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龔佳玉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 護理部,上海 200031)
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在喉切除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王方,龔佳玉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 護理部,上海 200031)
目的 探討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在喉切除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便利抽樣法選擇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確診為喉癌并行喉切除術的患者226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104)和對照組(n=122),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膠布固定,觀察組患者采用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固定,均固定至拔管,比較兩組患者的脫管率及其舒適度。結(jié)果 兩組患者在脫管發(fā)生率和舒適度上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結(jié)論 卡口式胃管固定扣應用于喉切除術后留置胃管的固定能有效降低意外脫管率,使用舒適安全,值得在臨床推廣。
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喉切除術;胃管固定
喉切除手術是喉癌患者主要的治療方法,由于手術對喉咽結(jié)構的重建,使患者有2周左右時間須通過留置胃管鼻飼供給營養(yǎng)。在臨床上一般使用傳統(tǒng)膠布固定法,但存在膠布痕跡較難去除、刺激皮膚且影響美觀等問題,會給患者造成諸多不適,并增加了護理人員工作量[1]。我科護理人員于2013年自行設計并制作了卡口式胃管固定扣,應用于喉切除手術后患者的胃管固定,效果較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便利抽樣法選擇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耳鼻喉科病房住院、確診為喉癌,并行喉切除術的患者226例為研究對象,排除嚴重智力和認知障礙、嚴重精神疾病或家族史及不愿參加本次調(diào)查的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104)和對照組(n=122)。觀察組中男98例、女6例;年齡45~78歲,平均(58.47±9.23)歲,插管深度為(41.90±2.49)cm。對照組中男114例、女8例;年齡45~80歲,平均(59.85±9.72)歲,插管深度為(43.36±3.35)cm。兩組患者平均置管天數(shù)(12±3.2)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插管深度等一般資料上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膠布固定法。取1 cm寬的醫(yī)用橡膠膠布,剪取10 cm長度膠布2根,7 cm長度膠布1根。將1根10 cm長度的膠布中心點固定于胃管最貼近鼻翼處,纏繞2圈后將兩端分別粘貼于同側(cè)鼻翼上下,確保胃管無法脫出。將另一根10 cm長度的膠布以同樣的纏繞法固定于胃管貼近同側(cè)面頰處,再將7 cm長度的膠布在面頰處與此膠布做交叉加固。更換膠布至少2次/d,每次先以松節(jié)油去除膠布痕跡,再以75%乙醇去除松節(jié)油氣味,待干后更換膠布重新固定。
1.2.2 觀察組 采用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固定法。固定扣呈“腰果”型,所有接觸皮膚處的面均為弧形,以保證與面部接觸時的舒適感。其主體結(jié)構分為兩層,外層為具有一定硬度的PVC結(jié)構,銜接處為一體式嵌入卡口,能自由開合。內(nèi)層為軟硅膠材質(zhì),其正中有一直徑為5 mm的半開口孔徑,用于掰開包繞固定于胃管(常規(guī)為5 mm外徑)鼻翼下方胃管外露刻度處,當外層卡口扣緊后可利用內(nèi)層硅膠材質(zhì)的吸附力緊扣胃管,確保固定扣在胃管相應刻度處不發(fā)生位移。內(nèi)層左右各有一直徑為2 mm的孔徑,用于固定系繩。系繩置于患者雙耳處繞頭部一周,可調(diào)節(jié)松緊度,使固定扣始終處于鼻翼下方,以確保胃管不發(fā)生脫出。胃管留置期間護理人員無需重新固定。
1.3 評價指標 采用自制的《留置胃管固定舒適度量表》,量表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為一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手術術式、胃管深度、置管天數(shù)等;第2部分為舒適度情況,包括脫管率、固定舒適度、日加固次數(shù)、加固操作舒適度、活動不因置管受限比例、對自我形象影響的接受程度等。其中分別統(tǒng)計兩種固定方法的脫管率,固定舒適度、加固操作中舒適度、對形象影響的接受度,采用1~5級評分,分值越高舒適度越高,反之越低。
觀察組患者脫管率為0,而對照組為4.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固定舒適度評分為(3.60±1.21)分,高于對照組的(2.18±1.4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患者每日需要重新加固次數(shù)為(0.19±0.14)次,明顯減少并低于對照組的(2.66±0.75)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在加固操作中,觀察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為(3.75±0.93)分,高于對照組的(2.94±1.23)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活動不受限者占88.46%,高于對照組的44.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觀察組患者對形象接受度評分為(2.86±1.49)分,低于對照組的(3.21±1.2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1 脫管率降低 對比兩種固定方法,傳統(tǒng)的膠布固定方法是待胃管插入后,以膠布將胃管固定于兩側(cè)鼻翼及面頰部,膠布與胃管、面部皮膚的接觸面積較小[2]。臨床上用此方法固定后,造成喉切除術后留置胃管脫管的原因主要為:(1)由于喉切除術多為男性患者,其皮脂腺的分泌旺盛,常易使膠布失去黏性,增加脫管可能;(2)喉切除術后患者鼻腔分泌物較多,亦使固定的膠布容易松脫,加之鼻腔分泌物導致胃管滑膩,引起脫管;(3)喉切除術后由于惡心、呃逆、腹脹,易使胃管自行脫出[3-4];(4)患者自身難以適應胃管對鼻、咽、食管和胃的刺激,或者由于手術、麻醉的刺激使患者神經(jīng)興奮、躁動不安,導致自行拔管。采用固定扣固定胃管后,避免了上述膠布固定的弊端。
3.2 舒適度提高 喉切除術后一般留置胃管的時間為10~14 d,如出現(xiàn)咽漏等并發(fā)癥留置時間將長達數(shù)月。傳統(tǒng)方法以膠布固定胃管,患者的不適感主要體現(xiàn)為如下方面:(1)每日更換膠布時,膠布撕離皮膚產(chǎn)生撕扯痛;(2)清除膠布痕跡時,產(chǎn)生擦拭疼痛感及化學清潔液對皮膚的刺激感;(3)固定新膠布時牽拉胃管,引起不適;(4)膠布反復粘貼使皮膚敏感患者出現(xiàn)鼻翼、面頰處皮膚過敏、紅腫甚至破潰感染[5],尤其是病情所致胃管留置時間較長的患者,面部皮膚完整性很難保障。采用固定扣固定胃管后,基本杜絕了上述不舒適感,僅在固定期間因固定扣貼近皮膚造成輕微壓迫感,或固定扣被污染或需要調(diào)節(jié)胃管插入深度時需重新加固時感到不適,但在與傳統(tǒng)膠布固定的比較中,患者舒適度的提高十分顯著。
3.3 活動受限的改善 喉癌術后應鼓勵患者早期活動,有利于增加肺活量,促進痰液排出,增加進食量和促進傷口的愈合,而患者對膠布牢固度的擔憂,限制了其主動活動。本研究顯示,在改用固定扣固定后,患者活動不受限制比例上升至88.46%,大大改善了以往活動受限的狀況。
3.4 自我形象接受度下降 由于兩種固定方法均在面部放置有固定物,患者在外出活動中,容易引起他人關注的眼光,患者自覺影響美觀。就本次研究而言,對照組患者形象接受度優(yōu)于觀察組。由于觀察組使用的固定裝置相比傳統(tǒng)膠布固定,其置于面部的固定物面積更大,故觀察組患者對形象影響的接受度有所下降。
3.5 節(jié)省護理人力成本 觀察組患者胃管加固次數(shù)明顯減少,且脫管率反而下降,可見卡口固定的安全性。傳統(tǒng)膠布固定法在患者胃管留置期間,護理人員需每日重復加固,在膠布松脫等固定不牢情況下還需隨時加固,耗費了較多人力成本。使用胃管固定扣固定后,護理人員以觀察護理為主,無需每日重復加固,僅在固定扣被污染或需要調(diào)節(jié)胃管插入深度時需重新加固,節(jié)省了大量的護理人力成本。
胃管固定作為喉癌術后重要的治療護理手段,妥善、舒適固定一直是受到護理工作的重視。各種膠布的材料、粘貼的方式、外觀形象也一直成為護理人員研究的熱點??谑焦潭鄣漠a(chǎn)生和使用,降低了留置胃管脫出的概率,也同時使患者因擔心胃管脫出導致活動受限情況基本解決。同時,減少了護士在患者胃管留置期間需重復加固的工作量,護理人力成本得到節(jié)省。
[1] 張秀媛.留置鼻胃管固定的新方法探討[J].河北醫(yī)學,2009,15(9):1119-1120.
[2] 張穎春.改進胃管固定法對減少非計劃拔管的意義[J].實用護理學雜志.2012,20(12):115.
[3] 郁春燕.胃腸術后胃管拔(脫)管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外醫(yī)學研究.2009,7(14):111.
[4] 劉曉麗,張巖.胃管固定器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22):12.
[5] 胡桂芬,陳惠卿.喉癌根治術醫(yī)院感染的預防性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1):1013-1014.
(本文編輯:郁曉路)
2015-01-17
2015-07-20
王方,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耳鼻喉臨床護理
10.3969/j.issn.1008-9993.2015.22.025
R473.76
A
1008-9993(2015)22-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