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州
(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江蘇 蘇州 215100)
1986 年美國學者Shulman 提出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學科教學知識,以下稱PCK)的概念,指出學科教學知識(PCK)包含于學科知識之中,是一種屬于教學的知識,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合學科與教學知識而形成的知識。1987 年他闡述了教學知識的結構問題,認為學科內容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學科教學知識、關于學生及其特征的知識、教育情境知識等七類知識構成了教學知識的基礎。[1]PCK 理論使得教師的知識內涵發(fā)生了變化,使教學知識由“學科知識+教育知識”演變成“學科知識+教育知識+學科教學知識”。1993 年Cochran 等人[2]提出了學科教學知識的四個方面要素,即學科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關于學生的知識和關于學習情境的知識。1995 年美國全國教師教育評價委員會指出,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專業(yè)知識的核心,是最重要而最有用的成分,也是教師專業(yè)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PCK 理論引入我國后,一些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朱曉燕[3]對PCK 作了綜述性述評,闡述了PCK 的背景、要素和模式;楊銀玲[4]情感維度論述PCK 的內涵;謝賽和胡惠閔等人[5]探討PCK 對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師發(fā)展的作用;梁永平[6]及王玉萍[1]探討各學科教師PCK 結構及其構建以及發(fā)展路徑;董濤[7]從課堂教學視角探究PCK 對教學過程的影響;吳朋等人[8]從課程角度討論PCK 的結構框架;王玉萍[9]利用PCK 理論重新解讀英語反思性教學。資料顯示,國內相關研究成果中,把PCK 應用于(外語)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文獻很少。本文將概述外語課堂教學設計內涵,論述PCK 理論對外語課堂教學設計的價值,評析根據(jù)PCK 理論設計的外語課堂教學案例。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是指把學習和教學原理轉化成對于教學材料、活動、信息資源和評價的規(guī)劃這一系統(tǒng)的、反思性過程。[10]自20 世紀50 年代起,教學設計經(jīng)歷了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到教學設計自動化的發(fā)展。教學設計主要是依據(jù)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的基本原理,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為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計劃安排的過程。從課堂教學實踐角度看,教學設計應當基于現(xiàn)代學習理論,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師要進行學習需求分析,然后進行設計教學目標、安排教學過程、選用教學策略、利用教學技術等一系列教學準備。[11]具體到實現(xiàn)某一周期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設計,則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基于某種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制定課堂規(guī)劃流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教學主體(師生)、教學資源、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等各要素進行系統(tǒng)分析,合理地把各要素組織起來,形成優(yōu)化的教學活動模式,以此來指導教學實踐的整個過程。
根據(jù)教學設計的內涵,外語課堂教學設計應基于學習者、學習需求、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理論依據(jù),運用外語教育技術,針對外語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技術、教學評價等一系列內容進行決策和設計,在課堂教學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外語教師的PCK,是指外語教師關于外語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教育理論以及外語教學法等方面的整合性知識。[12]王玉萍[1]受Cochran 等人關于動態(tài)學科教學知識的啟發(fā),借鑒PCK 已有相關研究成果,根據(jù)英語學科的特點,提出了外語教師的PCK 結構,該結構包含4 個基本要素,即關于學科的知識、關于學生的知識、關于教學的情境知識和外語教學策略知識。
學科知識是關注一堂課教什么的問題,即每堂課的教學內容;關于學生的知識,是關注教給誰的問題,即教學對象的問題;關于教學的情境知識,則關注了如何滿足教學對象需求的問題。教學策略知識,是解決怎么教的問題。一堂有效的外語課,應該體現(xiàn)外語教師將四個方面知識的有機結合、相互交融,在課堂實踐中應用和展現(xiàn)這四方面知識。這些知識和技能經(jīng)由教師的教學、評價、反思以及轉化過程而習得,是教師個體在教學過程中與情境的互動而建構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教師的實踐智慧。由此可見,PCK 的形成具有實踐性、現(xiàn)場性及自主建構性。[9]
PCK 強調實踐性特征,而課堂教學設計就是教師實踐和發(fā)展PCK 一個重要途徑和平臺。PCK 關注教師如何融合相關理論知識、結合教學情景,提高實際教學能力。PCK 的宏觀理論框架能夠從教師的知識結構、學生背景知識、教育目的與背景、外語教育策略等理論層面指導外語課堂教學設計。
(一)指引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目標不僅要涵蓋英語知識和技能,還應包括英語學科學習方法以及文化背景等,且應更切合學生的學習基礎、特點和興趣。但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往往與學生的學習目標不能完全同步,甚至出現(xiàn)了相背離的現(xiàn)象,不符合學生的特點和興趣。PCK 從理論結構上,指導教師從學科知識、關于學生的知識和教學情境知識三個方面來考慮教學目標,確保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會以“為教英語而教英語”為出發(fā)點,而是納入具體學習對象的特點和學習需求,進行英語教學知識轉化。
(二)指導教學過程的設計。PCK 的實質是一種學習教學能力,即教師將自己的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有效獲得知識的技能。換言之,“教師根據(jù)課程理念、目標,進行系統(tǒng)思考,把學科知識有效轉化為教學任務,又由教學任務有效地轉化為學生實際的獲得?!保?3]擁有完整PCK 結構知識和能力的外語教師,會有效地整合各種知識(如學科知識、關于學生的知識、關于教學的情境知識和外語教學策略知識),并能夠自主構建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或決策中,教師能利用教科書內容進行學科知識的轉化,思考以何種方式組織課堂活動,以什么樣教學方式或策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缺乏理論指導的教學過程,往往體現(xiàn)出教師教學的經(jīng)驗性、隨意性和個體性。
(三)優(yōu)化教學策略的運用。教學策略是由教學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旨在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必要保障,也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基于PCK 的教學策略,指的是外語教師能夠聯(lián)系教學實踐,融合教育學知識和外語教育理論知識,逐漸形成對外語教育理論的個人理解與看法。[9]教學設計時教師可結合PCK 結構中其他成分,在教學策略運用上不局限于外語學科的教學策略,整合普通教育理論和外語教育理論,選擇運用適合學生特點和興趣,能夠激發(fā)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以PCK 結構理論為指導,分析一堂高中英語詞匯課的教學設計。教材采用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五第一單元Word power: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rsonality。本單元中心話題為“與人相處”,主要探討友誼與朋友,教材設計了兩張表格,一張為描述積極和消極性格的形容詞,各8 個單詞;另一張圖表為描述性格的同義詞和反義詞,各8 個單詞。鞏固練習設計了一篇短文填空,選擇恰當?shù)脑~匯完成一封信。
表格一 表格二Positive Negative Synonyms Antonyms generous warm-h(huán)earteddishonest narrow-mindedstrong-minded determinedhard-working lazy reliable open-mindedstubborn bad-temperedreliable unreliablegenerous selfish honest helpfulunreliable impolitefriendly kindtalkative quiet polite friendlyunkind boringhappy cheerfulpolite rude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制定不能僅關注教什么,也應關注教學對象的需求。據(jù)此設計以下三項目標:
1.學科知識目標。拓展與本單元中心話題“與人相處”相關的單詞,并加以認識和運用,掌握描述人物性格的形容詞;劃分“積極性格”與“消極性格”詞匯,區(qū)分同義詞和反義詞,讓學生通過對比、分類和聯(lián)想等思維技能,鞏固和積累詞匯量。
2.學習者學習目標。讓學生參與各種詞匯學習活動,學會詞匯認知策略,運用描述人物性格的形容詞做事。
3.學習者情感目標。在“做中學”中調動詞匯學習興趣性,理解“積極性格”為人處世的意義。
(三)教學策略
基于PCK 層面的外語教學,注重普通教育學知識和外語教育理論知識相結合,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同伴互動、任務教學等教學策略。
(四)教學過程
Step 1:Lead in
1. Students are asked to answer two questions below.
Which colour do you like?Do you know the colour you like may tell who you are?
2.Introduce a personality quiz.
Step 2:Presentation of words about personality
讓學生做一個選顏色認識自己個性的性格測驗,同時呈現(xiàn)描述人的性格的形容詞。該環(huán)節(jié),教師先在PPT 上顯示黃、紅、棕、藍、黑五種顏色供學生選擇。讓學生選擇所喜歡的顏色,并猜測該顏色代表什么個性,后呈現(xiàn)相應的性格解讀。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形容詞。
黃色組:relaxed,carefree(無憂無慮的),positive,optimistic(樂觀的),social
紅色組:energetic(充滿活力的),impulsive(沖動的),ambitious(有抱負的)
棕色組:restless(焦躁的),honest,practical
藍色組:calm(平靜的),loyal(忠誠的),sensitive(敏感的)
黑色組:serious(嚴肅的),independent(獨立的),orderly(有序的),decisive(果斷的)
Step 3:Practice of words about personality
In pairs students are asked to describe a friend's personality to his/her desk-mate.They are required to use the adjectives they learned from the quiz;they are allowed to refer to the dictionary or ask the teacher for help.
Step 4:Classification of Positive adjectives and Negative adjectives
1.Students are asked to put all the adjectives that come up in Step 3 into two categories.
Category 1: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friend(who is described in Step3)that are welcomed
Category 2: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friend(who is described in Step3)that are not welcomed
2.Get students in class to find out that all of the adjectives in Category 1 refer to the good points in a person;they are called“Positive”words;while all of the adjectives in Category 2 refer to the bad points in a person,which are called“Negative”words.
3. Get students to read Table 1 and explain the words in the table.
Step 5:Analysis of synonyms and antonyms
1.Introduce the concepts of synonyms and antonyms by referring back to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ir friend.
2.Ask students in class to say the synonyms of:shy,strong-minded,friendly,clever,foolish,hard-working.
3.Ask students in class to say the antonyms of hard-working,talkative,polite,honest,humorous,openminded,kind.
回顧和比較各自描述的朋友身上相似或迥然不同的個性特點,并歸類同義詞和反義詞。
Step 6:Practice of the words learned
1. In groups work members discuss and describe one of their group members'personality.
2. Guessing game:In class,a representative from different groups describes a group member's personality,and the rest from other groups guess who she/he is.
小組活動,可六人為一組,每組成員討論并描述一位組員的性格特征,而后讓班級內其他組同學猜所描述的是哪位同學。
Step 7:Homework
1.完成短文填空(教材第7 頁)。
2.寫一篇My friend 小短文,描寫你眼中朋友的性格,包括優(yōu)點和缺點。
(五)分析討論
本案例根據(jù)單元主題處理學科知識,教師把學生的知識、教學的情境知識以及教學策略知識等有機融合起來,展示了外語教學的PCK 結構。教學目標分為學科知識目標、學習者學習目標和學習者情感目標三個層次。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習者的需求和情感態(tài)度,同時選擇了相應的教學策略,把普通教育理論和外語教學策略相整合。教學目標中學生的因素占較大的比例,符合PCK 理論強調多考慮學生因素的要求。
導入環(huán)節(jié)及隨后的教學步驟設計一個性格測試,這個活動符合中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既能夠激發(fā)起他們認識自我的興趣也能調動他們詞匯學習的積極性。這兩個步驟設計還考慮到學科知識輸入方式和詞匯量的擴展,性格測驗活動借助中文釋義,呈現(xiàn)18 個形容詞。教學的第三步,是讓學生運用第二步中所學到詞匯描述朋友的性格。青春期同伴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往往超過了教師和家長,讓學生描述朋友的性格能夠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第四個教學步驟,是對“積極的”和“消極的”形容詞進行分類,鞏固本課堂所學新詞。第五個步驟是做同義詞、反義詞分類練習,從詞匯的語義角度學習和拓展知識。第六步是把本節(jié)所學詞語綜合起來進行復習,設計對子活動和小組活動,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訓練聽說能力,在復現(xiàn)中強化鞏固所學詞匯,使詞匯進入長時記憶。本節(jié)課后作業(yè)布置兩項任務:一是復習性練習,要求學生選用恰當?shù)男愿裥稳菰~填寫一篇介紹新朋友的短文;二是遷移性練習,讓學生把所學詞匯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來。
基于PCK 理論關于學生的知識及宏觀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中借鑒普通教育知識,組織符合學生心理和生理發(fā)展特點的課堂活動;采用任務型教學,讓學生復習和鞏固所學詞匯,幫助他們完成學習任務,使之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語言知識,掌握詞匯學習的分類和語義聯(lián)想記憶方法。本課教學中,既注重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應用技能的培養(yǎng),也重視應用語言學(如詞匯的語義關系)等專業(yè)知識的應用。
[1]王玉萍.論外語教師PCK 發(fā)展路徑[J].外語界,2013(2).
[2]Cochran K F,DeRuiter J A&King R A.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3(4).
[3]朱曉燕.理解PCK:背景要素模式——對學科教學知識(PCK)近20 年文獻的綜述(英文)[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7(10).
[4]楊銀玲.PCK 情感維度初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8(10).
[5]謝賽,胡惠閔.PCK 及其對教師教育課程的影響[J].教育科學,2010(10).
[6]梁永平.論化學教師PCK 結構及其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2(6).
[7]董濤.課堂教學中的PCK 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8]吳朋,秦家慧.構建商務英語學科教學知識的研究框架[J].外語界,2014(4).
[9]王玉萍.PCK 視域下對英語反思性教學的重新解讀[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6).
[10]Smith,P.&T.J.Ragan.教學設計[M].龐維國,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1]魯子問,康淑敏.英語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2]周燕.高校英語教師發(fā)展需求調查與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3).
[13]梁永平.職前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途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3(1).
[14]董濤.PCK 研究回溯與對教師教育的意蘊[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09(4).
[15]劉小強.教師專業(yè)知識基礎與教師教育改革:來自PCK 的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3).
[16]魯獻蓉.從傳統(tǒng)教案走向現(xiàn)代教學設計——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4(7).
[17]羅丹丹,夏海鷹.PCK 視野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1).
[18]孫曼麗,洪明.美國外語教師質量標準的探析和啟示[J].外語界,2007(4).
[19]周紅.合作學習理念下的小學英語教學設計[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