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日出版的《萬科周刊》,以《【獨家披露】綠地銷售額可能超萬科的真實原因》為標題發(fā)文,文中僅放一幅圖片上面寫著:“你們懂的”。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各種自媒體的評論文章不絕于耳,我記得有個人說,綠地比不過萬科,關鍵在于除了銷售數字之外,地產龍頭還應該具有一些更形而上的東西,例如企業(yè)的責任與義務,產品的綜合質量,業(yè)主的口碑,物業(yè)的服務,這些東西都不是簡簡單單的數字可以比較的。
“比什么,怎么比”,可能是萬科對于綠地龍頭之爭的有力回擊。
不過,綠地人的想法就簡單一些,朋友圈里的綠地銷售時不時發(fā)些消息過來,依然是多少多少的銷售,看來2400億的年度銷售目標是綠地人最有力的武器。
2013年,綠地集團房地產業(yè)務銷售金額1625億元,與萬科僅相差84億元。張玉良對媒體表示,“也就是兩個項目的差距。”2014年,綠地集團定下全年預銷售2400億元的目標,這意味48%的同比增長。在另一項衡量房地產企業(yè)規(guī)模的指標——預銷售面積上,綠地集團在2013年躍居第一。另外,2013年綠地的拿地投入為870億元,與萬科相當。
可見,綠地對于地產龍頭的爭奪勢在必得。當然,對于綠地銷售數字的吐槽也不少,在綠地上千億的銷售額里,或許有相當業(yè)績是合作方貢獻的。和綠地有過合作的施工方、供應商乃至廣告商在微信朋友圈里吐槽——是不是自己用房子抵的欠款也算進業(yè)績了。
以房抵欠款的現象在中國房地產行業(yè)普遍存在,但綠地的做法更為極致。某綠地事業(yè)部的人士透露,在他們向集團宣稱完成的數十億銷售額中,有接近一半的業(yè)績是乙方貢獻的——有數棟住宅直接以抵工程欠款的形式給了建筑商,而這些房子又被算進了銷售業(yè)績中。這種情況在其他地方也或多或少的存在。
在表面上,萬科的表態(tài)依然很有風度,2014年11月,對于媒體“龍頭之爭”的提問,郁亮回答:“可以坦然接受,有人超越,我會送去祝福。我更在乎客戶關系、市場地位和影響力,希望萬科在城市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F在已經換跑道了,只有轉型成功,我們才能在白銀時代繼續(xù)領跑。黃金時代勝負已分,白銀時代剛起步,以規(guī)模衡量還有意義嗎?!
不過,在紛紛擾擾的龍頭之爭中,萬科也變得有點不一樣了。在萬科核心競爭力的思辨中,對于細節(jié)的精益求精一直是萬科人很自豪的一點。不過,現在萬科的產品真的是以細節(jié)取勝么?相信答案一定各不相同。人們感覺到,對于機構越來越多,攤子越來越大的萬科,模糊的感性管理日漸困難,慢慢變成幾乎不可能的事。
在今年上海新推出的產品中,萬科人最期待的重量級產品都沒有得到市場應有的反饋,實在值得深思。例如,萬科翡翠公園項目,從拿地開始,到未來的產品設計,戶型規(guī)劃,萬科人相信一定會給市場一個相對大的驚喜,在內部,他們親切的稱呼翡翠公園為“上海驕傲”,雄心壯志不言自表??墒情_盤至今,作為上海萬科最器重的項目沒有完成銷售目標,讓人大吃一驚。
在現場參觀的時候,你能感覺某些細節(jié)管理的缺失。比如說,中介開始大規(guī)模介入新房銷售市場,翡翠公園也采取類似的做法。可是,上海大品牌的開發(fā)商中也很少能見到中介直接在售樓現場拉客戶,一般在售樓處一公里內都不允許中介直接拉客戶。
誰都知道,中介截客能力非常強,對應的缺陷是降低了樓盤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檔次。一般都有措施進行管理,誰能想到在每售價超過4萬元的高檔樓盤,客戶在進入售樓處途中會被中介截掉?這樣明顯損害萬科自身銷售的行為沒有得到抑制,證明公司在管理上出現了問題。
在產品設計中,翡翠公園的麻煩更大了。作為精裝房交付的產品,售價超過4萬元的高檔住宅,萬科翡翠公園自然有些不一樣的東西,在微信的營銷中,翡翠公園的賣點可圈可點,比如帶usb的電源插座,直接升降的電源接線板,銅制品的浴室用品,讓人有很強的參觀念頭。
但是在看完現場后,我不禁想問萬科,這就是裝修6000元標準的高檔住宅么?當然,我也知道,實際公司的內部結算價格不是6000元,應該是不超過3000元。但是,在資深裝修專家的眼中,一切都是個笑話。地板用的什么,非實木;櫥柜臺面用的什么,人造石;櫥柜拉籃沒有,類似宜家的簡易裝置。
說實話,在看完樣板房后,有種受騙的感覺。除了我很感興趣的usb插座,可能有一兩個,超豪華的升降拖線板,據說超過8000元,其他整體裝修檔次和萬科其他經濟性住宅類似,最多材料上稍稍好那么一點點。
翡翠濱江項目,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至少在裝修層面,沒有提升樓盤的價值,細節(jié)處理沒有表現出一個豪宅應有的境界,所以翡翠濱江賣的也不算成功。對面楊浦的地價拍到5萬,翡翠濱江售價只賣7萬,對于一個有決心的操盤手來說,挖掘樓盤的最大價格是他們的使命。
當王石在的時候,不覺得王石有多好。當王石不管事的時候,糾結于強化深圳總部還是區(qū)域總部的萬科開始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雖然萬科一向有地產界的黃埔軍校美譽,像2014年大規(guī)模的人員流動也是不多見的。
或許,人們對于權力的欲望,是無法克服的,就像股市上貪婪和恐懼一樣,萬科已然走到了一個關鍵的路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