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
(江西財經職業(yè)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高職課堂英語教師提問話語結構探析
王 玨
(江西財經職業(yè)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本文通過列舉當下英語課堂中常見的教師話語結構不完善的種種現(xiàn)象,闡述了教師恰當運用課堂語言的重要性。通過對國內外語言課堂教師話語結構理論的回顧,文章探討了該理論在高職英語課堂提問中的實際運用。
高職;英語課堂;教師提問話語結構理論
當前,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的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課堂的廣泛應用使得英語教師語言技巧的不足不時被視聽效果俱佳的PPT課件所掩蓋。常見到課堂觀摩中PPT展示看上去很美,但實際上有的教師對于單元主題的導入問題游離于主題之外;或者多關于語言點而缺少關于語篇的提問,學生的回答不能有效地促進其語言運用能力;或者教師的提問頻遭冷場,只好自問自答來化解尷尬,最后成了一言堂的話語結構,難以實現(xiàn)師生間的互動;或者教師的課堂語言形式千篇一律,沒有利用語言、情境巧妙提問,教師的課堂語言對學生語言輸入沒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湯燕瑜、劉紹忠,2003)……因此有必要了解英語課堂教師提問話語結構的理論,使教師在理論的指導下有效設計課堂師生問答語,達到教學目的。
教師語言形式通常有寒暄、指令、提問三種。寒暄性語言能縮短師生間距離,為課堂互動打下良好的基礎;指令性語言是組織維系課堂、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重要手段;提問性語言IRF (Initiates, Responds, Feedback)是更典型的教師用語,起引發(fā)話語、展開話題的作用,是考量教師語言能力的核心所在。理性控制、科學構建的教師提問是有效組織教學的保障,對推動教學進程、活躍教學氣氛、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調整教學行為起重要作用。
鑒于對高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語言互動被視為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征,對教學本質的理解現(xiàn)在傾向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主體間的交流與對話。有效的語言課堂教學不是取決于教師話語,而是學生話語。具體而言,成功的課堂不在于教師教學內容的多少、教師語言的多少,而在于單位時間內教師使多少學生參與了學習,使學生獲得了進步與發(fā)展,尤其是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強度和話語生成。這使得英語課堂對教師在組織課堂內容、調動學習氣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語言素質要求。
會話分析英國伯明翰學派代表Sinclair和Coulthard深入研究了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話語結構,認為課堂話語分析框架由以下五個層級構成:授課(lesson)、交往(transaction)、對應(exchange)、話步(move)、行為(act)。其中,最大的教學組織單位是“授課”,圍繞某一話題(topic)的話語及過程被視作“課”框架下的“交往”;美國會話分析學者Sacks和Schegloff使用術語“話題”(topic)來表達課堂交往的含義,一節(jié)課可能含多個交談話題,由無數(shù)個“交往”構成“授課”(Coulthard, 1977)。
語言學家研究認為,課堂話語結構中簡單與復雜并存。簡單是指由兩個或三個話步構成的教師啟動問答話語,即“兩步話語結構”(IR)或“三步話語結構”(IRF)?!皟刹皆捳Z結構”(IR),如師生間的一問一答,是課堂話語中最基本的會話組成結構;“三步話語結構”(IRF)是課堂話語中最普遍、占主導地位的話語結構模式,包含教師啟動(initiation)、學生回應(response)、教師反饋(feedback)三部分。其中,教師反饋(feedback)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答語的評價(evaluation),由此師生間的對話可能延續(xù)下去(Coulthard,1981)。
話語結構的復雜性在Schegloff看來,是指在自然會話雙方不斷磋商的過程中,存在“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即在自然會話中,一個相鄰配對的兩個部分常被隔開,這使得一個相鄰配對的兩部分中間的話語可能與另一個相鄰配對甚至與包括一個以上的相鄰配對。Strenstrom把伯明翰學派的課堂話語分析模式修正為:交往(transaction)、序列、對應(exchange)、話步(move)、行為(act)。他直接從“交往”著手研究課堂話語,增加了“序列”這個概念,認為“序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應”組成,而其他層級間的關系類似于伯明翰學派的話語分析框架。
理論和實踐都表明,作為啟動課堂互動話語的教師提問對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推動學生話語輸出都有極大的作用。通過恰當?shù)慕處熖釂?,可實現(xiàn)對整個課堂的導向和管理。
4.1 利用兩步話語結構暖場,開啟教學模式
由于高職學生英語水平的總體不足,教師在上課初始宜用兩步式話語結構調動全班的注意力和氣氛,所提問題應由易到難,對話可與一個學生、多個學生甚至全班進行,起暖場的效果,為后續(xù)教學做準備。例如問候語、封閉式問題(封閉的、限定答案的提問)等。
4.2 利用三步話語結構對學生的反饋進行回應
三步話語結構常用于教師對特定個體或者群體學生回答的反饋、評價或者重復答語, 無論學生回答正確、不完整或錯誤,顯示出教師對學生課堂活動參與質量的反應。
Example1:
T: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S: 創(chuàng)新
T: Yes.You’re quite right.
常用的教師應答語言有:Good!/ You did a good job!/ I agree./ Are you sure?/ Would you speak louder?/ If I were you, I would say in this way… / All right, let’s have another student to do that.
Example2:
T: Which word will you fill in the blank?
S: Define.
T: Define.
這種三步話語結構照顧到學生的英語水平,常用于呈現(xiàn)知識、講解規(guī)則等,較呆板平淡,沒有靈活地運用到如設問、辯論、推理等更豐富的語言形式,無法拓寬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
4.3 利用補充敘述式、澄清式的話語結構進行思維拓展
在多媒體課件可輕易復制的情況下,能顯示教師獨特作用、引起學生關注和難忘的授課是那些具有與眾不同的“細節(jié)”的授課?;蛟S一個“細節(jié)”,便使得學生對某個似是而非的觀念明朗清晰起來。教師利用補充敘述式問題引出詳細的額外信息,讓學生對觀點進行論證,得出結論(林海春,2008)。例如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用綜合教程學生用書1》Text 1 Education Does Count一文中,就“Get the best education you can.”這一觀點,筆者結合最近網(wǎng)上報道的一大學女生請假生子、休學兩年后選擇退學的新聞,讓學生討論這樣做法的利弊:
T: Have you heard the following news reported online?...
S: Yes, we have.
T: Could you tell us the good and the bad of her doing so?
Ss’ discussion: The good is that she’s found her love./She becomes a mum./The bad is that she can’t support herself and her baby./She won’t get the diploma.
T: Why did you say it is bad that she won’t get the diploma?
S: Because having a diploma often helps somebody who is looking for a job.
本文首次對魯迅小說字詞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并用相關字與詞語料進行了對比,具有拋磚引玉的意義。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T: Would you make a choice like her?
S: Oh no, …h(huán)aw haw…
……
最后師生達成的共識是:該女生的選擇是不理智的,因為她錯過了受教育的最好時機,盡管學校對于在校大學生結婚生子的態(tài)度是既不贊成也不反對。這種補充敘述式問題基于語篇,跳離了語言知識點的問題高度,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
4.4 利用總結式問題梳理思路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一問一答,對于文章的理解持續(xù)地進行著。也許學生能部分記得前面的內容,但比較零散,或是幾個關鍵詞或是一些要點,教師適時運用總結式問題,可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對前面所學進行小結。依然針對Text1 Education Does Count一文:
這個問題在總結之余,使學生保持注意力、澄清信息并做好關注之后內容的準備,因此總結式問題是針對語篇的很有效的教師提問方式。
4.5 利用一問多答的師生話語結構實現(xiàn)更多學生參與
課堂問答語中還存在著基于一問多答的話語結構,教師啟動問題后可與多名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如承接上面的問題:
T: Could you tell me the good and the bad of her doing so? (to S1) What do you think?
S1: The good thing is that she’s found her love.
T: Yeah.(to S2) Xie Mingliang
S2: She becomes a mum.
T: Who has a different idea? (to S3)
S3: The bad thing is that she can’t support herself and her baby.
S4: If her marriage fails someday, maybe she would regret having made such a choice.
課堂話語結構分析給英語老師提供了了解教學過程、反思教學活動的全新視角。不少教師都體會過課堂僵化、過于機械的回答模式充斥于課堂而又改善乏力的感覺,建議嘗試從提問模式角度進行教學的重新設計。學界有關英語課堂中教師啟動問答話語結構的研究非常有限,希望本文能引發(fā)英語教師對于高職課堂提問的思考和構建,實現(xiàn)富有成效的英語教學。
Coulthard, M.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M].New York: Longman, 1977.
Coulthard, R.M.& M.Montgomery.Studies in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 RKP, 1981.
林海春.英語采訪藝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湯燕瑜、劉紹忠.教師語言的語用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G63
A
1006-2831(2015)11-0120-3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34
2015-9-27;修改稿: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