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 劉軼
2014年1月8日,在英國倫敦的BBC全球總部大廈,中國大使劉曉明和日本大使林景一在《新聞之夜》的演播廳內(nèi)同臺不對面,圍繞釣魚島領土紛爭、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等敏感問題展開辯論,言辭激烈、針鋒相對、輿情共振、堪稱經(jīng)典。時至今日,來自國際輿論場上的話語交鋒仍然跌宕起伏,余音未了。適時總結國際輿論場上的對話與較量,為我們打贏輿論斗爭主動仗提供現(xiàn)實啟示。
“兩面提示”法則為我們打開外宣窗口
“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傳播格局勢必長期存在,我們?nèi)绾螌ふ摇皞鞑プ约郝曇簟钡那榔脚_?一方面,要構建覆蓋全球的現(xiàn)代傳播體系,形成與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國際傳播力,打破西方媒體壟斷格局。另一方面,也要在國際傳播規(guī)律的遵循下,巧借外媒平臺,創(chuàng)設“說明”與“對話”路徑,拓展中國國際傳播輿論環(huán)境。劉曉明大使在國際輿論場上主動作為,傳播中國聲音,駁斥日方歪理,恰是熟諳西方新聞傳播游戲規(guī)則,打開一扇對外宣傳的窗口。傳播學理論告訴我們,對于某些存在對立因素問題進行說服或宣傳有“一面提示”與“兩面提示”兩種做法。“一面提示”是僅向說服對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觀點或于己有利的判斷材料;“兩面提示”是在提示己方觀點或有利材料的同時,也以某種方式提示對立一方的觀點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平衡報道一直被西方媒體奉為新聞業(yè)務準則,以此作為印證“客觀公正”的注腳。西方的媒介實務中,通常要求在有沖突、有爭議的報道中,雙方觀點都要兼顧體現(xiàn),如果不便在同一篇新聞中做到平衡,那么在后續(xù)報道中要給另一方提供與對方相當?shù)陌婷媾c位置。如今,在西方廣播電視媒體報道中,在同一頻道和時段為新聞事件雙方提供對話甚至是抗辯,這種新聞節(jié)目形式屢見不鮮。近年來,中國外交官們借勢而為,主動發(fā)聲,憑借嫻熟的與西方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有理有利有節(jié)開展輿論斗爭,并形成良好的群聚效應,有效影響西方受眾的認知。
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在倫敦傳遞時,西方社會嘈雜之聲四起,時任駐英大使傅瑩在《星期日電訊報》發(fā)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夠傾聽中國》,講述了她對火炬?zhèn)鞑ナ軘_的心情和西藏近年來的發(fā)展狀況,向西方受眾傳遞另一種聲音。而此次,劉曉明大使通過各類媒體密集發(fā)聲,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1月2日,英國主流報紙《每日電訊報》發(fā)表劉曉明署名文章《拒不反省侵略歷史的日本必將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1月3日,他接受英國獨立電視臺專訪,深批安倍參拜靖國神社;1月5日,大使先后接受BBC國際新聞電視頻道和BBC國際廣播電臺《周末》欄目訪談,闡述中方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的嚴正立場;1月8日,劉曉明就中英關系、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接受中國駐英媒體聯(lián)合采訪;1月9日,他接受英國BBC知名欄目《新聞之夜》專訪,與日本駐英大使林景一展開了“同臺不對面”的激烈交鋒,掀起了對日聲討的輿論高潮。客觀上講,英國媒體在這一事件中傳遞了中國觀點,擺明了中國立場,講述了中國故事。自此,中國駐外32名大使集中發(fā)聲,亦在世界各地輿論場上掀起對日本右翼言論的“天下圍攻”之勢。
西方話語敘事的解構與重塑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著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在國際傳播視域中的話語體系建設中,要善用西方話語敘事方法來表達東方的思想內(nèi)核。劉曉明認為:“在國際傳播過程中,是使用我們自己慣常的概念和表述……還是用‘本土化表達激發(fā)更多共鳴?答案自然是后者。”。駐英大使“本土化”的表達,從形式上來看,是試圖用英國人聽得懂、愿意聽、喜聞樂見的話語發(fā)聲;從理論上分析,則是西方話語敘事的解構與重塑。解構西方的文化符號并對其進行重組,無疑是“本土化”呈現(xiàn)的重要方式。根據(jù)雅克·德里達的觀點,解構是按照傳統(tǒng)內(nèi)在的發(fā)生的法則去閱讀、拆開其內(nèi)部張力,在其內(nèi)部與所排斥的外部一起在文本的邊緣解讀和再書寫??梢娊鈽嫿^非虛構,需要尊重元素本身的內(nèi)質,并結合當下的文化環(huán)境,賦予其新的意義。
重塑英國本土政治家話語。經(jīng)典的政治話語,在尊重原意的基礎上對話語易時易地,結合新的話語環(huán)境完成重塑,能恰如其分地描述和研判當下時局,具有啟示意義?!对娊?jīng)·小雅·鶴鳴》曾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說法,可見利用他人言語意見輔助自身的做法古已有之,且助益良多。溫斯頓·丘吉爾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泰晤士報》就曾評論其是“堅強領袖、英國精神的化身”。BBC《新聞之夜》播出,劉曉明就引用溫斯頓·丘吉爾“不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人注定重蹈覆轍”的名言譴責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行為,內(nèi)質契合,時空類似,既是對丘吉爾經(jīng)典話語的重塑與解讀,也清晰表達了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引發(fā)中國嚴正關切的必要性,在采訪之始就拉近與英國民眾的心理距離。利用丘吉爾的言論發(fā)聲,重塑英國本土政治家話語,不僅縮短了中國大使與英國民眾的地位距離,彌合了文化偏差,而且提升了話語本身的說服力,起到了良好的“共鳴”效果。
解構英國本土的文化符號,既是對其概念化、抽象化的過程,也是對本土文化符號的“去域”,擴展符號本身的包容性,使其更契合當下的話語語境。在中日兩國駐英大使的長時激辯中,英國小說、電影中的文化符號都成為外交官們政治話語“本土化”的載體,通過對本土文化符號的概括、去域,使得本土文化符號及其故事的敘事能夠合理應用于當下的時局分析中,也為外交官的輿論戰(zhàn)添加了異常精彩的元素。
英國作家J·K·羅琳的代表作品《哈利波特》可謂是英國科幻小說及電影類文化的典型代表,飽受英倫三島甚至是全球青年的追捧,小說中代表黑暗與邪惡力量的伏地魔聲名狼藉,罪行罄竹難書。在中日大使的辯論中,“伏地魔”、“神秘人”等文化符號被概括為邪惡黑暗的固態(tài)化的印象,而“魂器”等元素構成的敘事主線也被恰如其分地用來描述日本右翼勢力參拜靖國神社,對于本土文化符號的解構使得辯論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延展性。駐英國大使劉曉明1月2日在《每日電訊報》發(fā)表文章,稱“如果把軍國主義比作日本的伏地魔,靖國神社無疑是藏匿這個國家靈魂最黑暗部分的‘魂器?!眲悦饔蒙鷦拥恼Z言以黑暗勢力伏地魔解析日本右翼勢力,發(fā)起了前所未有的輿論攻勢。去域化的伏地魔及其魂器與日右翼勢力及靖國神社一一對應,具有很強的穿透力,也鮮明易懂,能夠引人共鳴地表達中國立場。作為回擊,日本駐英國公使在1月6日出版的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登署名文章,稱中國才是“釋放出軍備競賽和緊張局勢升級”的伏地魔。中日駐英大使都借助“伏地魔”這一固化印象來強化自身立場和對對方的嚴重不滿,相較于林景一在BBC專訪中不斷重復“神秘人(he who-must-not-be-named)”的姓名,劉曉明對于靖國神社是“魂器(horcruxes)”的解讀明顯更具有吸引力和敘事性,順著這個線索展開,還能引發(fā)受眾更長遠的思考,其傳播效力更具穿透性。endprint
尋求中西輿論場的共振因子
法國學者多米尼·吳爾敦在其《信息不等于傳播》的著述中指出,21世紀技術革命,海量的信息并沒有帶來自由聯(lián)通,而是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無法溝通的現(xiàn)象,人們一直憧憬著“地球村”,可最終發(fā)現(xiàn)的卻是“巴比塔”。在國際傳播的輿論環(huán)境中,面對文化地域差異迥異的受眾,想要達到預定的傳播效果,就需要找準受眾與傳者的共同利益,構建能為主體注意并選擇接受的意義文本,尋求中西輿論場的共振因子,放大傳播,力求在中西受眾中產(chǎn)生共同呼應。
集體記憶是牽動兩國民眾、拉近距離的最佳途徑。對于文化歷史、地理位置都與我們相差甚遠的英國,召喚共同的歷史回憶,能找回中英兩國輿論場的共振效應,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在署名文章《拒不反省侵略歷史的日本必將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里,劉曉明強調了中英“二戰(zhàn)盟友”密切關系,指出兩國軍民曾并肩抗擊日本法西斯,在戰(zhàn)爭中付出了巨大犧牲的歷史事實。對于靖國神社供奉的甲級戰(zhàn)犯東條英機,劉曉明表示“東條英機不僅對中國發(fā)起戰(zhàn)爭,而且偷襲珍珠港,對英國、美國和荷蘭開戰(zhàn)。”共同的歷史遭遇和盟友的密切關系,能喚醒英國人二戰(zhàn)期間受到侵略以及同美國、中國聯(lián)合反法西斯的集體記憶。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建構的概念。每一個集體記億都需要得到在時空被界定的群體的支持。劉曉明大使對于中英并肩作戰(zhàn)反抗法西斯歷史的回顧,正是對中英共同記憶的建構,是對二戰(zhàn)史中中英最大相同點的追尋。在這一集體記憶的基礎上,中英的態(tài)度明確一致:堅決抵制法西斯,這也揭示了日本當局參拜靖國神社的嚴重危害。集體記憶的召喚有利于形成情感共鳴。
如果說“盟友”是中英兩國在“二戰(zhàn)”史上的共振原點,那么維護“二戰(zhàn)”后的和平局勢應該是中國與更多的愛好和平的國家的共振磁場。反對法西斯幾乎是“二戰(zhàn)”后所有國家達成的共識,對這一歷史的否定也就意味著與全球和平愛好者為敵。在劉曉明接受訪談的過程中,將“沒有絲毫懺悔”的日本與“總理跪地乞求原諒”的德國形成鮮明對比,日本妄圖否定“二戰(zhàn)”歷史和破壞“二戰(zhàn)”勝利成果的心理也就昭然若揭。通過對“二戰(zhàn)”日本侵略歷史的回顧,以及對“二戰(zhàn)”結束簽訂的包括《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在內(nèi)的協(xié)約的反復言述,劉曉明在強化“二戰(zhàn)”后中、英、美,以及包括所有同盟國在內(nèi)的愛好和平人士的歷史認同,強化了這一愛好和平國家群體的共振場,深化了對戰(zhàn)勝法西斯的成果的維護和堅守。劉曉明呼喚中英兩國一一為奠定戰(zhàn)后國際秩序做出了重要貢獻的戰(zhàn)勝國,堅決反對和譴責任何企圖否定“二戰(zhàn)”成果,共同捍衛(wèi)《聯(lián)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在集體記憶和歷史認同的基礎上,也就更能引起英國人,乃至全球的和平愛好者產(chǎn)生共鳴,構成中西輿論場的共振場,形成有力的共同立場。
責編:吳奇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