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平+羅崢
摘要:在當下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時代,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UX)成為人機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關注的熱點。針對UX范疇,情感體驗(Emotional Experiences)在UX概念界定、理論模型和產品研發(fā)三個層面上獨具優(yōu)勢。未來仍需深入探討UX的情感體驗測量。生理心理測量技術因其客觀性已成為UX測量的優(yōu)勢手段,它為UX客觀研究整合了新視角。
關鍵詞:情感體驗;用戶體驗;體驗經濟
當代新興的體驗經濟以參與性(participation)和聯(lián)結性(connection)兩大特征為一體,體現出情感互動的特點,這對產品研發(fā)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1999年Pine和 Gilmore 首先提出了體驗經濟的概念,定義為一種超越傳統(tǒng)產品及服務的經濟形態(tài),它關注用戶的注意和感受過程,這些過程常涉及用戶自身的需要以及與產品的互動[1]。
體驗經濟相應地帶動了體驗消費。全球眾多行業(yè)都離不開體驗消費,其中的典型例子是人機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領域。HCI不僅是一門計算機科學,也是融合了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在交互計算機系統(tǒng)中用戶與產品互動過程的設計、評價及實現過程[2]。由此,HCI不單關注高效率,而且更強調如何優(yōu)化產品體驗,即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UX)[3]。Sproll等研究者稱,UX是HCI市場中產品消費的決定因素,即UX是衡量產品設計及消費的核心指標[4]。以往的UX重視認知體驗,而體驗經濟中的UX則越來越關注情感體驗。這種情感視角主要體現在UX概念界定、理論模型和產品研發(fā)三個層面。
一、UX概念界定中的情感體驗
在傳統(tǒng)經濟中,UX以產品實用功能為導向,常忽視用戶的情感需求,這體現了產品導向的實用主義觀。體驗經濟下的UX概念內涵則更豐富,集中關注用戶的內在需求,偏重心理效應范疇,包括用戶的情緒、生理、智力甚至精神等要素[5],這對應地體現了用戶導向的享樂主義觀。在UX概念界定中,這種導向的轉變直接影響了情感體驗的地位。
Hassenzahl (2004)認為UX是對產品特點(如功能、設計等)的整合反應,包括感知、情緒反應(如滿意、愉悅等)、直觀評價(如美觀、有吸引力、好用等)及行為變化(如購買、回避等)等層面[6]。這種界定表明,UX概念的核心要素離不開用戶的認知和情感。隨后,Mahlke界定了UX中情感與認知的關系。他稱UX由兩類體驗要素構成:一是與認知線索相關的體驗,二是與情感線索相關的體驗。而認知相關線索的體驗,如決策行為,會明顯受情感體驗的影響[7]。這表明情感體驗在UX中存在優(yōu)勢。同樣,實驗研究也發(fā)現,各種情感體驗在UX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愉悅(pleasure)和心流(flow)。目前,在概念層次上,Norman(2004)稱情感已是UX研究的熱點[8],這種趨勢顯著體現在產品設計理念中。
二、UX模型中的情感體驗
眾多的UX理論模型體現了情感體驗的價值及發(fā)展。下面呈現四個典型的情感體驗模型。
(一) Desmet和Hekkert(2002)的產品情感模型
Ortony等學者的認知模型是產品情感模型的基礎。Ortony等(1990)[9]認為,人們對環(huán)境的認識源自于三個關注點:事件(events)、媒介(agents)和客體(objects)。情感反應是對三個關注點的正負反應(即是否喜好),這對應存在三種情感。Desmet和Hekkert (2002)汲取上述模型思想,建構了UX的產品情感基本模型[10](Basic Model of Product Emotions,見圖1)。
該模型假設:產品及關注會影響對產品的評價,不同的評價會激發(fā)不同的情感體驗。產品、關注和評價三者交互作用,共同決定了情感體驗。該模型涵蓋五種評價,對應五種情感體驗,分別為實用情緒(instrumental emotion)、審美情緒(aesthetic emotion)、社會情緒(social emotion)、驚喜情緒(surprise emotion)和興趣情緒(interest emotion)。本UX模型強調認知和情感是相繼存在的。不同認知評價及導致的情感類別能解釋UX的不同機制,這有利于具體產品的研發(fā)。雖然,此模型中認知-情感的線性關系代表了典型的認知觀,但是,它注重情感體驗的積極反饋效應,同時考慮產品、認知及情感三位一體的交互作用,因此,它體現了典型的格式塔整體思想。這種囊括情感的完形建模對UX的整合研究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促進了研究對情感體驗的關注。
(二)Zhang和Li(2005)的感知情感特征模型
在HCI中,感知到的可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影響著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BI),感知到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則影響PU,PEOU也影響B(tài)I,BI是預測產品體驗的有效指標。
HCI領域之前的研究很少將情感體驗當作重要機制,導致UX僅被視為意志行為,這形成了UX的認知導向。實證研究卻表明,情感對UX有積極影響。神經科學及社會心理學界也認為,情感或情緒會先于認知過程出現,同時與認知相互影響[11]。Venkatesh研究發(fā)現,計算機體驗中的焦慮情緒是決定計算機PEOU的重要因素之一[12],而且,這種焦慮情緒以PEOU為橋梁來影響PU。這些思想都加深了對情感體驗的重視。
Zhang和Li(2005)提出感知情感特征模型。該模型深入探討了HCI中的情感特征(affective quality),發(fā)現感知到的情感特征(perceived affective quality,PAQ)[13]在UX中發(fā)揮著核心作用。基于此,該模型認為:情感性的PAQ(指個體對于外界的感知能力,常由情緒特征來界定,因而具有情感屬性,它影響著個體對于外界的后續(xù)系列反應)直接影響著認知性的PU和PEOU,PU和PEOU再共同影響體驗中的BI,具體見圖2。endprint
該模型的關鍵在于PU和PEOU對PAQ的橋梁作用,它們有力地銜接了PAQ與BI的關系。這種建構鮮明地將情感體驗作為UX的前提,突出了情感體驗的決定性意義。但是,PAQ的內涵卻存在不足,其概念交叉了過多的認知成分,缺乏清晰的情感體驗界定,而且缺少必要的實證支持。但這種獨樹一幟的科研猜想有利于推動后續(xù)的批判性理論分析,以及理性的模型整合。
(三)Mahlke(2005)的情感體驗模型
1998年ISO具體定義了產品可用性(usability),自此,產品UX的實用價值(如高效、可用性和易學性等)研究視角備受關注。隨著非實用價值取向(如,享樂性、美觀性和愉悅性等)的崛起,這種忽視用戶情感體驗的研究視角就不斷受到批判。
這種情感取向范式促使Mahlke(2005)提出情感體驗基本模型,(見圖3)[7]。該模型認為:產品質量的體驗是一種認知過程,包括用戶對實用特征和非實用特征的認知,認知過程受到用戶所處系統(tǒng)的特征影響。具體而言,用戶在體驗過程中會感知系統(tǒng)特征,也會產生各種體驗反應,即情感反應及情感結果、評價及行為結果。情感體驗的情感反應與認知體驗平行激發(fā),二者共同產生情感反應結果、評價及行為結果。
此模型強調,系統(tǒng)特征同時平行地激發(fā)了情感體驗和認知,缺乏情感體驗過程(情感反應及情感結果)會顯著影響評價和行為結果,同時,這一過程也影響著用戶的認知體驗。該模型顯示,情感體驗的情感反應和情感結果是與認知同等重要的機制。此模型的優(yōu)勢在于突破了以往UX模型的認知主導觀,是UX情感體驗模型的典型代表。通過認同這種情感-認知平行模型,研究者陸續(xù)開始采用生理心理學手段來測量情感體驗,這促進了UX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四)Mahlke和Thüring(2007)的用戶體驗結構模型
基于對之前模型的整合,Mahlke和Thüring (2007)提出了用戶體驗結構模型(Components of User Experi ence,CUE)[14],見圖4。
CUE模型認為,UX由實用特征的感知、非實用特征的感知和情感體驗三大部分構成。在UX的外部,系統(tǒng)的交互特征受到系統(tǒng)特征、用戶特征、任務或情境的影響。這種交互特征影響用戶對實用特征及非實用特征的感知,這種兩水平的感知差異會激發(fā)用戶不同的情感體驗,而情感體驗源自主觀體驗、表情行為和生理反應三方面。另外,情感體驗及感知作為核心要素共同影響用戶的評價、決策及行為。CUE模型將情感體驗視為UX的核心結構之一。同時,以Izard的情緒觀為基礎,這種情感體驗有合理明確的的內部結構。CUE模型的系統(tǒng)建構為情感體驗的客觀測量確立了明確的理論指導。
(五)四大UX模型的整合
四大UX模型表明,情感體驗的優(yōu)勢逐漸趨于穩(wěn)定??v觀這些UX模型,情感體驗的地位不斷加強,這種趨勢為情感體驗測量及應用奠定了基礎。首先,Desmet和Hekkert的產品情感模型奠定了UX中情感體驗的重要地位。其次,Zhang和Li的感知情感特征模型大膽地將情感體驗先于認知來建構,雖然這可能夸大了情感體驗的作用,但卻推動了UX建構的情感熱趨勢。再者,Mahlke的情感體驗模型平行審視情感體驗與認知,其建構更趨理性,易于檢驗,為情感體驗的實證研究進一步加強了理論基礎。最后,在Izard等堅實的理論依據下,Mahlke和Thüring整合了CUE模型,將情感體驗置于UX的核心地位??傊?,根據情感體驗的線索,四大模型探討了基于UX的知情關系,發(fā)現情感體驗與認知體驗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在當下的體驗經濟中,情感體驗舉足輕重,這種模型發(fā)展深化了UX的情感體驗優(yōu)勢。
由于Mahlke和Thüring (2007)的CUE模型理論基礎扎實且整合系統(tǒng),本文認為其在UX應用中更具優(yōu)勢。CUE模型不僅是UX情感體驗模型的代表,而且它擁有三層明確的情感體驗結構,即主觀體驗、表情行為和生理反應。這種結構能通過當下情緒心理學測量技術量化,這推動了UX的定量研究。另外,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CUE模型能自我檢驗及修正。簡而言之,CUE模型能優(yōu)化產品設計及體驗,加強積極情感體驗理念,具有長遠的產出效應。
基于這四大模型,情感體驗反映了體驗經濟中UX的重要性。UX屬于體驗經濟的必然產物,其研究推動了應用心理在HCI領域中的發(fā)展,并體現在產品設計及評價中。UX的根本在于模型的發(fā)展整合,這種整合凸顯了情感體驗的優(yōu)勢。首先,情感體驗突破了認知機械化解釋UX的模式,強調人的主觀價值,符合HCI體驗的靈活性和互動性;其次,情感體驗促進了UX的量化研究進程。隨著當下情緒測量技術的發(fā)展,情感體驗的量化檢驗成為現實,這種理論與實踐的整合促進了研究的深入。另外,情感體驗的模型發(fā)展更為UX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UX產品研發(fā)中的情感體驗
UX產品研發(fā)充分體現了以情感體驗為目標的產品設計理念。例如,情侶間會相互擁有強烈的歸屬感,即一種因彼此需要而激發(fā)的親密感,這種歸屬感通過共有物而體現。針對情侶間的情感需求,各類產品商設計了各種利于強化情感體驗的產品,以滿足情侶的內在消費需求,如情侶水杯、情侶鑰匙扣、紐曼情侶MP3等。就情侶水杯而言,它會激發(fā)情侶間的幸福感,產生緊密的情感體驗;而情侶鑰匙扣則通過符號設計來增強雙方結合的關系,具有濃烈的象征性,易激發(fā)彼此的情感體驗;另外,基于兩套耳機通道的設計構思,紐曼的情侶MP3能滿足情侶共用播放器的需求,這加強了彼此在同一時間共享同一首歌的愉快體驗。共享情感導向的設計能深化情侶的默契感,從而影響情侶的現實消費決策。在市場上,這些情感體驗在核心的產品設計中越來越占優(yōu)勢。并且,國內張成忠和楊錦重(2009)指出,人們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下更能容忍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也更能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產品功能。endprint
國外市場強調情感體驗的例子眾多。例如,在電視簡式遙控器研發(fā)中,Logan(1994)考慮了情感體驗的可用性價值。Riva等研究者將情感體驗視為衡量HCI系統(tǒng)優(yōu)劣的核心指標——用戶與系統(tǒng)的互動會激發(fā)各種情感體驗,利用情感體驗(一般而言,強調積極情感體驗)水平的高低來衡量系統(tǒng)的功能,從而反饋給設計師去完善HCI系統(tǒng),利于實現更舒適而高效的HCI。另外,立足于互聯(lián)網消費市場,Dawson等研究者研究了情感體驗調節(jié)對個人網絡消費行為的影響,發(fā)現積極情感體驗會增加用戶的網購行為。
縱觀市場,情感體驗已成為實體和虛擬產品消費的焦點。就情感體驗網絡市場挖掘方面,國外的發(fā)展勢頭迅猛。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eBay網,eBay專注于用戶的交流和體驗而架構其消費模式。雖然國內市場還處于追趕階段,但是這種市場也在不斷擴大。
四、情感體驗的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情感體驗已逐漸成為UX建構的核心。這種建構促進了UX情感體驗測量的實踐與進步。
國外的情感體驗測量仍以主觀體驗較流行,其中以問卷法和訪談法為主。目前,較流行的測量工具有:Pleasure-Arousal-Dominance (PAD) (Russell& Mehrabian, 1977; Mehrabian, 1978), SelfAssessment Manikin (SAM) (Lang, 1985),Product Emotion Measurement Instrument (PrEmo) (Desmet, 2002),以及Kansei Engineering (Schütte, 2005)等。另外,表情行為法也是一種有效的補充測量,如觀察和錄像分析。以上都是傳統(tǒng)的情感體驗測量方法,它們存在較強的測量干擾性和主觀性。
研究證實,生理心理測量是測量情感體驗的有效方法。由于其數據的客觀性和受干擾性低,從情緒生理反應角度而言,生理心理學測量能較科學地量化情感體驗。目前,采用較廣泛的生理心理技術包括EEG、fMRI、PET和EMG等。但是,這些技術在UX中的實際適用性仍缺乏深入的探討。例如,針對活動的情景而言,生理心理測量存在相應的局限性。當用戶處于活動狀態(tài)時,采集的生理數據會發(fā)生改變。怎樣避免這種不純凈的數據,這對于現實的情感體驗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梢?,理論測量與現實測量的客觀吻合性是情感體驗測量的關鍵。就理論層面而言,情感體驗測量的客觀化直接關系科研的進展;在現實層面,客觀測量情感體驗會直接影響產品的研發(fā)和評估。因此,甄別情感體驗測量技術有利于促進產品優(yōu)化及消費。另外,采用相應的測量技術也能檢驗情感體驗模型建構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Gilmore J, Pine J.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M]. Paris: Harvar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
[2] Carroll J M.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sychology as a science of desig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7, 48(1): 61-83.
[3] Mahlke S. Visual aesthetics and the user experience[J]. Proceedings: The Study of Visual Aesthetic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8(08292).
[4] Sproll S, Peissner M, Sturm C. From product concept to user experience: exploring UX potentials at early product stages[C]. ACM, 2010.
[5] Pine B J, Gilmore J H.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 97-105.
[6] Hassenzahl M. The interplay of beauty, goodness, and usability in interactive products[J].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4, 19(4): 319-349.
[7] Mahlke S. Understanding users experience of interaction[C]. University of Athens, 2005.
[8] Norman D A. 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section on beauty, goodness, and usability[J].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4, 19(4): 311-318.
[9] Ortony A.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emot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0] Desmet P. A multilayered model of product emotions[J]. The Design Journal. 2003, 6(2): 4-13.
[11] Russell J A. Core affect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emo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3, 110(1): 145.
[12] Venkatesh V.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grating control,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0, 11(4): 342-365.
[13] Zhang P, Li N. The importance of affective quality[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5, 48(9): 105-108.
[14] Mahlke S, Thüring M. Studying antecedent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s in interactive contexts[C]. ACM, 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