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然
“Book,Book,Book!”(劇本,劇本,劇本?。┊斶@三個單詞撞上了你的耳膜,你可別以為自己聽錯了。這是一位國內(nèi)音樂劇從業(yè)者詢問一位英國音樂劇從業(yè)者,什么是音樂劇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東西時,英國人給出的答案。
在“劇本音樂劇”的推行過程中,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一次,漢默斯坦家來了一位年輕的客人,他是漢默斯坦二世的兒子——詹姆斯·漢默斯坦(James Hammerstein)的好朋友。其實他早就是漢家的常客了,只是這次來的目的有些不同,他帶來了一部自己創(chuàng)作的音樂劇。這位少年自幼學習鋼琴,9歲隨父母第一次到百老匯看音樂劇后,就對音樂劇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如今他終于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音樂劇,在學校上演后獲得了校內(nèi)上下一致的肯定,而這些褒獎讓他有些自信過了頭。當他把作品擺到漢默斯坦二世面前的時候,漢默斯坦二世卻毫不客氣地批評此劇,說這是他見過最糟的作品。但故事沒有到此結束,漢默斯坦二世又接著對這位少年說,“要是你想知道它究竟糟糕在哪兒,我倒是很樂意告訴你”。于是,在那個下午,漢默斯坦二世把自己多年來創(chuàng)作音樂劇的經(jīng)驗,一一教給了這位少年。這位少年的名字,叫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在桑德海姆的記憶里,那個下午畢生難忘,這改變了他對音樂劇的理解,也讓他學到了許多創(chuàng)作者要花一輩子才能學到的東西。
這段桑德海姆拜師的故事,早已經(jīng)廣為流傳??陕牭竭@兒,我們還是會好奇,一位音樂劇的詞曲作者到底會從一位編劇那里學到些什么?當然不會是什么作曲的技巧,但桑德海姆確是學到了一種戲劇創(chuàng)作的思維。他將這種思維運用到作曲中,幫他創(chuàng)造出了“不好聽”但極富“戲劇化”的音樂。
2013年,一部來自韓國的小劇場音樂劇《尋找初戀》在上海上演,預演時的評價是一塌糊涂。大家集中吐槽的焦點,是拖沓感十足的下半場,而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了音樂上。這是現(xiàn)在很多音樂劇作曲者都會有的問題,他們在創(chuàng)作音樂劇音樂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抒情性而不是戲劇性。在他們看來,一部音樂劇中有抒情的地方就該有音樂。于是,整部戲就變成了:當男女主角產(chǎn)生好感的時候,兩人需要抒一下情唱首歌;當男主敢愛不敢說的時候,男主需要抒一下情唱首歌;這時的女主其實還忘不了舊情人,回憶過去又得抒一下情唱首歌;接著是男生終于想通,鼓足勇氣決定表白的時候,又是抒情的時候,又是一首歌。就這樣往復,一到抒情就唱歌,音樂沒有承擔起推動劇情發(fā)展的作用,只是一味地把戲原地暫停,聽著主角們輪番抒發(fā)感情。整個戲的進程不斷被拖慢,觀眾看戲的節(jié)奏不斷被打斷。于是在音樂聲響起的時候,你就會看到前排的觀眾紛紛掏出手機……
我們應該要慶幸,作為作曲家的桑德海姆遇到了一位編劇做他的老師。而作為剛剛起步的國內(nèi)音樂劇創(chuàng)作者,也應該改變原有的音樂創(chuàng)作思路,建立這種“戲劇”創(chuàng)作的思維,去加強音樂的戲劇性。別讓觀眾在劇場里看手機,這段時間該是留給音樂劇的。
如今桑德海姆的音樂劇,在美英等地被極其推崇。就像當年漢默斯坦二世在強調(diào)音樂劇劇本的創(chuàng)作,桑德海姆的戲劇化作曲也是在明確音樂劇的戲劇屬性。而在兩代創(chuàng)作者的引領下,音樂劇原本薄弱的藝術價值,也漸漸被挖掘了出來。但這種價值的提升并不見得是什么好事,因為藝術的價值提高了,商業(yè)的價值就降低了。
在百老匯的歷史上,至今已有108部音樂劇和話劇連演場次突破1000場。大部分的音樂劇創(chuàng)作大師都有作品位列其中,但桑德海姆的作品卻一部都沒有。叫好不叫座已經(jīng)是桑劇最好的總結。1981年的音樂劇《友情歲月》(Merrily We Roll Along)只做了16場正式演出,便慘淡關門,這對桑德海姆來說,是一次重重的打擊。他也因此決定,放棄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
在他看來,做藝術的人實在不簡單。當你投入于創(chuàng)作之中,你會因為忽略親人和愛人的感受,而被視作冷漠;當你小有成就的時候,又會引來同行的質(zhì)疑、妒忌;作為公眾人物,你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引來周圍人的流言蜚語;粗人不理解你的藝術,而你愛的人也有可能會為了一塊面包而離開你;而你,卻還趴在地上揣摩著一條狗的行為姿態(tài)??僧斈愀吨T創(chuàng)作,被別人冷漠置之的時候,你不得不開始懷疑自己。這樣的質(zhì)疑會讓你動搖,甚至放棄。但這也只是一時的。一旦有一張白紙平鋪在案,偉大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就又會涌起。
擱筆3年之后,1984年,桑德海姆重新拾起了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一部同樣“不招觀眾喜歡”的音樂劇《星期天與喬治在公園》(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問世。這一次,他沒有任何想要迎合觀眾的企圖,只是借著劇中的畫家喬治,告訴世人什么是藝術家!當劇中的喬治也遇到了創(chuàng)作生涯瓶頸時,被一句簡簡單單的“Move On”(繼續(xù)前進)策動。或許這也正是桑德海姆回歸音樂劇創(chuàng)作的原因。
桑德海姆的黃金時代,從1970年代一直延續(xù)到了1990年代。一代大師總有老去的一刻,但音樂劇的腳步不會停止。在桑德海姆之后,又涌現(xiàn)了像邁克爾·約翰·拉邱莎(Michael John LaChiusa)、亞當·戈多(Adam Guettel)、杰森·羅布特·布朗(Jason Robert Brown)等一批音樂劇作曲家。他們的作品也或不好聽、或不賣座、或總上不了百老匯的大舞臺,但他們?nèi)匀辉跒橐魳穭。瑸檫@門藝術在創(chuàng)造。不僅如此,在紐約的大街小巷,還有許許多多不知名的藝術家,可以想象,他們白天靠著在餐館打工為生,夜里就在出租屋里埋頭創(chuàng)作。你大概也會為他們感到不值得,你大概也會問問他們,是否想過放棄??伤麄兊拇鸢敢欢ㄊ欠穸ǖ模鎸|(zhì)疑,他們還是會告訴自己,“Move On”(繼續(xù)前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