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益民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基礎部,廣東 廣州 510990)
語形證明法是從語表形式的角度進行語法證明的方法。語法證明的目的一般是證明某語言單位具有或不具有某種語法性質(zhì)或語法特征。不同的語形證明法往往顯示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因而語形證明法最重要的基礎是分布理論。
“成分性語形證明”指依據(jù)話語的句法成分來進行語法證明的方法,主要包括語序證明和句式證明。
語序的固定性與靈活性是漢語語言表達的特點之一,漢語語序有一些特殊的互易現(xiàn)象值得注意?;ヒ字竷蓚€句法成分互換語序,不同成分語序可互換,而具有證明價值的有定狀互易、狀補互易等?!岸罨ヒ住敝冈诓桓鼡Q或增減詞語的情況下,句中的定語和狀語可自由換位。如:
(1)同學們排成一個圓圓的圈?!瑢W們圓圓地排成一個圈。
而某些語義上只能修飾狀語的重疊式則不能后移至定語的位置。如:
(2)同學們慢慢地排成一個圈?!?同學們排成一個慢慢的圈。
定狀可以互易的重疊式證明該語言單位既可表性質(zhì)又可表狀況,不可互易的則證明只有單一功能。
狀補互易的往往是單音形容詞,從狀補互易前后的語義來看,可分兩種情況:一是狀補互易后語義不變。如:(3)他緊繃著臉?!嚲o著臉。
二是狀補互易后語義變化。如:(4)他多吃了?!远嗔?。
“他多吃了”這個“多”是相對某個標準(如“吃”的配額)而言的,至于他是否吃得太飽則不明確;而“他吃多了”則表示吃得太飽,“多”相對胃的容量而言[1]。
成分性語形證明還必須研究不同句式在話語中的特點。如:
(5)這個所謂的酒店比小旅館還小旅館。
“比N 還N”這類句式里的“N”是名詞性詞語,一般具有“類型化”特征的指人名詞。這類句式里的指物名詞也具有“類型化”的特征,如“小旅館”通常具有陰暗潮濕、污濁不堪、設施簡陋等特征。句式中“還”表“更”的意思,體現(xiàn)了句中主語比“N”更具有某種類型化特征。
“層次性語形證明”是指利用層次分析法來進行語法證明。層次分析法的客觀依據(jù)是語言構造的層次性,一個句法結構是由若干詞語構成的一個顯性的線性序列,這個線性序列可以用成分分析法分析出若干句法成分,這些句法成分體現(xiàn)了一種表層的顯性關系。而句法結構的層次是隱性的,它體現(xiàn)了線性序列中深層的組合次序。句法成分的顯性關系和層次分析的隱性關系可同可異,因而層次分析法的證明價值主要有兩點:其一分析話語的隱性語義,如同一結構的不同話語的隱性的語義差異;其二用層次分析法分化歧義。就句法層面來說,切分和定性相結合是漢語語法層次分析法的特點。切分要劃分句子層次,切分出直接組成成分;定性要指出切分出來的直接組成成分之間的句法關系。
從切分的具體操作來看,層次分析法又分為分解式(由大到?。┖徒M合式(由小到大)。前者從整個語言片段切分,每次對整體結果一分為二,層層切分至詞為止;后者則從微觀的最小層次由小到大直到標示出句子的最大層次。分解式的優(yōu)點是每次一分為二不容易出錯。組合式優(yōu)點是比較直觀,可以直觀地分析由小到大的層層關系,但弊端是容易出錯。
從定性的方法來看,我國語法學家把中心詞的句法關系引入層次分析法,使用主謂、述賓、述補、聯(lián)合、偏正等概念,使之符合語法意義和語法形式相結合的原則。與中心詞分析法不同的是,為了體現(xiàn)兩兩對應的層次關系,現(xiàn)今的層次分析法大都引入“中心語”的概念,形成中補、狀中、定中等關系[2]。
層次分析法的局限主要體現(xiàn)在不能窮盡地分析各類句子。語流中的結構組合和語義聯(lián)系是十分復雜的,并非所有的句子都能一分為二依序切分。從結構來看,聯(lián)合短語如果有三個以上的部分則不能兩分,只能三分或多分。從句式來看,兼語式(如“我請你坐下”)由于兼語的前后牽連不能兩分,雙賓語(如“老師送我兩本書”)由于存在兩個賓語不能標示成分之間的句法關系而不能兩分。另外,某些框架式結構由兩個有關聯(lián)的詞語夾雜著前后牽連的成分組合而成,因而用層次分析往往具有多種解釋。如:“像鄉(xiāng)下人進了城似的”可以解釋為動賓短語,即“像/鄉(xiāng)下人進了城似的”;也可以解釋為比況短語,即“像鄉(xiāng)下人進了城/似的”。兩種解釋對語句層次切分的起點不一,層次分析的結果也不同。
“替換性語形證明”指在同一句法位置上用(或不能用)另一語言單位替換原有的語言單位,從而證明兩個語言單位的類同性或差異性。由于漢語的語法單位和句法功能具有錯綜復雜的對應關系,因而單純從句法位置上很難推導出必然性結論,不能說兩個語言單位出現(xiàn)在同一句法位序就具有功能或語義的類同性。如兩個不同的語言單位在同一位置上做主語并不能證明二者有很強的功能類同性,因為做主語的條件比較寬泛。但兩個不同的語言單位能在同一位置上做補語,則二者間可能有較強的類同性,因為做補語的條件比較嚴格。所以,根據(jù)內(nèi)涵和外延的反比關系,所受限制條件越多,替換后證明的價值越大,反之亦然。替換的結構必須結構單位、語法性質(zhì)有所差異但又有某些共同點,替換之后必須原義不變才能證明二者具有語義和功能的類同性。如受數(shù)量詞修飾的形容詞的組結形式A1A2和強態(tài)形容詞往往可以替換。這種格式用數(shù)量詞修飾A1A2,量詞一般是表示長度、重量的度量衡單位。如:
(6)這根棍子有三尺長短?!@根棍子有三尺長。
以上形容詞的組結形式A1A2(長短)中,僅有力度大、程度深、范圍廣的強態(tài)形容詞“長(A1)”有意義,弱態(tài)形容詞“短”脫落后語義不變,故A1A2構成具有偏指性語義的聯(lián)合結構。弱態(tài)形容詞在以上格式中的作用不是語義功能,而是結構的均衡功能[3]。
增刪性語形證明指增加或減少某些結構標志使話語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從而證明話語對某些結構標志的依賴性。增刪性語形證明的語言單位一般指虛詞,增刪性語形證明主要有足句和語義兩種功能。
從形式上看,肯定句與否定句的區(qū)別在于否定詞的有無。從純邏輯的角度看,含有一個否定詞的句子應該跟相應的肯定句語義相反。但在實際話語中,由于動態(tài)的話語諸多要素的影響,肯定句和否定句往往呈現(xiàn)出十分復雜的對應情況。如:
(7)張三有李四那么高?!購埲?,李四也高。(“張三”和“李四”可能都很矮。)
(8)張三沒有李四那么高?!謴埲钏母?。(比較而言,“李四”比“張三”高。)
以上肯定句中的“高”表度量,否定句中的“高”表比較,兩個句子轉(zhuǎn)換后都是并列關系。
體標記“了”除了表動作的完成外,還可以表示某些附加意義。如在“A+了”格式中,有時“了”使形容詞兼表評述和比較兩種功能。如:
(9)張三瘦,李四胖?!鷱埲萘?,李四胖了。
例(9)“張三瘦,李四胖”著眼于對張三、李四現(xiàn)在狀況的評述。但“張三痩了,李四胖了”既可著眼于對張三、李四現(xiàn)在狀況的評述,也可著眼于對二人現(xiàn)在和過去狀況的比較。但這類結構中的形容詞必須能表動態(tài)發(fā)展,否則不能語義兼容。如:
(10)張三年紀小,李四年紀大?!鷱埲昙o小了,李四年紀大了。
例(10)“張三年紀小,李四年紀大”著眼于對張三、李四現(xiàn)在狀況的評述。而由于人的年齡只能由“小”到“大”、不能由“大”到“小”,故“張三年紀小了”只能表對現(xiàn)在狀況的評述,“大”雖有發(fā)展性,但受其對稱句式影響,在此也不能表比較而只能表評述。因而,通過例(9)、例(10)體標記“了”的檢驗,可以證明:單音反義形容詞做謂語時后加“了”,只有此詞詞義可以順、逆雙向流動時才具有“體”的功能。
結構助詞“的”“地”在話語中除了強化某種結構關系外,還可以具有別的功能。徐杰先生指出:結構助詞“的”的增刪除了強化領屬的差異,還可以影響到句子的數(shù)量特征。如“李先生打碎了張先生四個茶杯”和“李先生打碎了張先生的四個茶杯”二者表達的數(shù)量關系并不相同?!袄钕壬蛩榱藦埾壬乃膫€茶杯”此句蘊含“張先生”只有這“四個茶杯”。而“李先生打碎了張先生四個茶杯”卻沒有這種含義,這“四個茶杯”可能只是張先生若干茶杯中的一部分。因而,“李先生打碎了張先生的四個茶杯”中“張先生的”在句法上直接修飾限制“四個茶杯”,而前句中“張先生”和“四個茶杯”卻沒有修飾限制關系[4]。
“組合性語形證明”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言單位并列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結構體,充當同一成分。由無數(shù)語言事實形成的概率模式證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言單位組合在一起必須具有性質(zhì)和功能的類同性,因而通過組合(或不能組合)可以證明幾個語言單位的類同性和差異性。組合性語形證明可分為兩類。
構成聯(lián)合結構對舉式的幾個語言單位都是可單獨成立的結構體,通過聯(lián)合關系組合后具有性質(zhì)的類同性。如:
(11)這鞋子無論大小、輕重、厚薄和樣式、顏色、價格,都使我十分中意。
在例(11)中,單音反義形容詞的組結形式“大小、輕重、厚薄”和名詞“樣式、顏色、價格”構成聯(lián)合短語,二者之間可用頓號表停頓,也可用“和”表連接。由于聯(lián)合短語各個組成部分一般詞性相同,而“和”是名詞連結的標志而不是形容詞連結的標志。因而,由兩個單音反義形容詞構成的組結形式在此類格式中語法性質(zhì)都為名詞。
“粘合構件對舉式”是指在同一小句內(nèi),結構相同或相似、語義相反或相對的對舉形式。這類對舉形式一般由兩個語言單位粘合而成,這兩個語言單位單獨使用缺乏獨立性,必須組合后才成立。如:
(12)張三這個人,沒深沒淺,沒大沒小。
以上“構件對舉”的兩部分,音節(jié)一致,詞性一致,兩部分往往構成反義對舉(如深淺、大小等),因而,如果兩個語言單位可以構成這種組合形式,就可以證明二者具有類同性。粘合構件對舉形式上類似于聯(lián)合結構,但和一般聯(lián)合結構不同。一是兩個部分不能顛倒語序,如兩個單音反義形容詞構成的粘合對舉式,一般是強態(tài)形容詞在前,弱態(tài)形容詞在后;二是兩個部分間不能加連詞,因而這類對舉式結構十分緊湊,具有“并列粘合”的特點;三是能進入此類框架的一般是少量的單音反義形容詞,此類格式缺乏周延性和類推性。
變換分析是揭示句法規(guī)律的重要手段,其功能主要有三點。一是給句法結構分類定性。一般來說,具有相同性質(zhì)的句法結構往往可以進行相同的平行性的變換;反之,我們可以通過進行相同的平行性的變換,檢驗句子是否具有相同的語法性質(zhì)。二是變換分析可以使語法規(guī)則精密化。變換分析把靜態(tài)分析擴展到動態(tài)分析,把句法結構的內(nèi)部分析擴展到外部分析,因而可以很好地解釋話語間的相關聯(lián)系。三是變換分析可以分化歧義結構。同一狹義同構的句法結構通過變換分析,可以分化出不同的歧義結構。如:
(13a)張三已經(jīng)走了一個小時。→張三已經(jīng)離開了一個小時。
(13b)張三已經(jīng)走了一個小時。→張三已經(jīng)行走了一個小時。
平行性原則是變換分析中最重要的原則,變換中的原式和變換式可以分行排列成為一個變換矩陣。如:
在這個矩陣中豎行的句子是同構關系,橫行的句子是由相同的實詞組成的不同的結構,且句子的語義關系都相同。
1.單句和單句的變換。單句和單句之間可以是不同句式之間的變換,也可以是同一句式間的變換,前者如:
在這個矩陣中前句是“主-動-補-定-賓”結構,后句是“主-狀-動-補”的把字句結構,變換前后語義相同。
同一句式之間的變換指句子的基本格式相同,但次要成分有變化,如形名結構在句中分別充當狀語或定語。如:
(18)作者全方位、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地塑造了張三這個人物?!髡邔埲@個人物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的塑造。
例(18)“全方位、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四個形名結構并列做狀語,轉(zhuǎn)換后并列做定語。
形名結構由狀位移至定位,語義可能產(chǎn)生變化也可能不產(chǎn)生變化。如:
(19)他謹慎地、多層次地觀察客觀事物?!斏鞯赜^察多層次的客觀事物。
例(19)“多層次”狀、定轉(zhuǎn)換,語義發(fā)生了變化,“狀”講觀察方法,“定”講觀察對象。又如:
(20)他們遠距離地觀察了這些目標。→他們觀察了這些遠距離的目標。
例(20)“遠距離”狀、定轉(zhuǎn)換,語義無變化,都講觀察點到目標的距離。
2.單句和復句的變換。某些單句可以轉(zhuǎn)換成復句,如:
(21)大小他都是個官。→無論大小,他都是個官。
(22)他大小都是個官?!麩o論大小,都是個官。
這類轉(zhuǎn)換,單復句語義相同,實詞相同,但單句省略了復句的關聯(lián)詞。二者的差別體現(xiàn)在語值上,復句結構比較松散,單句結構比較緊湊。
“框架性語形證明”是指依據(jù)某些特殊格式組合而成的語法框架來檢驗某些語言單位的特點??蚣苄哉Z形證明的原理是能放入同一框架的語言單位具有性質(zhì)、特點的類同性,不能放入同一框架的語言單位具有性質(zhì)、特點的差異性。根據(jù)外延和內(nèi)涵成反比的關系,框架越復雜,證明的價值越大??蚣苄哉Z形證明可以分組合性和句法性兩類。
“組合性框架”指某些詞語在靜態(tài)中構成的短語框架,這些短語框架形成一種語法槽。如“不A1不A2”(不冷不熱、不大不小、不多不少、不胖不瘦)的組合性框架有以下特點:一是有廣泛的適用性,“不A1不A2”的組合是開放的,大都是單音反義對應,但也可以是非反義對應。二是當“不A1不A2”中的形容詞用本義時,“不A1不A2”往往表示適宜、褒揚的語義,當形容詞用引申義時,則感情色彩往往會產(chǎn)生變化。如:
(23)今天的天氣不冷不熱。(褒義)
(24)他不冷不熱地說了幾句。(貶義)
“句法性框架”指在話語中某些單句所體現(xiàn)的語法 框 架。如“NP1-有(沒 有)-NP2-那 么(這 么)-V”(張三有李四那么高)分式中的“NP1”是名詞性主語,“NP2”是和“NP1”比較的體詞性結構。一般來說,“有”在這類格式中是形容詞的附帶插說成分,已虛化,表“估量”或“達到某種程度”;“這么、那么”可以省略,但一般不省略;單音形容詞“V”在此為兼具描繪義和稱代義的表度量標尺的謂語。能用于這類格式中的形容詞“V”一般是大、長、高、厚、寬、深、重、遠等表度量的強態(tài)形容詞。
語形證明法最重要的基礎是分布理論,而前文所述的七種語形證明法都和分布理論有關。其中成分性、組合性、框架性語形證明傾向于一種靜態(tài)的分布;而替換性、增刪性、變換性語形證明傾向于一種動態(tài)的分布。以上六種語形證明法都體現(xiàn)了一種線性的、顯性的語形分布,而層次性語形證明體現(xiàn)了一種非線性的、隱性的語形分布。相對而言,分布具有形式特點明顯、操作性強的特點,因而語形證明法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在語形、語義、語值、語境這四個要素中,語形要素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客觀性,但單獨的語形要素不能進行語法證明,必須將語形和語義相結合,即把分布特征與語義特征結合起來考察,這是在語法研究中把形式和意義結合起來的有效方法。
語形證明法往往要運用比較的方法,總的原理是意義相同的兩個語法形式最少有一個語法特征等值,意義不同的兩個語法形式最少有一個語法特征不等值。因而,通過兩個或若干語言單位在某種語法形式中的比較,就可以證明這些語言單位具有或不具有某種語法特征[5]。
[1]邢福義.漢語語法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47-49
[2]范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301-305
[3]鐘小勇.修飾成分與數(shù)量結構話語指稱性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15(2):187-191
[4]徐杰.語義上的同指關系與句法上的雙賓語句式——兼復劉乃仲先生[J].中國語文,2004(4):304-309
[5]段益民.句法規(guī)約與反義形容詞[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4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