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環(huán)境能促進人的知、情、意、行的內(nèi)在轉(zhuǎn)化,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讓每一面墻都說話”“讓每一處景都育人”應該成為環(huán)境布置的價值追求,在育人的過程中發(fā)揮其無痕的教育力量?!懊恳幻鎵Α睉撜f學校自己的“話”,還要說兒童自己的話。“話”從環(huán)境布置的深刻用意中來,從共同參與布置的過程中來,從共同經(jīng)歷的難忘的事件中來。
【關鍵詞】校園環(huán)境;育人;價值追求;實踐基地
【中圖分類號】G4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3-0068-03
【作者簡介】王文英,江蘇省太倉市新區(qū)第二小學(江蘇太倉,215400)。
毋庸置疑,環(huán)境之于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于是,校園的墻面內(nèi)容豐富了,標語、圖片、介紹幾乎讓每一面墻都沒閑著;景點增多了,雕塑、亭子、宣傳欄讓校園的角角落落都沒空著。然而,它們到底起到多大的育人作用呢?當問及“墻上有什么”“這個雕塑傳達了怎樣的信息”的時候,孩子們的眼中往往是一片茫然,甚至都不知道墻上到底貼了什么,雕塑是什么樣的??梢?,貼貼畫畫、人造幾個景點,并不能很好地起到育人的作用。由此,如何“讓每一面墻都說話”,還需要我們思考更多的問題。
“話”,該說什么?
都說要讓每一面墻說話,但究竟要讓墻說什么話呢?對這一問題思考的缺失,令很多學校的環(huán)境布置光鮮奪目,但主題零散,缺少豐富的內(nèi)涵、教育的意蘊。校園環(huán)境建設,本質(zhì)上是凝聚、培育、傳播校園精神,營造蘊含校園精神的文化氛圍,表達學校的使命、核心價值觀及愿景。因此,“每一面墻”應該說學校自己的“話”。
在我校,特殊的校情讓我們在環(huán)境布置的過程中,努力凸顯多樣、尊重、開放、融合的文化特征,讓校園的角角落落都印上“百川”的痕跡,讓每一處景物都表征著“百川”的特點。如,在廊道布置時,考慮到我校學生來自22個省市,他們從小隨父母四處漂泊,對自己的家鄉(xiāng)不太了解,為此,我們特意布置了一條“尋根廊”,將22個省市的地圖,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的相關介紹一一布置其中,讓孩子們在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都能從中領略到家鄉(xiāng)的美景,了解家鄉(xiāng)的風俗習慣、名人典故。每到九月,孩子們都要在班主任的帶領下來到這里,找找自己的家鄉(xiāng),秀秀家鄉(xiāng)的景,講講家鄉(xiāng)的故事……孩子們既增長了見識,也激發(fā)了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像這樣體現(xiàn)學校文化特征的布置還有很多,如校門南側的水娃(學校是百川,學生就是百川里的小水娃)風采展示欄,全校1418個水娃笑臉圖按籍貫分布在展示欄的周圍一圈,將水娃榜樣、水娃故事、多彩水娃等欄目“團團圍住”。還有百川廣場、百川LOGO墻、百果園、樂水行……這些富有特色的景點無一不在傳遞著百川的信息,表達著百川的精神。難怪來校的客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嘆:“你們學校太有特色了,來過就不會忘記!”“我能體會到你們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對豐富多彩校園生活的經(jīng)營!”“我能肯定你們的學生一定非常幸福、快樂!”……說學校自己的“話”,才會有學校文化的意蘊,才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學校文化的芬芳氣息。
“每一面墻”還要說兒童自己的話。環(huán)境布置的目的是熏染,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接受教育。因此,在布置的過程中,應該考慮所布置的內(nèi)容學生是否能看得懂?他們是否感興趣?所布置的內(nèi)容師生是否認同并接受?
記得我們曾在一年級的飲水處貼了一個關于節(jié)約用水的標語,然而玩水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有一次,幾個孩子被德育主任現(xiàn)場“抓住”,被問及“標語上寫了要節(jié)約用水,為什么還要浪費水”時,孩子們委屈地表示:“不認識上面的字,不知道寫的是什么意思?”可見,只有當孩子們看得懂,明白所要傳達的意思時,環(huán)境布置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環(huán)境布置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處理。如,對低年級學生需要用形象直觀的圖例去呈現(xiàn),對中年級學生可以通過圖文結合去表達,而對高年級學生則可以用說理式的文字表述。環(huán)境布置的內(nèi)容還要考慮學生是否能夠接受,盡可能不使用命令式的話語:“禁止××”“嚴禁××”“請不要××”??梢詫ⅰ敖共忍げ萜骸睋Q成“別踩我!別踩我!”“踩我的話我也會疼哦!”等富有童趣的語言。
可見,“讓每一面墻”說什么話的問題值得深思,需要我們細細推敲、深入研究。如果沒能將它想明白,很可能環(huán)境布置只是徒有外表。
“話”,從何而來?
我們常常容易忽視一個問題,每一面墻有話說嗎?可能有人認為,“墻”上有字、有畫、有形,不是在“說話”嗎?的確,“墻”上的文字和畫能表達觀點或者說明道理。然而,讓“墻”說話的教育意義,不僅僅是直白地告訴,更應該是娓娓道來地講述。因為講述,更能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那講述什么呢?我們認為,應該講述故事。因此,“讓每一面墻有話說”就意味著“讓每一面墻”有故事。故事從哪里來呢?
1.從環(huán)境布置的深刻用意中來
學校的環(huán)境布置,都有其一定的用意,我們需要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教育意蘊,需要思考“為什么這樣布置?”“為什么布置在這里?”對這些問題的追問,能讓我們對環(huán)境布置的內(nèi)涵有更深刻的體悟。如我校,進校門的北側砌有一面30多米長的文化墻,上面是一幅幅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景象群雕圖:有的孩子在勞動、有的在喂養(yǎng)小動物、有的在下棋,還有的在看書、觀測天象、畫畫……這是校園生活的幸福寫照,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美好愿景。如果孩子們進入校門,就能看到這些快樂專注的形象,那么他們就可能受此熏染,從而成為一個愛學習、愛勞動、有愛心、有特長的小學生。正是有著這樣的思考,我們將文化墻設計在校門的北側,讓孩子們到校就能看到。
再如,教學樓之間的一個園子,我們?nèi)∶麨椤捌咪泩@”,這一名字來源于太倉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張溥的“七錄齋”。相傳張溥小時候就很好學,所讀的書必定要手抄下來,抄完了,朗讀過一遍,立刻將紙焚燒掉,然后再抄,像這樣六、七次才算完。后來他把讀書的房間命名為“七錄”??逃小捌咪泩@”的大石頭靜靜地臥在園子里,是想讓學生抬頭見到石頭,就能想到張溥讀書的故事,從而鞭策他們像張溥那樣刻苦學習。
景物本沒有生命,可它一旦有了教育者的智慧和情感附加,就會變得意義深遠,從而“活”了起來;也正因為此,它才能傳遞出育人的信息。
2.從共同參與布置的過程中來
師生參與環(huán)境布置,這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教育資源。因為在參與的過程中,常常會發(fā)生一些故事,這些故事往往能留在學生的記憶深處,從而煥發(fā)出強大的育人力量。在我校的體育館內(nèi),懸掛著一幅幅運動形象的浮雕作品,這些作品就是由師生合作完成的。記得當時,全??倓訂T,學生負責收集煙盒外的錫箔紙,美術老師負責在底板上勾勒出形象并用廢舊報紙和著膠水搗爛成紙漿,其他老師和學生利用課余在底板上順著勾勒的形象粘貼紙漿,最后美術老師再粘上錫箔紙。待膠水干后,一幅幅美輪美奐的浮雕作品就完成了??粗@些作品,孩子們自然就會想起那熱火朝天的場面,自然就會萌發(fā)“變廢為寶”的想法,自然能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意義。
3.從共同經(jīng)歷的難忘事件中來
每一所學校在辦學的過程中都會有一些難忘的事件,在這些事件中總有一些值得紀念的物件,這些物件也是學校的亮麗風景,是存放無數(shù)動人故事的校史書。我校是一所定點吸納隨遷子女的小學,多年來,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悅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百川”凝聚成了我校的特色文化。每個學生在六年的學習生活中,都會經(jīng)歷三個重要的儀式:入學禮、成長禮、畢業(yè)禮。在這三個儀式中,一口缸見證了他們的成長。在一年級新生入學禮上,每個學生將自帶的一瓶水匯入這口缸,通過“匯水”告訴學生,要像水一樣融入到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共同開啟美好的小學生活。在成長禮上,每個學生在缸內(nèi)舀出一瓢水后“飲水”,邊飲邊思成長過程中的點滴,學會感恩。在畢業(yè)禮上,學生從缸內(nèi)“取水”裝滿一瓶帶回家,意味著滿載著知識、本領、為人處世的道理進入新學段的學習?!皡R水”“飲水”“取水”,伴隨著我校學生六年的學習生活,見證了他們生命成長的關鍵時刻。這口缸是學校重要的物件,于是,我們將它安置在行政樓的大廳中。如今,它已成為我校的標志性景點,每當畢業(yè)季時,總會有學生在這口缸的旁邊留影紀念。
“讓每一面墻有話說”,需要教育者的智慧,景點的選擇、產(chǎn)生、布置,只要用心,都可能成為美麗的風景,育人的資源。
“話”,如何來說?
環(huán)境的育人因素通過怎樣的渠道讓學生去了解?景點的豐富內(nèi)涵如何讓學生去體會?將文字說明寫在牌子上,豎在景點旁,雖然不失為一種方法,然而這樣的方法可能會因為文字多了,學生沒有耐心看完;也可能會因為文字少了,內(nèi)涵表達不夠清晰。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如何讓這些豐富的教育資源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1.形成環(huán)境課程
學校環(huán)境布置是一所學校辦學思想、核心價值觀的物質(zhì)外顯。如何讓其充分發(fā)揮育人作用?我們認為,要將它開發(fā)成一門課程,用統(tǒng)一的課程目標、足夠的課時、相應的評價來確保這一育人資源的充分利用。在我校,我們組織相關人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將每一處景點布置的背景、用意,期間發(fā)生的一些故事一一描述下來,并結集印成小冊子,將此作為班會課的教材之一。另外,紅領巾電視臺也定期推出講述景點的故事欄目,加深學生對特色景點的認識和理解。為了檢查課程實施的效果,在每年的班級、年級、學校三個層面的“思思源源”學生形象代表競選中,各景點的內(nèi)涵深意作為面試必答題。通過課程化的實施,我校師生對校園每一處景點布置的用意都有所了解,使“每一面墻說話”成為了可能。
2.開辟實踐基地
我們始終認為,如果讓學生與景點之間實現(xiàn)互動,那么景點布置的育人價值將會更大。在實踐中,我們逐步體會到,條件允許的話,將景點開辟成實踐基地,能很好地實現(xiàn)互動。在我校,百耕園和百果園就是這樣的兩個實踐基地。百耕園內(nèi),分為三個區(qū)域:農(nóng)耕工具陳列區(qū)、育苗區(qū)、果蔬區(qū)。學生在農(nóng)耕工具陳列區(qū)內(nèi),不僅可以認識來自全國各地的農(nóng)耕工具,還可以將它們作為綜合實踐課上的研究對象,了解農(nóng)耕工具的演變和發(fā)展,體會各地勞動人民的智慧。育苗區(qū)和果蔬區(qū),學生既能從中認識各季的時令蔬菜,還能學習簡單的耕種,觀察蔬菜的生長周期,研究蔬菜的營養(yǎng)價值,體會勞動的艱辛,感受豐收的快樂。百果園里,栽種著不同品種的果樹,春天,學生來此欣賞滿樹的桃花、梨花……夏秋,學生前來觀察果子的生長變化。我們還將一篇篇觀察日志布置在果園的柵欄上,讓它們見證孩子們的成長。
3.策劃系列活動
環(huán)境布置要入眼、入心,還需要活動的助推,通過活動吸引學生去關注,通過活動激勵學生去內(nèi)化。在我校一年一度的百川大舞臺上,校園知識競答成了每期的固定節(jié)目,老師精心挑選校園景點,將景點的名稱、布置的時間、蘊含的意義等設計成問題,各年級學生分別組隊參賽。另外,學校每年組織學生開展校園半日游活動,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學生先是參觀校園,聆聽小導游的介紹,然后在校園的某一處草地上席地而坐,說說參觀的感想,表演拿手的節(jié)目,玩玩喜歡的游戲。在每年十月份,學校都將舉行“我愛我?!闭魑?、繪畫活動,讓孩子們用擅長的方式描繪眼中的校園。通過這些系列活動的開展,校園的每一處景都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中,這些景點所蘊含的教育意義也逐漸走進了學生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