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紀虹
(河南大學 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從音體系角度看中西音樂的不同
楊紀虹
(河南大學 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本文試圖透過音體系的角度,把握中西音樂的不同之處。將中西音體系的音名、音階、調名法、樂調系統(tǒng)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中西音樂的不同之處。并希望由此能夠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中西音樂之間的關系。
音體系;中西音樂;音名;音階;調名法;樂調系統(tǒng)
所謂音體系,是體現(xiàn)樂音之間相互關系并構成音樂結構基礎的體系。它包括音律、音階、調式、調性等內容。從音體系角度弄清中西音樂的不同之處,不僅可以使我們正確地認識中國傳統(tǒng)音樂,而且還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中西音樂之間的關系,從而在實踐中將二者區(qū)分開來,并能夠正確地加以運用。
(一)音名
在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將一個八度內劃分成十二個半音的音名稱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冼、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它們是十二個獨立的音名,不依附于任何一個音名而存在。與中國音樂不同的是,在西方音樂中一個八度內的十二個半音所使用的音名則是C、D、E、F、G、A、B再加上五個變化音,但是這五個變化音的名稱不獨立,它們依附于七個基本音級而存在。例如,西方音樂一個八度內的十二個半音可以作如下表示:C、#C、D、#D、E、F、#F、G、#G、A、#A、B。也可以表示為:C、bD、D、bE、E、F、bG、G、bA、A、bB、B。在以上兩列音名中,其對應位置如下:#C=bD、#D=bE、#F=bG、#G=bA、#A=bB。這是西方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音名所不同的地方。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在中西音樂中雖然使用的音名不同,但它們的實質是相同的,都是將一個八度平均地劃分為十二個半音。
(二)音階
音階,就是把音按照級進的方式排列起來。在中西音樂中,雖然使用的都是七聲音階,但是它們卻存在著一些不同之處。首先,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七聲音階中,以宮、商、角、徵、羽五音為核心,稱為正音。另外兩個音則是依附于這五正音而存在的,它們在音樂中只是起到潤飾的輔助作用,稱為偏音。而在西方音樂中,七聲音階中的各音地位平等,沒有上下、高低、主次之分,所起到的作用也一樣。其次,在中西音樂中,音階所代表的含義也不相同。西方的音階就是調式音階,例如,1 2 3 4 5 6 7 1·表示的是C自然大調。6 ·7·1 2 3 4 5 6 表示的是a 小調。同樣的七聲音階,排列不同,表示的調式調性也不同。而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音階則有兩層含義:一是調式音階,二是不同調式共用的音階。例如,同樣的1 2 3 4 5 6 7 1·,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不僅可以表示C宮,D商、E角、G徵、A羽的調式音階也用同樣的音階表示。這在更深層次上說明了中西音樂思維的不同。
在中西音樂的使用中,存在著重宮、重調的不同。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有兩種調名法——之調和為調。所謂之調是注重宮系音列高度(即調高)的調名,這種調名法重宮。例如,黃鐘之商就是黃鐘均里的商調式。這種調名法的特點就是均明確而調式高度模糊。所謂為調則是注重調式音列高度的調名,這種調名法重調。例如:黃鐘為商,就是商調式的主音高度就在黃鐘上。這種調名法具有調式高度明確而均模糊的特點。在這里,筆者以之調名和為調名為參照,來比較在中西方音樂中調名法的不同。西方的十二個大調和十二個小調的調名就是采用為調名的調名法來命名的,例如:G大調,其主音高度就在G上;e小調,其主音高度就在E上。其調式主音的高度十分明確。相對而言,中國傳統(tǒng)音樂屬于多調式系統(tǒng),主音不同而宮音相同,所以在調名法的使用上更多地采用之調名。這是中西音樂的又一不同之處。
樂調系統(tǒng),即音樂中所用的各種調的系統(tǒng)。西方音樂的樂調系統(tǒng)就是二十四調,由十二個大調和十二個小調構成。而中國的樂調系統(tǒng)則有六十調、八十四調兩種樂調系統(tǒng)。首先,六十調是以五聲立調所形成的總的調性系統(tǒng),即每均五調(宮調、商調、角調、徵調、羽調),乘以十二律,可得六十調。八十四調是以七聲(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立調而形成的總的調性系統(tǒng),即每均七調乘以十二律,可得八十四調。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燕樂的二十八調,它是由四調(宮調、商調、角調、羽調),然后乘以七均(黃鐘均、太簇均、夾鐘均、仲呂均、林鐘均、南呂均、無射均),可得到二十八調。當然,我國的學者對二十八調系統(tǒng)尚存在一定的疑問,但是由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出,中西音樂所使用的樂調系統(tǒng)是截然不同的。
從音體系角度,對中西音樂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中西音樂在音名、音階、調名法、樂調系統(tǒng)這四個方面所存在的不同之處。弄清中西音樂的不同之處,對于我們在音樂實踐中更好地把握和運用兩種音體系具有積極的作用。
[1]楊善武.中西音體系比較之辯證[J].交響,2008(1).
[2]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J609.9
A
1007-0125(2015)03-0050-01
楊紀虹(1989-),女,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