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華,姚春彥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江蘇 南京 210016)
地質調查資料豐富,種類繁多。隨著3S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虛擬數字地球已經成為現實,利用虛擬數字地球,結合實際地形地物以三維的形式展示地質數據成果,便可以更好地利用已有數據資源,挖掘潛在信息(呂小婷等,2012)。
Google Earth(GE)能夠實現立體三維遙感影像空間展示,目前已經在城市安全、防震減災、水文、油氣等許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銀正彤等,2009;朱升等,2010;Chien et al,2011;Liu et al,2013)。在地學領域,虛擬技術正在成為構造地質可視化的一項標準流程,已經實現利用GE建立構造地質可視化符號和曲流河地質知識庫,為地質勘查提供了便利(石書緣等,2012;王俊鋒等,2014;Blenkinsop,2012)。
由于地質資料的多樣性,統(tǒng)一管理和三維展示存在一定的困難。GE具有友好的交互界面,便于用戶在一個符合真實情況的三維虛擬地球中進行瀏覽、下載、標記地理要素等操作,為地質數據管理和展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特別是在地形地貌條件惡劣的地區(qū),利用GE可以足不出戶地瀏覽區(qū)域三維地形地貌、圈定勘查靶區(qū)、測量目標區(qū)巖層的產狀,解決了勘查難度大、效率低的問題(蒲浩等,2012)。
本次研究探討將多種地質數據通過 GPS信息定位集成化,統(tǒng)一轉化為GE支持的 KML格式,以GE為平臺將地質信息直觀展示。由于GE影像更新頻率較高,可以近乎實時地看出目標區(qū)的變化情況,為地質信息分析與決策提供參考。
GE的文件格式為KML,用戶數據導入GE中時,需要轉換為KML格式。
KML是GE支持的主要文件格式,是 Keyhole標記語言(Keyhole Markup Language)的縮寫,是一種基于XML語法和文本文件格式的文件,用來保存和描述諸如點、線、面、圖片等地理信息。目前,絕大多數虛擬地球都采用KML格式來描述地理目標,GE也不例外。KML可以通過人工交互和計算機程序自動生成,人工交互是在GE中采用不同的工具繪制出相應的地理要素,然后將這些地理要素保存為KML文件;后一種方式則是通過計算機程序將用戶數據自動生成KML文件,然后導入GE中。采用計算機程序可以產生更復雜的地理要素類型,同時減少人工干預所帶來的誤差,更為高效和精確。
地理要素由點、線和多邊形等幾何元素組成,數字地球中一般通過空間地理位置和屬性來表達。KML文件可包括點、線串、線環(huán)、多邊形、模型、集合6種圖元(表1)(Zhu et al,2014)。點是最基本的圖元,表征一個空間位置,由經度、緯度定義。其余的圖元均是由多個點構成,一些圖元又可以看作是其他圖元的子元素,例如線串由一系列的點構成,線環(huán)包含多個線串,多邊形由多個閉合的線環(huán)組成,集合則可以包含前5種圖元中的1個或多個。
表1 KML幾何元素的類型Table 1 Types of KML geometric elements
生成 KML格式文件的方法較多,可以按照XML語言直接編寫,也可以借助第三方軟件進行轉換。XML語言比較專業(yè),一般接觸甚少,難以廣泛推廣使用。故絕大多數GE用戶都是通過第三方軟件將數據轉為KML格式,使用如ArcGIS、MapInfo、Global Mapper等軟件,根據位置生成地理要素后轉為KML或KMZ格式,再導入到GE中(Ballagh et al,2011)。
筆者采用后一種方法,但使用效率更高的GMT(The Generic Mapping Tools)軟件,這是一款功能強大而開源的繪圖軟件,除具有圖形美觀、色彩強烈、組織靈活、移植性強等特點外,還具有數據分析功能,支持多種地圖投影,可由命令行、腳本和用戶程序調用,能繪制出非常漂亮的2D和3D圖形,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是制作高質量圖件的最佳工具之一(趙桂儒等,2012;蘇鶴軍等,2013)。本次研究用到其中的gmt2kml命令和ps2raster命令。gmt2kml可實現地理信息轉化為點、線、多邊形,并生成KML文件,用戶可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參數,并對各種要素進行修飾,以獲得更美觀并符合要求的結果。ps2raster則可將 PS、EPS,BMP,JPEG,PDF,PNG,PPM,TIFF等格式轉換為KML格式。實踐證明,基于命令格式的GMT軟件具有功能強大、應用簡單、可擴展性強的特點,可以很好地服務于地質、地球物理等行業(yè)。
我國的地質調查工作多采用北京54或西安80坐標(x,y,z),而 GE 支持 WGS-84 坐標(B,L,H),二者使用的橢球不同。因此,利用坐標將地質信息集成到GE中,首先需要將我國使用的國家坐標轉換為WGS-84經緯度坐標。坐標轉換在同一個橢球里是嚴密的,但不同的橢球之間轉換則不嚴密。國家坐標系與WGS-84坐標系之間的轉換就存在嚴密性問題,因為它們分屬不同的橢球,存在平移、旋轉和縮放的關系。常用的方法有三參數法和七參數法。相比而言,七參數法是比較嚴密的轉換方法,它充分考慮了兩個坐標系的平移、旋轉、縮放等因素,保證了轉換的精度(徐紹銓等,2003;姜衛(wèi)平等,2008)。計算一個地區(qū)的七參數至少需要3個以上的已知點。如果工作區(qū)范圍不大(通常最遠跨度不大于30 km),此時可以使用三參數轉換法,即只考慮平移,而忽略掉旋轉和縮放,所以三參數只是七參數的一種特例。
利用GE的高清影像,可為地質調查工作進行前期規(guī)劃。首先可以查看地形地貌,圈定勘查區(qū)范圍。特別是在地形、地質情況復雜的地區(qū),通過GE對工作區(qū)開展預調查,將收集到的地質、遙感等資料轉換為KML格式并導入GE,建立解譯標志,篩選出重要的地質點,為后面的實際調查提供指導。其次,地質工作一般需要校正GPS,實現國家或地方坐標系下的精確定位。校正之前將GPS控制點轉入GE,可以看到控制點所處的位置,例如后期人文破壞情況、目前的通行情況,可以使工作更高效、更輕松。另外,還可通過GE提取巖層分界點坐標數據,利用最小二乘原理對巖層面方程進行擬合,根據擬合出的平面方程初步計算出巖層產狀要素(蒲浩等,2012)。對于部分有疑義的擬合結果進行實地勘測校正。
該功能尤其適用于境外地質調查項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方機構在礦產資源領域與我國開展合作,迎來了一大批境外地質勘查項目 (龔德奎等,2013;羅晗等,2014)。圖1是南美地區(qū)秘魯境內安第斯山脈某區(qū)圈定的勘查靶區(qū)。該區(qū)海拔高度平均在4 000 m左右,地形切割劇烈,地質調查工作難度大。借助于GE,可以查看工作區(qū)的三維高清影像,進而觀察區(qū)內的地質現象,結合已有地質資料,圈定主要勘查靶區(qū),提高工作效率。
圖1 勘查靶區(qū)圈定Fig.1 Delineation of exploration targets
地質調查定位采用的GPS可以記錄所經過的航跡。航跡由一系列的位置點組成,包括日期、時間、經度、緯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將航跡導入GE,結合高清影像中的地物,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分析地質現象。
圖2是江蘇金壇盆地內某一條地質路線調查的航跡,在GE中可以直觀地看出工作路線及地形地貌,其立體效果是常規(guī)平面地形圖所不能比擬的,且可在此基礎上調整確定下一步工作的路線。
現階段的地質調查項目一般都會輔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方法是地質勘查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撐,深部勘探尤為重要。地質調查一般只能看到地表,對深部無能為力,必須依靠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是將地球物理勘查區(qū)的位置投影到平面地形圖上,其成果圖件形成單獨的文件。解釋時需要結合地形圖,查看地球物理異常位置的地形地物,判斷解釋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如果將地球物理數據或圖件轉成KML格式,貼在Google Earth的三維地表模型上,有助于提高地球物理成果解釋的可靠性與準確性(圖3)。
圖2 地質路線調查三維航跡Fig.2 3D track of geological route survey
圖3 基于GE的磁法測量成果展示Fig.3 Display of magnetic measurement results based on Google Earth
在全面分析前人應用GE的基礎上,提出將GE用于管理和顯示地質數據信息。由于GE有特定的格式,必須將各類數據轉換為其支持的格式。地質調查資料種類繁多,將大量且格式多樣的數據轉換為GE支持的KML格式并非易事。基于命令行的GMT軟件具有1個命令行便可實現單個或批量不同格式的文件轉換,實用且高效。其 gmt2kml和ps2raster命令可將文本、柵格、矢量等相關數據資料轉化為KML文件。應用實例表明,借助于GE虛擬三維地球模型,不僅有助于提高地質調查工作的效率,還能改善推斷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從而提升成果的質量。在復雜地區(qū)或境外地質工作中,GE的作用更為明顯。
GE作為目前應用最廣的網絡GIS系統(tǒng),已經得到普遍認可。通過GE的網絡數據服務和本地數據共享,可實現地質調查過程中相關數據的管理和三維可視化,為后續(xù)多元地學數據分析提供參考,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的同時,還可豐富工作成果。在未來的地質工作中,應當更多地利用GE平臺,充分發(fā)揮其海量數據管理和三維顯示功能。
龔德奎,徐強.2013.莫桑比克馬尼卡砂金礦床地質特征[J].地質學刊,37(2):248-251.
姜衛(wèi)平,馬強,劉鴻飛.2008.CORS系統(tǒng)中坐標移動轉換方法及應用[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33(8):775-778.
呂小婷,施艷,張振芳.2012.存儲局域網(SAN)在地質調查數據存儲中的應用[J].地質通報,31(9):1531-1536.
羅晗,陳念.2014.秘魯南部Morrito鐵礦礦體變化程度分析[J].地質學刊,38(1):147-149.
蒲浩,楊新林,趙海峰,等.2012.基于Google Earth的巖層產狀測量方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47(6):949-954.
石書緣,胡素云,馮文杰,等.2012.基于Google Earth軟件建立曲流河地質知識庫[J].沉積學報,30(5):869-878.
蘇鶴軍,張慧,李晨樺,等.2013.GMT繪圖軟件漢字庫配置技術應用研究[J].地震工程學報,35(4):928-935.
王俊鋒,白宗亮,田琮,等.2014.Google Earth在地質解譯中的應用[J].新疆地質,32(1):136-140.
徐紹銓,張華海,楊志強,等.2003.GPS測量原理及應用[M].湖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銀正彤,鄭文鋒,楊朝暉,等.2009.Google Earth在防震減災決策中的應用[J].地震研究,32(1):99-103.
朱升,徐霞.2010.基于Google Earth和GeoServer的三維油田地理信息系統(tǒng)[J].地質學刊,34(4):386-390.
趙桂儒,李衛(wèi)東,吳敏.2012.GMT軟件顯示漢字的技術原理與實現[J].測繪通報,(12):87-89,97.
BALLAGH L M,RAUP B H,DUERR R E,et al.2011.Representing scientific data sets in KML:methods and challenges[J].Computers& Geosciences,37(1):57 -64.
BLENKINSOP T G.2012.Visualizing structural geology:From Excel to Google Earth[J].Computers & Geosciences,45:52-56.
CHIEN N Q,TAN S K.2011.Google Earth as a tool in 2 - D hydrodynamic modeling[J].Computers & Geosciences,37(1):38-46.
LIU FEI,CHU YANYAN,LIANG DONG.2013.Simulation of urban gas leakage based on Google Earth[J].Procedia Engineering,52:220 -224.
ZHU LIANGFENG,WANG XIFENG,PAN XIN.2014.Moving KML geometry elements within Google Earth[J].Computers& Geosciences,72:17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