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秋, 楊蘊文
(河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
美國媒體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報道及原因
馬月秋, 楊蘊文
(河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傳媒話語是研究國家形象的重要資源。美國媒體關注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肯定中國的綜合實力以及中國在外交事務上的影響力,也不乏對中國政府行為的歪曲解讀。美國媒體的新聞報道服務于其國家根本利益。
美國媒體; 中國國家形象; 報道; 原因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資源和財富,是國家軟實力的標識。在全球化背景下,它關乎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未來發(fā)展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在國際關系日益復雜的今天,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崛起極為關注,并對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環(huán)境和社會問題進行大量報道。本文從經(jīng)濟、政治兩方面入手,分析和解讀美國媒體報道中國國家形象的方式與原因。對西方媒體的報道進行客觀分析,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其對中國報道的敘述框架,有助于塑造自身形象,走和平發(fā)展之路。
國內學者對國家形象概念已展開討論,并給出多種解釋。楊偉芬認為,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公眾對一個國家相對穩(wěn)定的總體評價[1]。劉繼南提出,國家形象是在物質本源基礎之上,經(jīng)由各種媒介,對某一國家產(chǎn)生的兼具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總體感知[2]。劉明則給出了較為全面的闡述:國家形象是國家政治、外交、經(jīng)濟、軍事、社會、科技、文化、自然等領域里,現(xiàn)實與歷史的客觀存在,在認識主體(包括政府、政黨、社會集團、組織機構、大眾等)中所形成的模式化的總體印象和群體觀念[3]。簡言之,國家形象是一國的國內公眾和國外公眾對該國構成要素的基本特征的總體評價,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
從構成要素的角度看,國家形象包括一個國家的政治形象、經(jīng)濟形象、軍事形象、外交形象、社會形象、文化形象、人民形象和地理形象等。在國家形象的諸要素中,政治形象、經(jīng)濟形象和軍事形象是最重要的,它們構成了國家形象的支柱。從評價者的角度看,國家形象可以分為國內形象和國際形象。國內形象即國內公眾對本國形象的確認;國際形象是國外公眾對該國的評價。由于國內公眾和國外公眾在國家身份認同、獲取信息渠道、生活經(jīng)驗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一個國家的國內形象和國際形象會有不同,甚或差別較大。國內形象與國際形象之間的差距以及公眾對自己國家的國際形象“不公平”的感覺,除源于上述差異外,意識形態(tài)、國家中心主義、冷戰(zhàn)思維模式、國家利益及媒體的市場邏輯等因素有一定影響。
首先,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是美國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中國已被構建成一個世界經(jīng)濟強國的形象并且是在國際社會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家。在對中國經(jīng)濟的報道中,美國的三家大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頻繁使用這些詞匯來報道中國的經(jīng)濟實力,“an even stronger economic competitor”(一個更加強大的經(jīng)濟競爭對手),“a more economically competitive country”(在經(jīng)濟上更具競爭力的國家),“prosperous”(繁榮的)和 “the world’s leading economic power”(世界第一經(jīng)濟體)。《華盛頓郵報》在2009年10月12日這樣報道:“A poll taken last month for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 shows that 44 percent of Americans considered China to be the world’s leading economic power, while just 27 percent thought the United States still held that throne.”(上個月對外關系委員會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表明:44%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經(jīng)濟體,而只有27%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仍然穩(wěn)居世界第一的寶座。)[4]美國智庫眼中的中國是“一個經(jīng)過重新調整的中國,更好地結合其天生具有的勞動力優(yōu)勢,不僅將會成為一個更大的經(jīng)濟體,而且也會發(fā)展得更快,由此它會成為世界增長的一個更好的發(fā)動機”[5]188。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國家形象在西方得到了提升,但遺憾的是,美國媒體將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取得的成就大都歸因于客觀因素,淡化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努力。他們使用的行為主體有:“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全球經(jīng)濟衰退),“the economic expansion”(經(jīng)濟擴張),“the forces of globalization”(全球化的力量),“the state-driven investment”(政府主導的投資),“export-led development”(出口導向型的發(fā)展)等,很少使用“Chinese government”(中國政府)和“Chinese people”(中國人民)作為行為主體?!都~約時報》曾經(jīng)這樣報道:“But whether the state-driven investment and export-led development that has made China an economic power can be replaced soon by new sources of growth has become a more pressing question.”(政府主導的投資和出口導向型的發(fā)展使中國成為一個經(jīng)濟強國,但這兩方面因素能否很快被新的發(fā)展動力所代替,已經(jīng)成為一個更為緊迫的問題。)[6]這種表述向讀者傳遞的信息是:是外部因素而非中國自身的努力才促使中國成為一個經(jīng)濟強國。
其次,在政治和外交領域,美國媒體認為中國是“合作伙伴”,對美國的發(fā)展和全球事務的解決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美國三家大報使用的高頻詞匯有“a partner in regional stability, in particular regarding North Korea”(尤其在朝鮮問題上,是地區(qū)穩(wěn)定的合作伙伴),“a responsible partner in global affairs”(處理全球事務的一個負責任的伙伴),“a global partner in facing global challenges”(面對全球挑戰(zhàn)的合作伙伴),“a partner on global issues”(全球事務的合作伙伴)?!都~約時報》的記者曾這樣寫道:“There is no concern that China is a military threat to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make China a partner in regional stability, in particular regarding North Korea.”(不用擔心中國會對美國大陸造成軍事威脅,美國竭力使中國成為地區(qū)穩(wěn)定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朝鮮問題上。)[7]這表明中國在政治方面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被視為地區(qū)事務和國際事務的合作伙伴。所以,“如果沒有中國全面與積極地參與,以及中國與美國之間開展真正緊密的合作,那么,構建有效的全球體制將不存在任何可能性”[5]22-23。然而,美國媒體對中國政治和外交領域的負面報道也屢見不鮮。例如:“Since North Korea’s deadly artillery attack on a South Korean island last month, top officials in Washington have described China as an enabler for Pyongyang’s aggressions.”(上個月,朝鮮對韓國的一個島嶼發(fā)動了猛烈的炮擊,華盛頓的高層認為中國縱容了朝鮮的侵略行為。)[8]“Given its growing commercial links to Iran, China is considered the toughest obstacle to strict sanctions.”(鑒于與伊朗日益增長的商業(yè)聯(lián)系,中國被視為是對伊朗實施嚴厲制裁的最大障礙。)[9]中國被美國媒體描述成一個推動朝鮮對外侵略的國家,并且被認為是國際社會對伊朗實施嚴厲制裁的最大障礙。這些負面的評價,是對中國政府行為的歪曲,也是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tài)、國家利益等方面矛盾的集中體現(xiàn)。
可以看出,美國大報近年來正試圖更客觀地報道中國,對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的作用給予了積極肯定的評價。與此同時,又對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動因持懷疑的態(tài)度,對中國在某些國際及地區(qū)事務上的立場進行批評和指責,需要深入探究這背后的原因。
一方面,隨著中國媒體的迅速發(fā)展和交通的日益便利,外國人比過去更加容易也更加渴望了解中國,因此,美國媒體不得不更加客觀地描述和評論中國,否則他們將失去讀者的信任;北京奧運會之后,一個更加和平友好的中國形象留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中國威脅論”已無立足之地,而且這種論調對美國也并無益處,這只能顯示一直以世界超級大國地位自居的美國的恐懼心理。美國的智庫也認為,夸大來自中國的危險,對美國的利益將會產(chǎn)生反作用。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美國的發(fā)展和全球事務的解決需要中國的支持。美國和中國在打擊恐怖主義、保持世界經(jīng)濟均衡發(fā)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擁有共同的觀點立場?!爸袊c世界不斷擴展的交往并不是一個令人警惕的事件,而是一個值得期待、相當自然和總起來看非??上驳氖录?。在應對共同關心的大事方面,有另一個建設性的行為者——尤其像中國這樣如此重要的行為者——的出現(xiàn),不僅對于處理從不發(fā)達到防擴散再到環(huán)境退化等各種事務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對于建立互信以及減少亞洲乃至其它地方的傳統(tǒng)性的緊張關系也具有無可估量的作用”[5]279-280。從長遠來看,相互信任與合作是更好發(fā)展的基礎??梢?,美國媒體的新聞報道是服務于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外交各方面的利益的。
另一方面,中國的崛起必將引起美國的警覺并促使其采取措施來保護其所謂的世界霸主地位,要認識到美國媒體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是和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密切關聯(lián)的。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和文化傳統(tǒng)之上形成的觀念體系。西方傳播學者貝克爾將其定義為“支配我們認識世界及自我的一整套意義、價值觀念與信念”,“它控制我們視為‘自然’或‘顯然’的東西,并經(jīng)常用來建立和維持權力關系,這種權力關系表現(xiàn)為系統(tǒng)的不對稱特征。”[10]大眾傳媒與意識形態(tài)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傳播學的幾種主要理論都認為,特定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代表著權力掌管者或精英階級的根本利益,通過大眾傳媒實現(xiàn)其為社會關系與權力現(xiàn)狀進行合法化辯護的功能。美國大報乃至其他商業(yè)化的西方自由主義媒體,在報道中國時都有偏好負面新聞的傾向。究其根本原因,西方意識形態(tài)、冷戰(zhàn)思維模式、國家利益、跨文化差異及媒體自身的技術與市場邏輯,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美國媒體對中國報道的敘述框架。
[1] 楊偉芬.滲透與互動:廣播電視與國際關系 [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25.
[2] 劉繼南,何輝.中國形象: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現(xiàn)狀與對策 [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5.
[3] 劉明.當代中國國家形象定位與傳播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
[4] BOOT M.America in decline? [N].The Washington Post,2009-10-12(6).
[5] [美]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彼得森國際經(jīng)濟研究所.美國智庫眼中的中國崛起 [M].曹洪洋,譯.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9.
[6] PIERSON D.China's temper is tempered by trade [N].The New York Times,2010-04-06(8).
[7] DEMICK B.China has a lot of peacemaking to do [N].The New York Times,2009-01-03(10).
[8] BARBOZALN D.Beijing, Geithner Emphasizes Cooperation [N].The Washington Post,2010-01-12(3).
[9] WINES M.A More Assertive Power [N].The Washington Post,2010-01-03(9).
[10] BECKER J.Communication And Peace——the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lation between Two Categories in Social Science [J].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982(19):227-240.
責任編輯:張文革
Chinese national images in American media reports
MA Yue-qiu, YANG Yun-w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 )
Media discourse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 of a national image.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cus of American media o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overal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But Chinese governmental behaviors are often distorted,which seems to be in favor of American interests.
American media; national image; report; cause
2015-03-21
201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安全視閾下的美國語言政策與我國語言戰(zhàn)略問題對比研究”(HB14YY018);2013年度河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后殖民語境下英語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認同”(S2013Y12)
馬月秋(1975-),女,河北秦皇島人,河北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美國研究; 楊蘊文(1975-),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
1009-4873(2015)03-0047-03
D621.6
A