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jié),河里的水葫蘆鋪滿河面,猶如一塊綠地毯,非常美麗。然而,還沒等我們好好欣賞這難得的美景,工人們就已駕著小船,把水葫蘆打撈上岸,并曬在河堤上。有人不禁要問:如此漂亮的水葫蘆,人們?yōu)槭裁匆獙⑺鼈儞破饋砟兀?/p>
身世之謎
水葫蘆又叫鳳眼蓮、水浮蓮,是一種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喜歡溫暖、向陽及富含有機物質的靜水或流速緩慢的動水,多生長在河水、池塘、沼池、水田或小溪流中。
雖然水葫蘆在我國很常見,但它卻非“本土人士”,而是屬于外來物種,其“老家”在南美洲亞馬孫流域,1901年它作為一種花卉被引入我國,后來作為豬飼料而被推廣種植。
那么,這難道就是它“受排擠”的原因嗎?
“綠地毯”之災
其實,導致水葫蘆受到排斥的原因,源于它的“強勢”。
水葫蘆的生長速度和繁殖速度極快,不論“走”到哪兒,它都會“反客為主”,導致局部生態(tài)失衡。它以每周繁殖一倍的速度滋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整個水面遮掩住,侵占水中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從而導致水生動物死亡。特別是在秋季,它的根葉會迅速腐爛,不僅堵塞水上交通,還會污染水源。2007年,水葫蘆在中國第一次大爆發(fā),自閩江上游來襲的水葫蘆覆蓋水口大壩整個庫區(qū),面積近160萬平方米,嚴重阻礙了水上交通。此后,水葫蘆在中國南部水域廣為生長,成為外來物種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明白為什么要控制水葫蘆的生長蔓延了吧。那么,光靠打撈水葫蘆能奏效嗎?
一物降一物
人工打撈可以短期控制水葫蘆蔓延,但卻不能“長治久安”。
我們知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協(xié)調,才能各自維持一定的數量,達到生態(tài)平衡,所以生物防治是一種比較天然的防治方法。研究表明,生物防治對水葫蘆的生長也起到了明顯的控制效果。由于水葫蘆象甲、海牛等動物喜吃水葫蘆,所以人們常用它們來做生物防治。20世紀50年代,有人將水葫蘆帶到非洲的剛果盆地。3年后,水葫蘆打敗了所有的水生植物,反客為主,在剛果河上游1500千米的河道上蔓延,阻礙了航道。為了消滅水葫蘆,當地政府在河道內投放了數頭海牛,由于一頭海牛每天能吃掉400平方米的水葫蘆,問題于是迎刃而解。
變“災”為寶
不過,控制水葫蘆蔓延,并不是要對其“趕盡殺絕”,而是要趨利避害,合理利用水葫蘆的優(yōu)點,以科學的方法綜合治理水葫蘆。最新研究表明,水葫蘆不僅可以清除污染,發(fā)展牧業(yè),制造有機肥,而且能促進有機果蔬業(yè)、綠色天然氣業(yè)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各地水體中營養(yǎng)物質經常補充的情況,確定該地區(qū)利用水葫蘆事業(yè)的規(guī)模,定期定量控制,對水葫蘆進行加工,用于發(fā)展牧業(yè)、制造有機肥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已有400多種,其中危害較大的有100多種,水葫蘆僅是其中之一,這極大地挑戰(zhàn)了我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所以,樹立環(huán)保意識,維護生態(tài)平衡任重而道遠。
編輯:任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