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如
如果從1991年留美學生創(chuàng)辦第一份網絡中文雜志《華夏文摘》算起,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有24年春秋;如果從1998年痞子蔡《第一次親密接觸》引發(fā)網絡文學熱潮算起,網絡文學也已經有17年歷史。近年來,網絡文學風生水起,發(fā)展迅猛,以其作家和作品數量之多、讀者和社會影響力之廣,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領域一道亮麗風景和一種獨特現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文學閱讀也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一種常態(tài)文學閱讀,由網絡文學改編的電視劇如《亮劍》《裸婚時代》《步步驚心》《傾世皇妃》《美人心計》《后宮·甄嬛傳》《何以笙簫默》等熱播和電影《失戀33天》《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杜拉拉升職記》《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熱映,讓社會各階層無法漠視網絡文學的存在和力量。
相對于網絡文學的繁榮熱鬧,學界對網絡文學重視不夠、評價不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網絡文學的商業(yè)化氣息濃厚、文學審美價值不高,尚未出現“大師之作”。但這是失之公允的看法,評價網絡文學,不僅僅要看到網絡文學作為文學現象的一面,更要看到網絡文學作為文化現象的一面,辯證考察網絡文學的文學性與商業(yè)性關系,才能認清網絡文學的真實發(fā)展。
對網絡文學文學性或文學審美價值的判斷是基于傳統(tǒng)文學的標準,在與傳統(tǒng)文學的比較中,評論家對網絡文學或贊譽,或批判,具體就不一一概述。但是在對比之前,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傳統(tǒng)文學是什么?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回答起來卻不簡單。先回答傳統(tǒng)是什么?最具有權威的《中華辭?!穼Α皞鹘y(tǒng)”的解釋是:“從歷史上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尚、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它通常作為歷史文化遺產被繼承下來,其中最穩(wěn)定的因素被固定化,并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來。如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道德傳統(tǒng)等?!眳s沒有收錄“傳統(tǒng)文學”這一詞條。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傳統(tǒng)”都指過去的、歷史的、已完成的某種事物。當中國的網絡文學從北美華人文學圈誕生,到20世紀末流行于漢語文學圈時,同時隨著互聯網流行于華夏大地,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以其網絡媒介載體的屬性被稱為“網絡文學”。
為強調網絡文學“新”,新聞界、評論界很隨意地把“傳統(tǒng)文學”作為“網絡文學”的對立面來命名,顯示對網絡文學的無所適從和文學理論的蒼白無力。在網絡文學沒有產生之前,中國文學沒有“傳統(tǒng)文學”的概念,只有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20世紀文學等概念。如果從“傳統(tǒng)”的語義學來理解,那么古代文學對現代文學而言是不是傳統(tǒng)文學?現代文學對當代文學是不是傳統(tǒng)文學?答案顯然是?,F在一提起網絡文學,就會與傳統(tǒng)文學相提并論、相互比較,網絡文學和傳統(tǒng)文學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提法,實際上這是不科學的。
以媒介為載體,文學經歷了口頭文學、書面文學和印刷文學的變化,發(fā)展到互聯網時代,網絡文學以網絡為媒介。如果強調網絡文學的媒介屬性,那么不以網絡為媒介的文學都是傳統(tǒng)文學,包括口頭文學、書面文學和印刷文學。從歷時性的角度,口頭文學、書面文學和部分印刷文學都成為遙遠的過去,被稱為傳統(tǒng)文學無可非議,但是從共時性的角度,與網絡文學并存的當代印刷文學難道還可以稱為傳統(tǒng)文學嗎?正如康橋所言:“網絡新聞對應的是廣播電視新聞、報紙新聞。我們能把廣播電視報紙新聞叫作‘傳統(tǒng)新聞’、把這些從業(yè)人員叫作傳統(tǒng)新聞工作者嗎?那我們將每天生活在‘傳統(tǒng)新聞’中?!保?]顯然這是不恰當的,容易引起誤解和混亂。那么回到網絡文學本身正在發(fā)生的實際,當前以玄幻、仙俠、武俠、科幻、言情、官場、都市、穿越、盜墓、恐怖、網游等為主的類型化網絡小說是網絡文學的主流,是一種大眾的通俗文學,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以雅俗來判斷,傳統(tǒng)文學似乎應該稱呼為嚴肅文學或純文學。但是這又與網絡文學的歷史和現狀并不十分符合。中國網絡文學起源于北美華人文學,北美華人網絡文學基本上還是屬于純文學的范圍[2],國內早期網絡文學作家安妮寶貝、寧財神、邢育森、李尋歡等人的作品以及如今網絡上的網絡詩歌、散文、博客文學等也不屬于通俗文學范疇,顯然網絡文學中也存在著純文學。
網絡無限,網絡文學也具有無限可能性。面對網絡文學這個無限可能、包羅萬象、千變萬化、豐富多樣的龐然大物,任何試圖從本質上加以定義都難免有遺憾之處。一些評論家和文學家已經拋棄了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二元對立的觀念。馬季認為;“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表現形態(tài),兩者扮演的角色不一樣?!保?]陳魯強調:“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一樣,是基于人文、人情、人性等基本要素之上的精神創(chuàng)造?!保?]莫言斷言:“在浩瀚的網絡文學作品中不缺乏經典,網絡文學的藝術標準并沒有下降,而在不久的將來傳統(tǒng)文學將與網絡文學合二為一。”[5]嚴歌苓認為:“網絡文學每一個作家都是很個體的,從他的寫作形式到他的思考,還有對他作品美學上的追求都是很不一樣的。這點和傳統(tǒng)文學沒有區(qū)別?!保?]
面對網絡文學發(fā)生的實際,較真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的關系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其實不妨換一種思路,將“傳統(tǒng)文學”置換為“文學傳統(tǒng)”,那么研究視野就會豁然開朗。中國網絡文學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以其網絡的包容性,充分汲取中國古典文學傳統(tǒng)、“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通俗文學傳統(tǒng)以及西方大眾文學傳統(tǒng)等營養(yǎng)因素而應運而生。比如網絡文學最為流行的玄幻、仙俠小說,既有中國上古神話、志怪傳奇、明清神魔小說、民國港臺武俠小說等文學傳統(tǒng)的淵源,又有西方神話、西方幻想小說《魔戒》《哈利·波特》等文學傳統(tǒng)的淵源。
當評論家站在傳統(tǒng)文學立場以“文學性”標準批評網絡文學時,恰恰說明面對網絡文學的沖擊,文學研究者感受到了危機?!拔膶W性”概念源自俄國形式主義。羅曼·雅克布遜認為:“文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文學,而是文學性,亦即使某一本書成為文學作品的那種東西?!保?](P528)強調“文學性”就是強調文學的內部研究。美國著名學者喬納森·卡勒說:“文學性的定義之所以重要,不在于作為鑒定是否屬于文學的標準,而是作為理論導向和方法論導向的工具,利用這些工具,闡明文學最基本的風貌,并最終指導文學研究。”[8](P27)因此,文學本身并不需要“文學性”,而是文學理論和文學研究需要“文學性”。
不必糾結于與傳統(tǒng)文學的對比,也不必糾結于“文學性”的理論界定。網絡文學本質上還是文學,具有成為文學作品的本質屬性,遵循著文學的基本規(guī)律,以描寫人、刻畫人為主,無論是什么類型,反映的都是人性。神也好,魔也好,都有著人的七情六欲,對真善美的追求依然是永恒的主題,對親情、愛情、友情的弘揚依然是不變的追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網絡文學發(fā)揚了文學的想象力,接續(xù)并重塑了中國延綿幾千年來的幻想文學傳統(tǒng),激活了當代中國人的幻想力,使文學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幻想的世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這也是網絡文學的魅力之所在。
從中國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歷史來看,最初的網絡文學,無論是北美華人網絡文學,還是大陸原創(chuàng)網絡文學,都是網民的一種自由抒寫、自娛自樂,與功利無關,與賺錢謀生無關,更加注重文學抒發(fā)心靈、表現自我、關注現實的功能,更加強調文學本身,只是借助互聯網圓文學的夢想而已。因此,早期的網絡文學更加貼近純文學,網絡作家創(chuàng)作作品也是基于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作品的內容也較為文藝,較為符合傳統(tǒng)的文學價值觀和審美觀,作品的文學性占據主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出,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種藝術生產,一切藝術品都具有商品屬性。對于中國網絡文學來說,商品屬性異常顯著。我們今天之所以越來越重視網絡文學并加以研究,是基于網絡文學產業(yè)化飛速發(fā)展的事實。網絡文學作為互聯網的產物,天然具有商業(yè)性。網絡文學必須依存于文學網站,而文學網站的運營沒有金錢的支撐是萬萬不行的。如國內早期最為著名的“榕樹下”文學網站,1997年由美籍華人朱威廉創(chuàng)辦,朱威廉堅持網絡文學的理想主義精神和原創(chuàng)精神,堅持“文學是大眾的文學”,倡導“生活·感受·隨想”,免費發(fā)表網友原創(chuàng)網絡文學作品,帶動了國內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的創(chuàng)作熱潮,凝聚了慕容雪村、寧財神、李尋歡、安妮寶貝、邢育森、今何在、韓寒、郭敬明等作家。1999年到2001年,“榕樹下”舉辦三次網絡文學大賽,王朔、王安憶、蘇童、陳村、阿城等知名作家出任大賽評委,在文化界引發(fā)了“榕樹下”網絡文學現象的討論。然而到了2002年,隨著全球互聯網泡沫的破滅,“榕樹下”運作步履維艱、陷入低谷,于是朱威廉以1000萬美元價格將“榕樹下”賣給全球傳媒巨頭貝塔斯曼。
可以說,2002年,中國網絡文學進入了歷史的拐點,是從此一蹶不振、煙消云散,還是困局突圍、一飛沖天?于是,面臨生死存亡的局面,各大文學網站開始探索收費閱讀制度,2003年起點中文網開始實施VIP付費閱讀,并成為各大文學網站的基本盈利模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付費閱讀拯救了中國網絡文學,從此,中國網絡文學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走上產業(yè)化發(fā)展的快車道。
逐利是資本的本性,當網絡文學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資本敏銳把握了市場動態(tài),于是將資金投入了網絡文學。2004年開始,盛大公司陸續(xù)收購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網、小說閱讀網、榕樹下、言情小說吧、瀟湘書院六大原創(chuàng)文學網站,并于2008年7月成立盛大文學有限公司。近幾年,網絡文學成為資本角逐的戰(zhàn)場。2013年5月,騰訊高價挖走了起點中文網的核心團隊和近一半大牌作者,成立創(chuàng)世中文網,推出騰訊文學。2013年10月,人民網2.48億收購網絡文學企業(yè)成都古羌科技有限公司69.25%的股權,向網絡文學領域進軍。2013年12月,百度1.915億元收購了縱橫中文網,2014年11月27日,宣布百度文學正式成立。2015年1月,騰訊50億元完成對盛大文學的收購,騰訊文學和盛大文學整合成立新公司“閱文集團”,統(tǒng)一管理和運營原本屬于盛大文學和騰訊文學旗下的起點中文網、創(chuàng)世中文網、瀟湘書院、紅袖添香、小說閱讀網、云起書院、QQ閱讀、中智博文、華文天下等網絡文學品牌。此外,阿里巴巴和360也有意進軍網絡文學市場。
可見,產業(yè)化運營的文學網站成為中國網絡文學的主陣地,商業(yè)化寫作成為網絡文學的基本生存方式。網絡文學的商業(yè)性特征越來越明顯,從創(chuàng)作目的上表現為金錢化傾向,很多作者投身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看中了網絡文學的賺錢效應。2014年12月3日,華西都市報發(fā)布第九屆中國作家富豪榜品牌子榜單“網絡作家富豪榜”,著名網絡作家唐家三少、辰東、天蠶土豆分別以5000萬元、2800萬元、2550萬元的版稅收入位居榜單前三位。從創(chuàng)作內容上表現為類型化傾向,玄幻、仙俠、官場、穿越、言情、都市、盜墓等通俗流行的題材,這類作品通俗易懂、適合各年齡層次、各社會階層的讀者。從內容傳播上表現為消費性傾向,作者論字賣錢、讀者以錢買字,粉絲經濟逐步流行,一些讀者打賞作者動輒百萬元人民幣。從作品篇幅上表現為超長篇化傾向,由于字數越多越賺錢,很多作品總字數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注水”現象比較嚴重。過度商業(yè)化已經損傷了網絡文學的文學性。
另一方面,網絡文學不僅僅作為文學而存在,更作為中國文化產業(yè)的重要一環(huán)而存在。美國文化批評家杰姆遜說:“到了后現代主義階段,文化已經完全大眾化了,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距離在消失,商品化進入文化,意味著藝術作品正成為商品,甚至理論也成為商品?!保?](P148)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市場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納入全球化進程中,當代消費社會快速成型,大眾文化、消費文化和娛樂文化日益流行,互聯網經濟和文化產業(yè)迅猛發(fā)展。網絡文學乘中國文化產業(yè)東風而蓬勃發(fā)展,其商業(yè)性不僅表現在自身是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還表現在知識產權全版權開發(fā),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文化產業(yè)鏈,網絡文學作為產業(yè)鏈的上游,通過知識產權授權將產業(yè)鏈打通,開發(fā)實體書出版、影視改編、游戲改編、動漫改編等,從而給下游的出版、游戲、影視、動漫等文化產業(yè)不斷提供內容和素材,促成了文化產業(yè)的大融合。作為通俗文學作品的《哈利·波特》雖然不是網絡文學,卻是文化產業(yè)鏈的完美詮釋,由出版開始,電影、DVD、錄像帶、電視片、唱片、游戲、廣告等周邊產品不斷擴展,還有難以計數的玩具、文具、服裝、食品、飲料、手機等成千上萬種特許經營商品,再到主題公園、主題旅游,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yè)鏈并且不斷豐富,對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具有啟發(fā)意義。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有114部網絡小說被購買影視版權。在游戲動漫領域,越來越多的網文‘天價’授權案例出現:《擇天記》5000萬元授權動漫開發(fā),《不敗王座》《我欲封天》分別以810萬元、655萬元授權手游改編……網絡文學儼然已成為當下文化產業(yè)的‘內容金礦’。”[10]市場研究機構易觀智庫發(fā)布的《中國網絡文學產業(yè)年度研究報告2013》顯示,2013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收入規(guī)模達46.3億元,較2012年環(huán)比大幅增長66.7%,預計在2015年,網絡文學整體市場規(guī)模將突破70億元。網絡文學已經成為龐然大物,僅盛大文學網站就有“200萬名作家、700萬部原創(chuàng)小說、1.5億個用戶、超過7成的市場份額、每天新產生1億字的作品”[11]。這是何其令人生畏又令人振奮的數字,這將為文化產業(yè)提供多少創(chuàng)意的內容和素材?“網絡文學在作品的市場轉化方面已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網絡文學的商業(yè)化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否定網絡文學的理由,由讀者粉絲、文學網站、書商、影視公司參與形成的網絡文學商業(yè)運作機制帶來了文學發(fā)展的新機遇,蘊含著新的活力,是時代文化轉型的一部分?!保?2]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文學的商業(yè)性價值有助于推動中國文化產業(yè)大發(fā)展,將打造中國文化產業(yè)鏈的《哈利·波特》。
網絡文學的文學性與商業(yè)性關系問題實際就是網絡文學的質量問題。與海量作品相對,網絡文學為人所詬病的一點是:質量不高,無數的作品淪為文化快餐、文字垃圾,只有一次性商品的消費價值,而無流傳于世的審美價值。但另一方面,大浪淘沙,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網絡文學有不少優(yōu)秀作品。2008年10月29日至2009年6月25日,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指導下,中文在線旗下的17K網站與《長篇小說選刊》聯手承辦的網絡文學十年點評活動,經過7個月的海選和推舉、網絡投票,在網絡讀者推薦約1700部作品的基礎上,由文學界推舉出10部最佳作品:《此間的少年》《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新宋》《竊明》《韋帥望的江湖》《塵緣》《家園》《紫川》《無家》《臉譜》。由網絡讀者推舉出10部人氣最高作品:《塵緣》《紫川》《韋帥望的江湖》《褻瀆》《都市妖奇談》《回到明朝當王爺》《家園》《巫頌》《悟空傳》《高手寂寞》。這些作品都是網絡文學的精品,當然不僅僅只有以上的作品,凡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經久不衰的作品都可能是網絡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
那么網絡文學如何尋求文學性與商業(yè)性的平衡?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边@段話也適用于網絡文學,網絡文學應兼顧文學性與商業(yè)性,兩者并不是完全對立、完全矛盾的。正如馬季所言:“網絡文學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范式,確立了文學性與商業(yè)性的雙重身份。”[13]在浩如煙海的網絡文學作品中,只有具備較強思想性、藝術性的精品才能脫穎而出,受到讀者的歡迎,自然就能占據市場份額。如《誅仙》語言清新優(yōu)美、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生動鮮明、布局場面宏大、想象瑰奇驚人、寫情細致入微,整篇小說極富文學色彩,同時又受到市場的熱捧,獲得了文學性與商業(yè)性的雙重成功。
我們需要辯證看待網絡文學的文學性與商業(yè)性關系,首先還是要認清事實,網絡文學的主流是類型化網絡小說,發(fā)展方式是產業(yè)化發(fā)展,寫作方式是商業(yè)化寫作,要求每部網絡小說具備較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其次,商業(yè)化發(fā)展正是網絡文學本身價值之所在,是其作為文化產業(yè)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追求商業(yè)性,就沒有海量作品,就沒有網絡文學的繁榮局面。再次,網絡文學商業(yè)化發(fā)展產生的海量作品是產生優(yōu)秀作品的基礎,一部網絡文學優(yōu)秀作品,如果要在海量作品中脫穎而出,絕不是依靠低俗、迎合讀者就可以的,必須以質量取勝、以內容為王道,走精品化道路。今天的網絡文學正如當年的武俠小說,作為通俗文學的武俠小說是不受文學界待見的,直到出現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黃易等作家,武俠小說的質量逐步提升,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大師之作”,更是由俗轉雅、雅俗共賞,極大提升了武俠小說的欣賞品味和審美價值。
顯然,網絡文學文學性與商業(yè)性的關系并不是絕然對立的,是網絡文學的一體兩翼的存在。起點中文網精品作家血紅預言:“未來的網絡文學會融入更多社會責任感和精神層面的東西。網絡文學不會只是娛樂化,也有很多引導性的、鼓勵年輕人積極向上的作品?!保?4]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fā)的《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強調:“把內容質量作為網絡文學的生命線,積極引導網絡文學講品位、重格調,棄粗鄙、戒惡搞;建立網絡文學內容質量管理長效機制,健全作品抽查、閱評制度,完善符合網絡文學作品出版特點的審讀流程及管理辦法;支持網絡文學企業(yè)根據自身特點,建立有利于精品力作不斷涌現的編、審、發(fā)出版全過程質量評估體系和控制機制?!笨梢灶A見,隨著網絡文學產業(yè)化發(fā)展加快,隨著國家管理部門監(jiān)管力度的加大,網絡文學作者必然走精品路線,作品的質量將會逐步提高,進而提高讀者的閱讀水平和欣賞水平,形成良性循環(huán),網絡文學的文學性與商業(yè)性得以平衡發(fā)展。
中國網絡文學以網絡為媒介,使人人具有抒寫文學的可能,從自娛自樂的無功利寫作走向眾聲喧嘩的商業(yè)化寫作,類型化網絡小說成為網絡文學的主流,基本確立了文學性與商業(yè)性的雙重身份?;诖?,不應簡單立足學院派精英化批判立場,只看到網絡文學文學性與商業(yè)性關系不可調和的一面,而應看到互為促進的一面。網絡文學不僅僅是文學現象,更是中國文化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產業(yè)鏈的關鍵一環(huán),在網絡文學研究中少一點二元對立的判斷,少一點學院派精英化的批判,多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多一點引導和支持,必將有益于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的深度融合,有益于網絡文學文學性與商業(yè)性的平衡發(fā)展,有益于中國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1]康橋.網絡文學命名與功能[J].南方文壇,2011,(3).
[2]王列耀,蒙星宇.北美華文網絡文學的發(fā)展與網紙兩棲寫作[J].廣東社會科學,2009,(6).
[3]馬季.“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縱橫論[D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7/2007-12-05/34026.html.
[4]陳魯.談談網絡文學的幾個問題——寫在魯迅文學院網絡作家高級研修班結業(yè)之際[N].文藝報,2014-01-28.
[5]師文靜,莫言.純文學將與網絡文學“合并”[N].齊魯晚報,2012-01-09.
[6]宋燕.傳統(tǒng)文學與網絡文學的碰撞與融合[N].燕趙都市報數字報,2014-12-06.
[7]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編輯部.美學文藝學方法論(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
[8](加拿大)馬克·昂熱諾,(法)讓·貝西埃,(荷)杜沃·佛克馬.問題與觀點:20世紀文學理論綜論[M].史忠義,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9](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唐小兵,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10]周志軍.網絡文學:文化產業(yè)的“新金礦”[N].中國文化報,2015-03-24.
[11]陳天橋.我知道這條道路非常艱辛[J].創(chuàng)業(yè)家,2013,(5).
[12]周志雄.論網絡文學的商業(yè)化問題[J].中州學刊,2014,(5).
[13]馬季.文學性與商業(yè)性的雙重身份[N].人民日報,2014-05-13.
[14]陳琳,吳越.網絡文學:繁榮并脆弱著 上海知名網絡作家與讀者見面[N].文匯報,20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