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 瑋
(常德市第四中學 湖南常德 415000)
《八音之樂》為人民教育出版社音樂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內(nèi)容。我希望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民族樂器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稱做“八音”;按樂器的演奏方式可分為:吹管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我希望學生通過學習能夠了解不同類型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方式,并能初步感受、體驗各種民族樂器的不同音色,感知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的魅力,從而喜歡上中國民族音樂。
為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激發(fā)他們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我將多媒體網(wǎng)絡資源運用于教學中,力求讓學生通過生動逼真的教學情景和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能充分地感受到中國民族音樂的韻味與魅力[1]。
1.教師網(wǎng)絡下載二胡、笛子、嗩吶、鼓、塤等不同類別中國民族樂器的圖片及它們演奏的音響片段;下載中國民族樂隊演奏的視頻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時給學生欣賞。
2.學生按自己感興趣、想了解的方向自由組合為“民樂知識組”“背景資料組”“音響資料組”,課前教師為各組提供相應的文字提綱,要求他們利用網(wǎng)絡資源分別完成不同的探究任務。
民樂知識組:①八音樂器及其分類;②民族管弦樂隊的分類方式。
背景資料組:①琵琶的發(fā)展歷史及音色特點;②古詩詞中對琵琶的描寫詞;③“十面埋伏”描述的歷史事件。
音響組:樂曲《十面埋伏》各部分內(nèi)容及經(jīng)典段落介紹。
3.各組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合后制作成PPT,以便上課時進行匯報展示。
學生走入教室,教師播放民樂演奏視頻《春節(jié)序曲》,學生邊欣賞視頻邊按學習小組坐好。
【設計意圖】生動形象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該首樂曲是由中國民族樂器還是西洋樂器演奏?能說出你所認識的樂器名稱嗎?
學生活動:邊看視頻邊記錄自己認識的樂器名稱,小組成員討論后回答教師提問。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畫面,請學生說出他所認識的中國民族樂器,從而引入本課課題“八音之樂”。
1.“八音之樂”
教師活動:(1)將塤、二胡、笛子、葫蘆絲、鑼、鼓、木魚等樂器分發(fā)給各學習小組,要求學生們“玩一玩”、“看一看”、“聽一聽”,感知各樂器的特點;(2)播放多媒體課件,將各種樂器的圖片與它演奏的音樂片斷結(jié)合之后給學生欣賞,請學生說出圖片中各樂器的名稱,并按制作材料將這些樂器進行分類。
學生活動:(1)對分發(fā)的樂器進行探究,了解它的制作材料、發(fā)聲原理、演奏方式;觀看教師課件,說出各樂器名稱,聽辨各樂器的音色;(2)按制作材料將各樂器分類后,“民樂知識組”同學利用PPT介紹“八音”樂器的相關(guān)知識。
【設計意圖】多媒體課件將文字、影像、聲音結(jié)合,能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與掌握音樂知識,讓教學內(nèi)容更加生動。
2.“八音”樂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分類方式
教師活動:(1)多媒體課件出示“八音”樂器圖片,要學生按照“吹”“拉”“彈”“打”的演奏方式給各種樂器進行歸類;(2)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吹”、“拉”、“彈”、“打”各類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給學生欣賞。
學生活動:按要求對中國民族樂器進行歸類,欣賞各類別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
【設計意圖】課件中圖片與聲音結(jié)合呈現(xiàn),讓學生既能準確辨認各類樂器又能聽到它們演奏的優(yōu)美音樂,可加深學生對各類樂器的認識與了解,從而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
多媒體課件播放《賽馬》《高山流水》《百鳥朝鳳》《鴨子拌嘴》等音樂片段,要學生辨別各樂曲由什么樂器演奏及該樂器所屬“八音”類別。
【設計意圖】播放音樂作品,檢測學生對前面所學民樂知識的了解、掌握程度。
1.欣賞琵琶曲《十面埋伏》
教師活動一:教師彈奏《十面埋伏》音樂片段后,提出問題:
(1)這首樂曲用什么樂器演奏?屬于“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中哪一類樂器?古詩詞中對該樂器的音色有怎樣的描繪?
(2)樂曲的名稱是什么?描述了怎樣的故事?
教師活動二:引導學生分析琵琶曲《十面埋伏》重點段落的情緒及表現(xiàn)的場景。
學生活動:(1)“背景資料組”同學利用PPT簡述琵琶的發(fā)展歷史;引入白居易詩詞《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詩句介紹琵琶樂器的音色特點;講述“楚漢相爭”及“垓下之戰(zhàn)”的故事,播放表現(xiàn)該故事的圖片。(2)“音響組”同學利用PPT播放“埋伏”“雞鳴山小戰(zhàn)”“九里山大戰(zhàn)”三個重點樂段給同學欣賞,并強調(diào)“八音”樂器琵琶在樂曲情緒表達中所起的作用。
【設計意圖】同學們制作的PPT課件將音樂、繪畫、文學等相關(guān)知識緊密結(jié)合,能夠讓他們對該音樂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及所表達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知,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欣賞民樂合奏形式:“江南絲竹”與“河北吹歌”
課件播放民族樂隊演奏視頻:江南絲竹《紫竹調(diào)》與河北吹歌《小放驢》
教師活動一:提出問題:(1)兩首樂曲各使用了哪些樂器演奏?(2)這些樂器在音色上各有什么不同?演奏中兩首樂曲各呈現(xiàn)出怎樣的音樂特點?
教師活動二:通過課件用表格對比的方式向?qū)W生介紹“江南絲竹”與“河北吹歌”的流行區(qū)域、樂器組成、音樂特點。
學生活動:在教師引導下對比分析《紫竹調(diào)》與《小放驢》這兩首不同地域音樂作品的不同特點。
【設計意圖】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對比觀察、欣賞,感受兩首音樂作品中“八音”樂器的采用及不同地域音樂作品的各自特點,提高學生的音樂分析與鑒賞能力。
教師: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素以華夏藝術(shù)瑰寶著稱,千百年來它以多姿多彩的樂韻浸潤著我們的心田,在新時期,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更是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接受和喜愛。
教師播放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演出視頻,結(jié)束本課教學。
結(jié)合自己所教的《八音之樂》一課,我認為將多媒體網(wǎng)絡資源運用于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有如下優(yōu)勢:
一是有利于建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八音之樂》教學前各小組同學根據(jù)自己的任務從網(wǎng)絡上查找相關(guān)的圖片、摘抄優(yōu)美的文字、下載相關(guān)的視頻,并將所搜集的資料整合后共同制作成演示文稿,這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地發(fā)揮了每一位同學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究精神與合作能力[2]。
二是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學效率?!栋艘糁畼贰芬徽n教學需要將各類別中國民族樂器的制作材料、演奏方式、音色特點等知識向?qū)W生進行介紹,教學內(nèi)容非常多,如果采用書本、黑板、掛圖等傳統(tǒng)教學媒體去教學,會讓學生感覺知識的抽象、單調(diào)、枯燥?,F(xiàn)在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各類別中國民族樂器的圖片、演奏音樂、演出視頻有機結(jié)合后呈現(xiàn)于課堂教學之中,大大增加了單元課時的信息量,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全面、綜合、深刻的印象,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是使課堂教學內(nèi)容更加生動、形象。在沒有采用多媒體網(wǎng)絡資源教學之前,我上《八音之樂》一課,常常為不能形象、直接地向?qū)W生展示江南絲竹音樂“細、小、輕、雅”的音樂特點而苦惱?,F(xiàn)在通過觀看樂隊演出的視頻資料,學生就可以將絲竹音樂的旋律特點、表現(xiàn)風格、樂隊中各類樂器的演奏方式、音色、演出陣容以及演員的服飾、裝扮等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他們對絲竹音樂“細——就像屋檐下的串串水珠;小——如同朋友的親切聚會;輕——好似江南朦朧的雨季;雅——清新淡雅”的特點有了深刻的感知。
將多媒體網(wǎng)絡資源與音樂欣賞課教學結(jié)合雖然有以上的諸多優(yōu)勢,但教學中使用不當也會有一些弊端,有以下兩點需要我們音樂教師引起重視:
一是教師不能對多媒體網(wǎng)絡資源過于依賴。將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都在多媒體課件上呈現(xiàn),連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展示都被網(wǎng)絡資源和教學光盤上的演唱、演奏所替代,表面上看似乎減少了任課教師的教學壓力,實際上長此以往會讓教師產(chǎn)生懶惰心理[3]。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智慧的引領(lǐng)、贊許的話語、鼓勵的眼神;教師充滿感情的范唱與范奏,是多媒體永遠也替代不了的。不要過于依賴網(wǎng)絡資源,否則會讓教師忽視自身專業(yè)技能的訓練,會削弱教師的教學藝術(shù)和臨場發(fā)揮的能力,課堂上就會缺少教師與學生之間和諧、融洽的情感交流。
二是要防止音樂欣賞課的“華而不實”。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網(wǎng)絡資源可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集于一體呈現(xiàn)給學生,但如果教師一味追求課堂上教學過程的花哨,過于講究聲音、錄像、動畫和投影的“大容量”,就會分散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注意力。教師應當遵循音樂藝術(shù)的規(guī)律,應充分體現(xiàn)音樂學科的特點,以“聽為主”進行和展開音樂教學活動,要確保所采用的圖片、文字、聲音、影像等資料,都是為了引導學生去更好地聆聽、體驗、感悟、理解音樂,都能對音樂教學起到進一步豐富和深化的作用。
[1]袁善琪.音樂教學技能[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2006.12.
[2]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張奕崢.音樂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J].科技資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