)如圖2,在邊長為2的菱形ABCD中,∠A=60°,M是AD邊的中點,N是AB邊上一動點,將△AMN沿MN所在的直線翻折得到△A′MN,連接A′C,則A′C的長度的最小值是______.
分析及簡解:連接MC,則MA′、MC都為定值,且MC的位置確定,A′C≥MC-MA′,等號僅當點A′落在MC上時成立,此時可求出A′C的長度的最小值.
過點M作MF⊥DC于點F.
【評注】例2難度很大,直接求解無路可尋,通過構造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僅當三點共線時第三邊取得最小值,這是求“一動點+一定點”型最值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
例3(2012·揚州)如圖3,線段AB的長為2,C為AB上一個動點,分別以AC、BC為斜邊在AB的同側作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和BCE,那么DE的長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圖3
分析及簡解:點D、E都是動點,直接求DE的長的最小值有困難,設法轉化為“一動點+一定點”型最值問題.延長AD、BE交于點G(為定點),則四邊形GDCE為矩形,DE=CG,只需求出CG的最小值即可,顯然,當GC⊥AB時,GC最小,且故DE的最小值為1.
圖4
例4(2013·咸寧)如圖4,在Rt△AOB中,OA=OB,⊙O的半徑為1,點P是AB邊上的動點,過點P作⊙O的一條切線PQ(點Q為切點),則切線PQ的最小值為_______.
分析及簡解:首先連接OP、OQ,根據勾股定理知PQ2=OP2-OQ2,O為定點,P為動點,可得當OP⊥AB時,線段OP最短,從而線段PQ最短,然后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得答案.
由PQ是⊙O的切線,得OQ⊥PQ.
根據勾股定理知PQ2=OP2-OQ2.
則當PO⊥AB時,線段PQ最短.
【評注】對于“兩動點”型最值問題,一般可通過等量代換轉化為“一動點+一定點”型最值問題,再利用“垂線段最短”求解.
例5(2014·宿遷)如圖5,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2,點E為邊BC的中點,點P在對角線BD上移動,則PE+PC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圖5
分析及簡解:點E、C是定點,P為動點,且E、C在BD的同側,求PE+PC的最小值是一個基本圖形與常見問題,一般用對稱法求解.由點C關于BD的對稱點為點A,得PE+PC=PE+AP.
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可得AE就是AP+PE的最小值,由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2,E是BC邊的中點,得BE=
例6(2014·莆田)如圖6,菱形ABCD的邊長為4,∠BAD=120°,點E是AB的中點,點F是AC上的一動點,則EF+BF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圖6
分析及簡解:點B、E是直線AC同側的兩個定點,點F是AC上的一動點,求EF+BF的最小值是一個基本圖形與常見問題,一般用對稱法求解,注意到點B與點D關于AC對稱,所以連接BD、DE.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DE與AC的交點就是點F的位置,DE就是最小值.作DH⊥BA交AB的延長線于H.
在△ABD中,AD=AB,∠DAB=120°,則∠HAD=60°.又DH⊥AB,
【評注】“一動點+兩定點”型最值問題,與課本上的一個基本圖形密切相關,一般用對稱法求解,是各地中考試卷最??嫉淖钪祮栴}.
例7(2012·鄂州)如圖7,在銳角三角形ABC中,BC=,∠ABC=45°,BD平分∠ABC,M、N分別是BD、BC上的動點,則CM+MN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圖7
分析及簡解:點C是定點,而M、N都是動點,可設法`利用BD平分∠ABC,得到MN關于BD的對稱線段.
在BA上截取BE=BN,連接EM.由∠ABC的平分線交AC于點D,得∠EBM=∠NBM.在△AME與△AMN中,BE=BN,∠EBM=∠NBM,BM=BM,則△BME≌△BMN(SAS),則ME=MN.
CM+MN=CM+ME≥CE.
當CE⊥AB時,CE取得最小值,從而CM+MN有最小值.
圖8
例8(2014·盤錦)如圖8,已知△ABC中,∠ACB=90°,AC= 20,CB=10,D、E分別是AC、AB上兩點,求ED+EC的最小值.
分析及簡解:點C是定點,而D、E都是動點,先設法找到CE關于AB的對稱線段EG,轉化為求EG+DE的最小值,這只需點G、E、D三點共線,且GD⊥AC時,GD最小,從而求得ED+EC的最小值.
作點C關于AB的對稱點G,CG交AB于點M,作GH⊥AC于H,則GH就是所求的最小值.
【評注】“兩動點+一定點”型最值問題難度較大,一般可先將一條線段用關于某條直線的對稱線段代換,轉化為“三點共線”,再利用“垂線段最短”求解.
例9(2012·臺州)如圖9,菱形ABCD中,AB=2,∠A=120°,點P、Q、K分別為線段BC、CD、BD上的任意一點,則PK+QK的最小值為()
圖9
分析及簡解:點P、Q、K均為動點,可先作點P關于直線BD的對稱點P′,連接P′K、P′Q,則P′K=PK,于是PK+ QK=P′K+QK≥P′Q,等號僅當點K落在P′Q上時成立,作QH⊥AB于H,則P′Q≥QH,即QH為所求最小值.
由四邊形ABCD是菱形,得AD∥BC.又∠A=120°,則∠ABD=180°-∠A=180°-120°=60°.
例10(2014·無錫)如圖10,菱形ABCD中,∠A=60°,AB= 3,⊙A、⊙B的半徑分別為2和1,P、E、F分別是邊CD、⊙A和⊙B上的動點,則PE+PF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圖10
分析及簡解:連接BF、AE,則BF=1,AE=2,將求“PE+ PF的最小值”轉化為求“PA+PB的最小值”,這就轉化為“兩定點+一動點”型問題.作點A關于CD的對稱點A′,連接A′B,交直線CD于點P,則點P與D重合,PA+PB的最小值就是A′B的長.
易知∠BAA′=90°,∠A′=30°,所以A′B=2AB=6,即PA+PB的最小值為6,于是PE+PF的最小值為6-3=3.
【評注】例9、例10都是“三動點”型最值問題,例9是轉化為“三點共線”,再利用“垂線段最短”求解;例10是轉化為“三點共線”,再利用對稱法求解.
感悟:波利亞說:“數學問題的解決僅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題的反思與回顧.”幾何最值問題,數學課程標準未直接提及,教材中更是難見一道習題,然而,各地中考試卷卻賦予了幾何最值新的活力,精品試題層出不窮,有效地考查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此類問題,需要用運動與變化的眼光去研究和觀察圖形,把握運動中的不變量,針對題目的特點,合理地利用“垂線段最短”“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等原理和基本圖形,將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常見問題,當然上述類型中的解法不是孤立的,有時一道題用幾種方法求解都能奏效,而有時一道題卻需要同時用幾個方法才能解決,個中滋味,只有悉心體會,在解題中學習解題,才能實現(xiàn)解題的智慧托舉.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